青年烦闷的解救法

青年烦闷的解救法
作者: 宗白华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青年烦闷的解救法
ISBN: 9787569945713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1920年赴德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担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28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1949年担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2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教研室主任。 宗白华先生兼备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和西方美学修养。著有《美学散步》《艺境》《叔本华哲学》《歌德研究》等,辑有《宗白华全集》。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与朱光潜并称“中国美学双峰”。

内容简介

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 原刊1920年4月19日《时事新报·学灯》。——编者] 我看见现在社会上一般的平民,几乎纯粹是过的一种机械的,物质的,肉的生活,还不曾感觉到精神生活,理想生活,超现实生活……的需要。推其原因,大概是生活环境太困难,物质压迫太繁重的原故。但是,长此以往,于中国文化运动上大有阻碍。因为一般平民既觉不到精神生活,理想生活的需要;那么,一切精神文化,如艺术,学术,文学都不能由切实的平民的“需要”上发生伟大的发展了。所以,我们现在的责任,是要替中国一般平民养成一种精神生活,理想生活的“需要”,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以外,还希求一种超现实的生活,在物质生活以上还希求一种精神生活。然后我们的文化运动才可以在这个平民的“需要”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前途。 我们怎样替他们造出这种需要呢? 我以为,我们第一步的手续,就是替他们创造一个新的正确的人生观。中国平民旧式的人生观,——其实,一般人大半还没有人生观可言:因为中国向来盛行孔孟老庄的哲学,发生两种倾向: (一)现实人生主义:这是大半由孔孟哲学不谈天道,不管形而上问题——超现实思想——的结果。他的流弊,使一般平民专倾向现实人生问题,不知道注意自然,发挥高尚深处,超现实人生,研究自然神秘的观念。他的流弊至极,就到了现在这种纯粹物质生活,肉的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的境地。 (二)悲观命定主义:这是大半由老庄哲学深入中国人心,认定凡事都有定数,人工不能为力,所以放任自然,不加动作。没有创造的意志,没有积极的精神,没有主动的决心。高尚的,趋于达观厌世。低等的,流于纵欲享乐。 这两种人生观的流弊,在现在中国社会中发扬尽致了。我们随处可以考察,用不着我细说。不过,那班实行这种人生观的人,自己并不承认,因为他们思想界中并没有人生观三个字的观念。 我们的新“人生观”,从何处创造呢?我以为有两条途径: (一)科学的,(二)艺术的。先说: (一)科学的人生观 我们知道这“人生观”问题的内容,是含着以下的两个问题: (A)人生究竟是什么?就是问人生生活的“内容”与“作用”,究竟是什么东西? (B)人生究竟要怎样?就是问我们对于人生要取的什么态度,运用什么方法? 这两个问题,我想,我们都可以先从科学上去解答他。因为“生活”这个现象,已经成了科学的对象。科学中的生物学(Bi-ologie)就是研究“生活原则”的学问。分而言之,生理学(Physi-ologie)是研究“物质生活”的内容和作用,心理学是研究“精神生活”的内容与作用。生活现象的全体已经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了。我们不从这个实验的科学的道路上去解决人生生活内容的问题,难道还去学那些旧式的哲学家,从几个抽象的观念名词上,起空中楼阁么? 我们从科学的内容中知道了生活现象的原则,再从这原则中决定生活的标准。譬如,我们知道,生活中有“互助”的现象,与“战争”的现象。我们抉择那一种原则是适合于天演,我们就去尽量扩充发挥,以求我们生活的进化。我们又知“精神生活”是生活中较为高级的进化的现象,我们就应当竭力地发扬他增进他,以求我们生活的高尚。我们又知道生活的作用是创造的变动的,不是固定的消极的,我们就当本着这个原则去活动创造。这是从科学——生物学——的“内容”中,知道我们“生活原则”的内容,再根据这种原则,决定我们生活的态度。 其实,不单是科学的内容与我们人生观上有莫大的关系,就是科学的方法,很可以做我们“人生的方法”(生活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试验的”、“主动的”、“创造的”、“有组织的”、“理想与事实连络的”。