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养生大道/张其成国学养生系列

儒家养生大道/张其成国学养生系列
作者: 张其成
出版社: 广西科技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儒家养生大道/张其成国学养生系列
ISBN: 9787555101789

作者简介

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书法家,国学修心倡导者,中医文化学科奠基人。安徽徽州人。出身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医家,为“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之长子,幼承家训,学习医儒,后随师修习道禅。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20世纪90年代首创“易道主干”说,以“易”融贯儒道佛医,主编我国第一部《易学大辞典》和《易经应用大百科》。近年来致力于弘扬中华国学、构建精神家园,发起设立“张其成国学基金”。在国内首次提出“国学管理”和“国学养生”的概念,首创“修心开智管理模式”、“五行识人用人系统”、“三宝五心养生法”。最早在北大为企业家讲授国学,建立第一个个人国学网站、第一个导师制书院。2009年被搜狐网评为“当代四大国学大师”之一,被誉为“国学修心第一人”。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学课程特邀教授,北京中易国学院院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专家,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人文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哲学社科重点基地“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有关栏目主讲人。

内容简介

无论道家、佛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再怎 么宣传,再怎么受人追捧,高高占据中国历史思想制 高点的还是儒家。儒家的思想印记无处不在,即使医 学与养生学这么具体实用的学科也深受影响。儒家思 想之所以能这么深入人心,能得帝王统治阶层的认可 ,能为人们接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浓浓的 烟火气,也就是俗话说的接地气。它跟人们的生活息 息相关,指导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价值观、世界观的 形成,可以说儒家的智慧光耀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 ,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养生的学问。 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 生命观。儒家不注重死亡本身,而讲究慎终,主张把 严肃的生活态度坚持到最后一刻。 儒家的生命观主要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事人爱人”“知生知命”的生存观。“仁 者爱人”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 人本、人道精神。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人应当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 当下现实的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以及死后 世界的问题。孟子提出的“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认为尽管人之寿命长短是由天命决定的,但每个人 还是应当重生,尽量避免危险,妥善保养自己,以享 尽天年。 二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 在儒家看来,生命的道德价值是比生命更为贵重的东 西。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创造人生的社会价值,有一个 充实的道德人生。当人的生命和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发 生冲突时,应当牺牲个体“小我”的生命,维护社会 “大我”的尊严。人的生命因仁义而有价值,个体生 命与仁义相比,为了取义可舍个体的生,为了成仁可 舍个体的身。 下面我们再拿道家的养生观与之作个比较。道家 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 性重生的生命观。“贵身”是老庄道家的重要思想。 老子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 大”,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像重视大患一样重视 身体。他说:“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我无身 ,吾有何患!”是啊,养生不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吗 ?如果身体都没有了,那当然也谈不上养生了,只有 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 他。 庄子反复强调,人在生死问题上要顺乎自然,“ 不悦生,不恶死”,生而无乐,死而无悲,不以生死 为念。他把生死看得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一样普 通。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 为徒,吾又何患!”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 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 对死亡持自然态度,让人们在主观意念上把死亡作为 生命的一种自然、合理的发展归宿,无怨无悔地接受 下来,从而获得一种达观的死亡观。“死,无君于上 ,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 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死了,就不会被他人管制, 没有春夏秋冬的交替,就算当皇帝也没这么自由、快 乐。在庄子看来,死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反而是得到 了终极的自由。日中则仄,月满则亏,物壮则老,生 老病死只是自然界存在的必然规律,因此庄子认为人 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安然面对死亡。死不过是摆脱了 人生的一切牵挂和烦恼,自由自在,任意逍遥,是最 惬意不过的了,故而人们应当生时安生,死时安死。 这种将生死纳入自然之道的生命观,表现出顺其自然 、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态度。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十分豁达与超然,但是他明确 反对为了名利去做害生的事情,他认为伯夷为了善名 死于首阳山下,盗跖为了名利死于东陵,他们虽然死 亡的原因不同,但是干的事情是一样的,就是戕害自 己的生命。所以后来《淮南子》就说,追求富贵虽然 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让你左手握着天下之图,右手割 破自己的喉咙,就是最愚蠢的人也不会那么做的。所 以“生尊于天下也”,反复强调只有真正懂得贵身、 爱身的人才能得道。 那怎么以身养生呢?道家特别注重养“精”。精 属于物质的、有形的层面。什么是精?我们常说的, 比如精液、血、水谷精微这都是精的范畴。什么叫水 谷精微?喝进去的水,吃进去的粮食里面的营养成分 ,这是广义的精。但是我这里重点讲的是狭义的精, 就是肾精。我们今天的养生,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全 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是形体方面的问题,是关于具体 脏器如何调养的问题,能首先想到的手段也全是物质 化的,比如吃什么、喝什么。这所有的内容都归属于 养精,养精就是解决物质层面、形体层面的问题。 东晋初期有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教炼丹家叫 葛洪,自号抱朴子,写了《抱朴子》,分内外篇。内 篇主要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事;外篇 主要讲人间得失,评论世事。这本书跟很多道家著作 一样,有很多关于丹药养生的方法,也有如何保益肾 经的健身术、修炼法门。 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家与儒家的不同, 儒家也重视身,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损害,说危 险的地方不要去,危及生命的事情不要做,不要以身 犯险。但如此珍惜生命,珍惜身体又是为什么呢?是 为了做更有意义的事,为了大义,为了大我。道家珍 惜这个身是为了什么呢?为的是安乐地生活,自然而 然地生活,道家的终极目的是返璞归真,最后成为真 人、仙人。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