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文艺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7.20
折扣购买: 花屿小记(精)/百花谭文丛
ISBN: 9787530664605
和高李同游梁宋那年,杜甫三十三岁,李白比他 大十一岁,高适更年长,已经四十五岁了。对于李白 ,年龄不算件事。他一向率性而为。高适稳重,年纪 又最大,虽有满腹牢骚,却出语温和。喜言王霸大略 ,务功名,尚节义。他肯定没有想到几年后会飞黄腾 达。一直做到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 ,成为唐代大诗人中官职最高的一位。 常常把高李杜的壮游想象成刚来美国时留学生喜 欢的野餐:开车到近郊,找一处山清水秀草绿花繁之 地,铺布单于树下,喝啤酒,烧烤,高谈阔论。唐朝 没有汽车,他们三位也不骑马。春光融融,信步走过 宽阔的草地,走上山坡。李白不用说,昂首阔步冲在 前头,高适稍落后一两步,在李白的右侧。他们谈兵 ,谈管晏和诸葛亮,谈朝廷的领兵大将,胡人彪悍, 一枝独秀。李白不时要把鲁仲连拉出来展览一下,由 鲁仲连扯到张良,而张良神话的重心不在运筹帷幄, 而在授兵书的桥上老人。其次,还有张良的形象,“ 状貌如妇人好女”。桥一卜老人自然是仙道一流,而 皇上也曾游过月宫的。 高适对鲁仲连没有兴趣,桥上老人他也不信。至 于皇上有没有游过月宫,那不重要。《霓裳羽衣曲》 偶尔听一次,大概还不错吧。 杜甫一个人落在后边。他背着所有的物件:酒和 食物,铺地的席子。酒酣高歌劲舞,当然要带两把剑 、一张琴。傍晚可能起风,那么,每人还得加一件袍 子。当高李停下脚步,争执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慢 慢赶上了,听清楚他们的话,大多是李白的话。李白 喜欢高声,旁若无人地喊叫,手舞足蹈。这时候,高 适总是笑笑,然而不置可否。在李白以为已经说服了 对方时,他其实寸步未退。 杜甫的理想是做一个谏官,一个道德主义者。一 个孔子一样大节分明、温文厚道的长者。他觉得诗是 他唯一玩得尽兴的游戏。他奇怪的是李白有旷世无二 的才华,超过了鲍照、何逊、阴铿,也不亚于他最佩 服的庾信,却并不把诗当回事儿。也许是得之太易吧 。 他们当然也谈诗。杜甫心里想:李白总是说建安 风骨,骨子里他也相当接近曹氏父子,可他自己偏偏 口不离小谢,这也不能说不对,李白是可以像小谢一 样秀丽飘逸的。他甚至有点郭璞,不过郭璞是站在地 上的游仙,李白才是真正飞起来的。曹氏父子的游仙 大气又质朴.那是汉人的境界。经过了南朝几百年的 陶养,我们回到汉人已经不可能,然而李白身上确实 有汉人的影子,这就是奇迹了。未经人为的。叫作“ 天”。李白的诗,该是天成的吧。 高适太像王粲。一步一步,很稳。 建安时代还没有苦吟派,南朝则很多。李白说, 苦吟是缺乏才气的表现。这话最初很使杜甫沮丧。他 是把李白看作亦师亦友的。想到谢灵运和庾信,他多 少恢复了一些信心。谢庾两位的诗告诉他:苦吟也可 以达到一种境界,那就是,通过限制而自由。放纵就 是自由吗,未必都是。那么,限制亦然。自由就是, 凡我所行皆成路。当格律变成个。性时,谁能说是格 律限制了我,还是我生成了格律。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 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不能想象这是小时候的杜甫。而李白用“飞扬跋 扈”形容杜甫,也予人匪夷所思之感。 一方面是“胡姬压酒唤客尝”,一方面是“青娥 皓齿在楼船”。那些年,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则一直 青春着。相对的。高适的青春五十岁才开始。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