这种科学家探求真理的方法与态度,若运用到人生生活上来,就成了一种有条理的、有意义的、活动的人生。 所以,我们可以从科学的内容与方法上,得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知道人生生活的内容与人生行为的标准。 但是,科学是研究客观对象的。他的方法是客观的方法。他把人生生活当作一个客观事物来观察,如同研究无机现象一样。这种方法,在人生观上还不完全,因为我们研究人生观者自己就是“人生”,就是“生活”。我们舍了客观的方法以外,还可以用主观自觉的方法来领悟人生生活的内容和作用。 我们自己天天在生活中。这生活究竟是什么,我们当然可以用内省或反照的方法来观察领悟。不过,我们的意识界,常时被外界物质及肉体生活的关系占据充满了,不大能发生纯粹无杂的自觉。所以,要从自觉上了解生活内容,人生意义,也是不容易的。但我想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比例对照(Aualogie)的方法来推测人生内容是什么,人生标准当怎样。这种方法,就是: (二)艺术的人生观 什么叫艺术的人生观?艺术人生观就是从艺术的观察上推察人生生活是什么,人生行为当怎样? 我们知道,艺术创造的过程,是拿一件物质的对象,使它理想化,美化。我们生命创造的过程,也仿佛是由一种有机的构造的生命的原动力,贯注到物质中间,使他进成一个有系统的有组织的合理想的生物。我们生命创造的现象与艺术创造的现象,颇有相似的地方。我们要明白生命创造的过程,可以先去研究艺术创造的过程。艺术家的心中有一种黑暗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冲动,将这些艺术冲动凭借物质表现出来,就成了一个优美完备的合理想的艺术品。生命的现象也仿佛如此。生命的表现也是物质的形体化,理想化。生命的现象,好像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不过,艺术品大半是固定的静止的,生命是活动的前进的。结果不同,而创造的过程则有些相似。 但这种由艺术创造的过程上推想生命创造的过程,终不过是个推想(Anal。gie)罢了。没有科学的严格的根据。他是一种主观的——艺术家自觉的——想象。不过我们个人自己,不妨抱有这门一种艺术的人生观。从这上面建立一种艺术的人生态度。 什么叫艺术的人生态度?这就是积极地把我们人生的生活,当作一个高尚优美的艺术品似的创造,使他理想化,美化。 艺术创造的手续,是悬一个具体的优美的理想,然后把物质的材料照着这个理想创造去。我们的生活,也要悬一个具体的优美的理想,然后把物质材料照着这个理想创造去。艺术创造的作用,是使他的对象协和,整饬,优美,一致。我们一生的生活,也要能有艺术品那样的协和,整饬,优美,一致。总之,艺术创造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似的人生。这是我个人所理想的艺术的人生观。 我久已抱了一个野心,想积极地去研究这个“科学人生观与艺术人生观”的问题。但是,因为自己的科学与艺术的基础知识太缺乏,至今还没有着手。今天这个短论所写的,乃是我自己所悬拟的着手研究的方向。我很希望国内有许多青年和我同抱这个野心,所以写了出来,以供参采。但是,我所说的实在太简略了,很是抱歉。以后稍有研究时,预备再详细地说一下。 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原载南京《中国文学》创刊号,1934年1月。本文题依《艺境》未刊本改。——编者] 人类社会的法律、习惯、礼教,使人们在和平秩序的保障之下,过一种平凡安逸的生活;使人们忘记了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迹,心灵内部的诡幻与矛盾。 近代的自然科学更是帮助近代人走向这条平淡幻灭的路。科学欲将这矛盾创新的宇宙也化作有秩序、有法律、有礼教的大结构,像我们理想的人类社会一样,然后我们更觉安然! 然而人类史上向来就有一些不安分的诗人、艺术家、先知、哲学家等,偏要化腐朽为神奇、在平凡中惊异,在人生的喜剧里发现悲剧,在和谐的秩序里指出矛盾,或者以超脱的态度守着一种“幽默” 但生活严肃的人,怀抱着理想,不愿自欺欺人,在人生里面体验到不可解救的矛盾,理想与事实的永久冲突。然而愈矛盾则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愈丰满浓郁,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人生与世界的“深度”。 所以悲剧式的人生与人类的悲剧文学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中重新识察到生活内部的深沉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的奋斗,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快,觉得是超脱解放。 