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8.60
折扣购买: 中国文化探微(精)/文明通鉴丛书
ISBN: 9787100219082
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1928—2021),法国著名汉学家,历任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教授、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研究员、法国远东学院院长;1980年荣获法兰西学士院铭文与美文学院颁发的“儒莲奖”,2016年荣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许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起源应该是半坡与大汶口遗址出土陶器上类似象形文字的图画。然而,提到文字,就令人想到某些符号的相互组构。在此之前并不能说已经产生了文字,而只能说是符号性的图像。陶器上的图像并不被当成文字。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之前,这些图纹不是文字。由于那时的人并没有发现文字的写法,所以中国文化里最初出现的文字只起源于卜辞中,因为仅仅在卜辞之中文字间开始有了关联性特点。 关于这一点,有人提出反对论点:甲骨文进化到如此成熟之前肯定存在某种其他文字,初时形状原始,之后逐渐改进,而我们今天寻找不到痕迹的原因是这些文字所出现的媒介如树皮、木头、动物皮或其他媒介物等,皆因其容易腐蚀而消失得无迹可寻,只有刻于甲骨上的文字留存了下来。 而我则反对这个观点,因为相较于甲骨,存在可以承载文字的更久远的物体,如铜器。当然陶器、玉器上的文字也都比较耐保存。我们今天甚至还保存有非常完整的金文参考资料。虽然第一个铜器最早出现于西元前1600年的二里头遗址商代地层上,但两个世纪后,在武丁在位后期,才出现最初的有金文的铜器(其铭文尚未发展成熟)。而在此之前,同陶器一样,有的铜器上也刻有图画,但却从未刻过文字。而且铜器上的文字在甲骨文文字体系已经发展得非常完整之后才出现,所以我认为甲骨文之前中国没有文字。当然,那时也可能存在有类似于文字的图,但是无人能读,亦无人能懂,也可能有个别“文字”,但是这些“文字”最终没能变成汉字,它们没有句法结构(syntaxique)。我认为,汉字是从甲骨文中来的,而不是来自于甲骨文以外的“文字”。当人们发明了文字,便可以把陶器上的图当文字用。比如,在陶器上发现的鱼图像,原本是图。文字发明以后,这个“鱼”的图就成了象形文字。只有甲骨文可以派生出汉字。汉字一定是从甲骨文来的,这是一个线性发展,是一种历史变化。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追究铜器、甲骨、陶器是否可以长期保存文字,而应该重点研究那是不是语言。 …… 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先生的汉学研究成果汇编。 本书汇集了汪德迈先生几十年来在中法各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的演讲,从古文字学、儒学、古代哲学与法律等方面介绍了汪德迈先生汉学研究的部分成果,记录了汪老与恩师饶宗颐先生的学术交往历程,讲述了汪德迈先生与中国文化的结缘,以及对过去几十年研究经历的反思总结。全书系统呈现了汪德迈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洞见,反映了他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所做的杰出贡献。全书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表达准确,让读者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汪老,既能了解其曲折丰富的学术经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又认识到其深刻的学术观点、重要的学术地位,并由此窥得国际汉学发展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