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猿人

和县猿人
作者: 黄万波//魏光飚//陈少坤//贺存定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32.30
折扣购买: 和县猿人
ISBN: 9787030356680

作者简介

黄万波,1932年出生于重庆市忠县。195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呕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等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特约研究员,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名誉所长,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部),撰写的科普读物近百篇(部)。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帧科学奖,自然科学一,三等奖,裴文中科学奖,振兴重庆争光贡献特别奖。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内容简介

和县猿人生活在一个由白云岩溶蚀而形成的洞穴,俗名叫龙潭洞。该洞 从形成到衰亡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洞穴溶蚀及扩大阶段 龙潭洞及其邻区出露的岩层,多为寒武系上统观音台组灰色白云岩,其 中夹燧石条带或团块;上古生界一中生界出露的岩层为灰岩、砂岩、泥岩和 白垩系铺口组浅紫色砂岩。这些岩层,在白垩纪初期的宁镇运动作用下,发 生褶皱与断裂,它的北翼下降南翼隆起,使岩层倾角达到35°~50°,龙潭 洞恰好处在断裂的南翼,倾伏背斜的轴部,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下,久 而久之,原来细小的裂缝逐渐扩大,变成了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洞穴。 初期,洞壁和洞顶受到较强的风化,时有塌落。尤其在东侧,洞顶几乎 千疮百孔,因而在洞穴底部出现了一层由物理风化形成的棕黑色风化壳;在 西侧,由于还保存着部分洞顶,风化现象较弱,洞底呈现的是一薄层浅色含 钙物质。 后期,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湿热化作用增强,整个洞底沉淀了厚薄不均 的“钙板”层。在洞穴西侧,不仅有“钙板”层,而且在“钙板”层之上还 生长着石笋或穴珠。这些地质现象进一步说明,西侧的洞穴顶板似屋檐突出 于洞壁。如此状态的龙潭洞,对于和县猿人来说,是一个极佳的栖息场所。 二、和县猿人迁居龙潭洞阶段 和县猿人迁居龙潭洞后,洞内就充满了勃勃生机。勤劳、勇敢、智慧的 和县猿人,凭借强壮的身体,战猛兽,追鹿群,直到夜幕降临,才返回龙潭 洞的角砾旁,分享辛勤劳动一天所得的硕果,等待长空升起皎洁的明月,迎 来又一个黎明的曙光…… 龙潭洞,就这样为和县猿人生儿育女服务了25万年之久。 今天,我们发掘出来的大量文化遗存,印证了龙潭洞昔日的辉煌。为了 留下龙潭洞堆积地层的时序和猿人活动时期的状态,我们把龙潭洞的堆积地 层分为如下5层(自上而下),以便对比研究。 第5层:棕红、棕黑色亚黏土层。厚O.4~0.2米。黏土中含有植物根 茎和灰白色的钙质次生斑点,局部夹白云岩角砾或豆粒状铁锰质结核,不含 化石。可视其为龙潭洞夷平后的近代堆积。 第4层:棕红色黏土层。厚3~2米。棕红色黏土为白云岩风化之物,由 于层中含三价离子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因而色调较深,在新挖掘的剖面上 ,黏土受暴晒而干涸,导致黏土经常发生收缩,进而形成裂缝或龟纹。在东 西剖面的中部,角砾岩块居多,砾径不等,最大者2米×1米,一般者O.3米 ×O.2米。层中化石极少,在中下部的黏土中发现猕猴牙齿一枚,偶尔可见 小型哺乳动物肢骨。显然,这是龙潭洞洞顶时有塌落的表现,给猿人之生息 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第3层:黄绿色粉砂层。厚O.3~O.1米。层中颗粒均匀,无杂质污染 ,其分布范围较窄,仅限于剖面西端,即2B至2A探方内,向东逐渐变薄以至 尖灭,层中不含化石。 第2层:黄褐色黏质砂土层(文化层)。厚1.8~O.7米。堆积物呈浅黄 色,在洞内的自然分布,东端高西端低,局部倾角超过45。。在堆积厚度上 ,东端次于西端,在物质成分上,东端含砂量少,透水性弱,因而堆积物潮 湿,化石固结较差,易于破损。西端含砂量稍多,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也较 丰富,在2B~2A探方内,出土的大型哺乳动物肢骨常常彼此重叠,例如,葛 氏斑鹿角和肢骨多达数百件。此外,在同一层位的器物中,还有骨、角、牙 制品,猿人头盖骨、下颌骨等即埋藏在这里。一些牙齿、牙床和骨骼呈现被 燃烧过的现象。在其周围还有数十件石英砂岩碎片,这类岩石在汪家山是无 处可寻的,应该来自较远的滁河阶地。 第1层:黄灰色黏质砂土层。厚1.5米。该层堆积与第2层分布情形大体 相似,亦是西端低于东端,这种现象与洞底起伏不平的原始产状有关,其物 质来源,包括大小角砾,应视为洞壁早期崩塌之物。P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