大悲剧作家席勒(Schiller)说:“生命不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这是“悲剧”给我们最深的启示。悲剧中的主角是宁愿毁灭生命以求“真”,求“美”,求“权力”,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在悲剧中,我们发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底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牺牲生命,血肉,及幸福,以证明它们的真实存在。果然,在这种牺牲中人类自己的价值升高了,在这种悲剧的毁灭中人生显露出“意义”了。 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悲剧的人生态度! 另一种人生态度则是以广博的智慧照瞩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在伟大处发现它的狭小,在渺小里却也看到它的深厚,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憾,但在缺憾里也找出它的意义。于是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超越的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惘然的笑,包容一切以超脱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觉得人生可爱。可爱处就在它的渺小处,矛盾处,就同我们欣赏小孩们的天真烂漫的自私,使人心花开放,不以为忤。 这是一种所谓幽默(Humour)的态度。真正的态度是在平凡渺小里发掘价值。以高的角度测量那“煊赫伟大”的,则认识它不过如此。以深的角度窥探“平凡渺小”的,则发现它里面未尝没有宝藏。一种愉悦,满意,含笑,超脱,支配了幽默的心襟。 “幽默”不是谩骂,也不是讥刺。幽默是冷隽,然而在冷隽背后与里面有“热”。(林琴南译迭更司的《块肉余生》里富有真的幽默。) 悲剧和幽默都是“重新估定人生价值”的,一个是肯定超越平凡人生的价值,一个是在平凡人生里肯定深一层的价值,两者都是给人生以“深度”的。 莎士比亚以最客观的慧眼笼罩人类,同情一切,他是最伟大的悲剧家,然而他的作品里充满着何等丰富深沉的“黄金的幽默”。 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 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 是两种意义的人生态度。 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 原刊1920年3月21日《时事新报·学灯》。——编者 ]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究竟什么叫做生活? 生活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观察。就着客观的——生物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一个有机体同他的环境发生的种种的关系。就着主观的——心理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我们对外经验和对内经验总全的名称。 我这篇短论的题目,是问怎样使我们的生活丰富?换言之,就是立于主观的地位,研究怎样可以创造一种丰富的生活。那么,我对于“生活”二字认定的解释,就是“生活”等于“人生经验的全体”。 生活即是经验,生活丰富即是经验丰富,这是我这篇内简括扼要的答案。但是,诸位不要误会经验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容纳,要知道,经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行为,然后,才知道我们具有使生活丰富、经验丰富……的可能性。我们能用主观的方法,使我们的生活尽量的丰富、优美、愉快、有价值。 我们怎样使生活丰富呢?我分析我们生活的内容为“对外的经验”,即是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了解,思维,记忆;与“对内的经验”,即是思想,情绪,意志,行为。我们要想使生活丰富,也就是在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增加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的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一方面扩充我们在内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请听我详细说来。 我们闲居无事的时候,独往独来,或是走到自然中,看着闲云流水,野草寒花,或跑到闹市里观看社会情状,人事纷纭,在这个时候,最容易看出我们自己思想智慧的程度的高下。因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他见着这极平常普通的现象,触处可以发挥他的思想,触动他的情绪,很觉得意趣浓深,灵活机动,丝毫不觉得寂寞。我记得德国诗人海涅(Heine)到了伦敦,有一天,走到一个街角上站了片刻,看见市声人海中的万种变相,就说道:“我想,要使一个哲学家来到此地站立了一天,一定比他说尽古来希腊哲学书还有价值。因为,他直接地观察了人生,观察了世界。”他这几句话真可以表示他的思想丰富,生活丰富,随处可以发生无尽的观念感想,绝不会再有寂寞无聊的感觉。而一般普通常人听了他这话,大半是不甚了解,因为他们自己设若有了十分钟的幽闲无事,一定就会发生无聊烦闷的状态,不知怎样才好,要不是长夏静睡,就要去寻伴谈心了。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丰富不丰富,全在我们对于生活的处置如何,不在环境的寂寞不寂寞。我们对于一种寂寞的、单调的环境,要有方法使他变成复杂的、丰富的对象。这种方法,怎么样呢?我现在把我自己向来的经验,对诸君说说,看以为如何。 我向来闲的时候,就随意地走到自然中或社会中,随意地选择一种对象,作以下的几种观察: (一)艺术的,(二)人生的,(三)社会的,(四)科学的,(五)哲学的。 先说一个例。 我有一次黄昏的时候,走到街头一家铁匠门首站着。看见那黑漆漆的茅店中,一堆火光耀耀,映着一个工作的铁匠,红光射在他半边的臂上、身上、面上,映衬着那后面一片的黑暗,非常鲜明。那铁匠举着他极健全丰满的腕臂,取了一个极适当协和的姿势,击着那透红的铁块,火光四射,我看着心里就想道:这不是一幅极好的荷兰画家的画稿?我心里充满了艺术的思想,站着看着,不忍走了。心中又渐渐的转想到人生问题,心想人生最健全最真实的快乐,就是一个有定的工作。我们得了它有一定的工作,然后才得身心泰然,从劳动中寻健全的乐趣,从工作中得人生的价值。社会中实真的支柱,也就是这班各尽所能的劳动家。将来社会的进化,还是靠这班真正工作的社会分子,决不是由于那些高等阶级的高等游民。我想到此地,则是从人生问题,又转到社会问题了。后来我又联想到生物学中的生存竞争说,又想到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的人生观与宇宙观,黄昏片刻之间,对于社会人生的片段,作了许多有趣的观察,胸中充满了乐意,慢慢地走回家中,细细地玩味我这丰富生活的一段。 以上是我现身说法,报告诸君丰富生活的方法。诸君自由运用,可以使人生最小的一段,化成三、四倍的内容,乃不致因闲暇而无聊,因无聊而堕落,因堕落而痛苦了。 但这还不是我所说对外经验丰富的方法。这还是静观的,消极的,偏于艺术的方法。这不过是把我们一种的对外经验,一个自然界的对象,作多方面的玩味观察,把一个单调的、平常的环境,化成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对象,使它表现多方面——艺术,人生,社会,科学,哲学,——的境相。用一个比譬说来,就是我们使我们的“心”成了一个多方面的折光的镜子,照着那简单的物件,变成多方面的形态色彩。这已经可以使我们生活丰富不少。但我们还要使我们“在内经验”也扩充丰富,使我们的感情意志方面也不寂寞,这有什么方法呢?这个实在很简单。我们情绪意志的表现是在“行为”中,我们只要积极地奋勇地行为,投身人于生命的波浪,世界的潮流,一叶扁舟,莫知所属,尝遍着各色情绪细微的弦音,经历着一切意志汹涌的变态。那时,我们的生活内容丰富无比。再在这个丰富的生命的泉中,从理性方面发挥出思想学术,从情绪方面发挥出诗歌、艺术,从意志方面发挥出事业行为,这不是我们所理想的最高的人格么? 所以,我们要丰富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娱乐主义,个人主义,乃是求人格的尽量发挥,自我的充分表现,以促进人类人格上的进化。诸君也有这个意思么? “实验主义”与“科学的生活”[ 原刊1919年11月18日《时事新报·学灯》。——编者 ] 昨日我读了胡适之先生的《实验主义》一书(学术讲演会出版),很受感动。“实验主义”的精神与态度真是改救中国人思想的唯一良药。胡先生高呼提倡,若果能影响到中国青年的思想里面,使中国人空气的积习根本铲除,以事实际现象的研究,则中国学术必将改观,中国思想史上将开一新纪元,其惠益中国文化将在提倡白话文字之上。但是我因读此书,忽又想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设“科学试验室”。胡先生说:实验主义的根本观念就是科学试验室的态度。我以为这科学试验室的态度是非从真正科学试验室中修养磨练不能有的。科学真精神的产生处就是科学试验室。若是科学试验室都没有,怎能有实验的精神出现?所以我想我们须首先设法多创立几个伟大完备的科学试验室。结合国中求学的青年常常度这科学试验室中的生涯,一方面可以获得亲切真实的科学知识,一方面练成严格精确的科学态度,然后中国才能产生抱有实验精神的学者,实验主义的目的才真正实现。我们现在须结合同志,筹备创办几个完备善良的科学试验室(各种的试验室如理化的,心理的,生物的),实行在科学试验室中研究学理,磨练思想。又竭力鼓吹全国学校,自高小以上,都要量力筹设科学试验室,实行科学的试验。高小以下的学校可以设在田野左右,俾学生常常注意自然现象,引起幼孩观察研究的眼光。(其实高小以上的学校也须如此,不过另外还须有科学试验室。)如此做去,才有真正的精神,中国的学术文化才能真受实验主义的影响。否则主义自主义,并不发生什么人生实验的效果,那也就不是Pragmatism所期望的了。(Prag-matism注重一切观念都要能发生实际的效果。)总之,我们既提倡实验主义,就联想到科学试验室,实验科学试验室中的生活。 我向来以为,现在中国青年有两种最优美最丰富而最有价值的生活,就是新村的生活与科学试验室的生活。新村的生活是谋社会的建设,新中国的创造,是在自然界中活泼新鲜的创造生活。科学试验室中的生活是求学理的阐明,新文化的振兴,是在小宇宙中丰富多趣的研究生活。两种都是真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我们任择其一,我们的生活内容就无忧了。最好是科学试验室就在新村中间,我们同时有这两种生活,那时我们的生活可以称作“科学的生活”了。那时实验主义就成了一种活泼的实际生活,不复是学者脑中的理想了。 虞按:櫆先生这篇文章,我斗胆替他窜易了几行。读者倘发现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总是我窜易的不好。我肯代櫆先生负责的。特记数语。请櫆先生和读者原谅。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原干《少年中国》第2卷第9期。1921年3月15日出版。——编者 ] “……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艺术是精神的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艺术是自然的重现,是提高的自然。……”抱了这几种对于艺术的直觉见解走到欧洲,经过巴黎,徘徊于罗浮艺术之宫,摩挲于罗丹雕刻之院,然后我的思想大变了。否,不是变了,是深沉了。 我们知道我们一生生命的迷途中,往往会忽然遇着一刹那的电光,破开云雾,照瞩前途黑暗的道路。一照之后,我们才确定了方向,直往前趋,不复迟疑。纵使本来已经是走着了这条道路,但是今后才确有把握,更增了一番信仰。 我这次看见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这一种光明。我自己自幼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是相信创造的活力是我们生命的根源,也是自然的内在的真实。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你看那自然中何处不是生命,何处不是活动,何处不是优美光明!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蔽之,我感得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但是年事长了,经验多了,同这个实际世界冲突久了,晓得这空间中有一种冷静的、无情的、对抗的物质,为我们自我表现、意志活动的阻碍,是不可动摇的事实。又晓得这人事中有许多悲惨的、冷酷的、愁闷的、龌龊的现状,也是不可动摇的事实。这个世界不是已经美满的世界,乃是向着美满方面战斗进化的世界。你试看那棵绿叶的小树。他从黑暗冷湿的土地里向着日光,向着空气,作无止境的战斗。终竞枝叶扶疏,摇荡于青天白云中,表现着不可言说的美。一切有机生命皆凭借物质扶摇而人于精神的美。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人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自然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照相片无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除非照相者以艺术的手段处理它。)艺术家的图画、雕刻却又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能从艺术家自心的精神,以表现自然的精神,使艺术的创作,如自然的创作故。 什么叫做美?——“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感觉就叫做“美”。我前几天在此地斯蒂丹博物院里徘徊了一天,看了许多荷兰画家的名画,以为最美的当莫过于大艺术家的图画、雕刻了,哪晓得今天早晨起来走到附近绿堡森林中去看日出,忽然觉得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你看空中的光、色,那花草的颤动,云水的波澜,有什么艺术家能够完全表现得出?所以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普遍化、永久化。什么叫做普遍化、永久化?这就是说一幅自然美的好景往往在深山丛林中,不是人人能享受的;并且瞬息变动、起灭无常,不是人时时能享受的(……“夕阳无限红,只是近黄昏”……)。艺术的功用就是将他描摹下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此,而美的真泉仍在自然。 那么,一定有人要说我是艺术派中的什么“自然主义”、“印象主义”了。这一层我还有申说。普通所谓自然主义是刻划自然的表面,入于细微。那末能够细密而真切地摄取自然印象莫过于照相片了。然而我们人人知道照片没有图画的美,照片没有艺术的价值。这是什么缘故呢?照片不是自然最真实的摄影么?若是艺术以纯粹描写自然为标准,总要让照片一筹,而照片又确是没有图画的美。难道艺术的目的不是在表现自然的真象么?这个问题很可令人注意。我们再分析一下。 (一)向来的大艺术家如荷兰的伦勃朗、德国的丢勒、法国的罗丹都是承认自然是艺术的标准模范,艺术的目的是表现最真实的自然。他们的艺术创作依了这个理想都成了第一流的艺术品。 (二)照片所摄的自然之影比以上诸公的艺术杰加真切、更加细密,但是确没有“美”的价值,更不能与以上诸公的艺术品媲美。 (三)从这两条矛盾的前题得来结论如下:若不是诸大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以表现自然真相为艺术的最后目的——有根本错误之处,就是照片所摄取的并不是真实自然。而艺术家所表现的自然,方是真实的自然! 果然!诸大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并不错误。照片所摄非自然之真。惟有艺术才能真实表现自然。 诸君听了此话,一定有点惊诧,怎么照片还不及图画的真实呢? 罗丹说:“果然!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非解释不可。请听我慢慢说来。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变化,不可捉摸。能捉摸者,已非是动;非是动者,即非自然。照相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 艺术能表现“动”,照片不能表现“动”。“动”是自然的“真相”,所以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 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动”呢?艺术怎样能表现“动”呢?关于第一个问题要我们的直接经验来解决。我们拿一张照片和一张名画来比看。我们就觉得照片中风景虽逼真,但是木板板地没有生动之气,不同我们当时所直接看见的自然真境有生命,有活动;我们再看那张名画中景致,虽不能将自然中光气云色完全表现出来,但我们已经感觉它里面山水、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如人真境了。我们再拿一张照片摄的《行步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步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人提起了一只脚,而凝住不动,好像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石刻确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了。这种“动象的表现”要诸君亲来罗丹博物院里参观一下,就相信艺术能表现“动”,而照片不能。 那么艺术又怎样会能表现出“动象”呢?这个是艺术家的大秘密。我非艺术家,本无从回答;并且各个艺术家的秘密不同。我现在且把罗丹自己的话介绍出来: 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刻怎样会能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示出那第一个现状,于不知不觉中转化人第二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是罗丹创造动象的秘密。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这是罗丹的世界观,这是罗丹的艺术观。 罗丹自己深入于自然的中心,直感着自然的生命呼吸、理想情绪,晓得自然中的万种形象,千变百化,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挚的大精神——宇宙活力——所表现。这个自然的活力凭借着物质,表现出花,表现出光,表现出云树山水,以至于鸢飞鱼跃、美人英雄。所谓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而已。 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并不是真去刻划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相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而精神化。 “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首尾不同,而其结局同为一极真、极美、极善的灵魂和肉体的协调,心物一致的艺术品。 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了。 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罗丹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所以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 自然无往而不美。普通人所谓丑的如老妪病骸,在艺术家眼中无不是美,因为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果然!这种奇丑怪状只要一从艺术家手腕下经过,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了。艺术家是无往而非“美”的创造者,只要他能真把自然表现了。 所以罗丹的雕刻无所选择,有奇丑的嫫母,有愁惨的人生,有笑、有哭,有至高纯洁的理想,有人类根性中的兽欲。他眼中所看的无不是美,他雕刻出了,果然是美。 他说:“艺术家只要写出他所看见的就是了,不必多求。”这话含有至理。我们要晓得艺术家眼光中所看见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同。他的眼光要深刻些,要精密些。他看见的不止是自然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人生的核心。他感觉自然和人生的现象是含有意义的,是有表示的。你看一个人的面目,他的表示何其多。他表示了年龄、经验、嗜好、品行、性质,以及当时的情感思想。一言蔽之,一个人的面目中,藏蕴着一个人过去的生命史和一个时代文化的潮流。这种人生界和自然界精神方面的表现,非艺术家深刻的眼光,不能看得十分真切。但艺术家不单是能看出人类和动物界处处有精神的表示。他看了一枝花、一块石、一湾泉水,都是在那里表现一段诗魂。能将这种灵肉一致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描写出来,自然是生意跃动,神采奕奕,仿佛如“自然”之真了。 罗丹眼光精明,他看见这宇宙虽然物品繁富,仪态万千,但综而观之,是一幅意志的图画。他看见这人生虽然波澜起伏、曲折多端,但合而观之,是一曲情绪的音乐。情绪意志是自然之真,表现而为动。所以动者是精神的美,静者是物质的美。世上没有完全静的物质,所以罗丹写动而不写静。 罗丹的雕刻不单是表现人类普遍精神(如喜、怒、哀、乐、爱、恶、欲),他同时注意时代精神,他晓得一个伟大的时代必须有伟大的艺术品,将时代精神表现出来遗传后世。他于是搜寻现代的时代精神究竟在哪里。他在这十九、二十世纪潮流复杂思想矛盾的时代中,搜寻出几种基本精神:(1)劳动。十九、二十世纪是劳动神圣时代。劳动是一切问题的中心。于是罗丹创造《劳动塔》(未成)。(2)精神劳动。十九、二十世纪科学工业发达,是精神劳动极昌盛时代,不可不特别表示,于是罗丹创造《思想的人》和《巴尔扎克夜起著文之像》。(3)恋爱。精神的与肉体的恋爱,是现时代人类主要的冲动。于是罗丹在许多雕刻中表现之(接吻)。 我对于罗丹观察要完了。罗丹一生工作不息,创作繁富。他是个真理的搜寻者,他是个美乡的醉梦者,他是个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他生于一千八百四十年,死于近年。生时受人攻击非难,如一切伟大的天才那样。 ★特别作者 美学泰斗宗白华 新课标作家 他是:哲学家、美学家、学者、诗人。 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与朱光潜并称“中国美学双峰”! 其作品深刻影响着国人三代的美学价值观 ★特别遴选,名篇收录 本书特别遴选了宗白华关于人生思考的论著,如《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青年烦闷的解救法》《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等,深入分析年轻人的一些烦闷和苦恼以及人生观等问题,从美学、艺术、实际工作生活的角度为青年读者指出方向。 ★特别设计与装帧 新锐设计师手绘封面画作,以囚鸟隐喻被束缚的自由、被困住的思想,而破开桎梏的天窗,便是透亮的心境。双封寓意满满,超感用纸,品质印刷。是送给困境中的礼物。 ★特别推荐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 ——朱光潜 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蒋勋? 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李泽厚 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刘小枫 宗先生的谈话,就是一幕一幕的美学的散步。 ——林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