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清词选讲(精)
ISBN: 9787108055699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围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中国大陆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大校讲学。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
在一个碧纱窗下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这个男子 就跪在女子的床前要亲她。这个女子的话语好像不太 高兴,她表面上像是推辞但心里却是肯的。 这首作品在曲子里算是好的曲子,它生动活泼。 但不是好词,词是不能这样写的。词一定要有深隐曲 折言外之意的才是好词,明朝的人用写曲的方法来写 词,所以词的美学品质就衰微了,就失落了。 我说清词是词的复兴时代,因为清朝找回来了词 的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的美学特质。他们是用什么 代价找回来的呢?那是他们付出了破国亡家的代价才 找回来这种曲折深隐的品质。我们今天有词为证,现 在我就拿词的实例给大家讲清朝的词是怎么样复兴的 ,而且是怎么样在破国亡家的情况下复兴的。 现在我们先看第一个作者李雯,我选了他的两首 词,第一首词的牌调叫《风流子》。我上次说过词跟 诗之所以不同,诗是有一个题目说我要写什么,可是 词有的时候没有名字,它的前面只是一个曲调的名字 。第一首词的牌调叫《风流子》,可是他把这个牌调 再附一个题目叫——“送春”;春天走了,然后下面 再有小括号叫《箧中词》,《箧中词》是一本词的选 集,在这个选集里边,在送春的题目底下还有三个字 “同芝麓”,这就是说这首送春的词是跟芝麓一起做 的,等一下我再慢慢地讲。 第二首词叫《浪淘沙》,它下面也有一个题目叫 ——“杨花”。在早期的《花问集》里边都只有牌调 没有题目,像以前我讲过的欧阳炯啦、温庭筠啦,都 只有牌调没有题目。可是后来的作者有的就有牌调同 时也有题目了。 现在我先把作者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看看清初 的词人怎么样付出亡国破家的代价来写他们的词。 李雯,字舒章,是江南华亭人。华亭是在现在的 上海附近,原属于江苏华亭县,华亭在古时有一个别 名叫云间。我们讲清代的词人,你们要注意他们死生 的年代,他们的生平经历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风云, 然后我们才能知道他们怎样地反映了时代的苦难。李 雯是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出生的,少与陈子 龙、宋徵舆齐名,称“云间三子”。这三个人不但是 好朋友而且家住得很近,甚至他们共同有过一个女性 朋友,这个女子就是柳如是。柳如是是一个才技皆绝 的妓女,她的出身是很卑微的,初在嘉兴名妓徐佛处 为侍婢,后来嫁与人做姬妾,她很有才艺,又美貌、 会作诗,还会写字,很得主人宠爱,但不容于其他姬 妾,后来被逐出。她迁转于江南,与当时名士才子相 往来,也想择人而嫁,这云间三才子都与她交往过。 宋徵舆曾热烈地追求柳如是,但是因为当时他太年轻 尚未中科举,他的家人强烈反对他与柳如是成婚,后 来柳与宋遂因事决裂。她又跟陈子龙交好,陈子龙年 岁较大,已经结婚,本来可以娶她做妾,但是他的家 人也反对他娶妓为妾,因此婚事终告不偕。但是柳如 是是个很有勇气的女子,她把自己乔装成一个男子, 去拜望当时很有名的一个文士钱谦益,后来遂嫁与钱 谦益。 我之所以要讲这一段故事,因为这与李雯词的风 格有密切的关系。当李雯、陈子龙、宋徵舆与柳如是 交往的时候,这时他们写的词都是描述美女与爱情的 作品。但是这种浪漫的日子过得不久长,明朝就灭亡 了。这个大变故来临的时候,他们这三个好朋友就各 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落到了不同的下场。这云间三 才子以陈子龙为领袖——就才华论以陈子龙为最高, 他古文、诗、词,样样都写得好。陈子龙参加了“复 社”,而“复社”的主持人叫张溥。张溥曾编订了《 汉魏百三名家集》,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除了“复 社”之外,他们在陈子龙、李雯的故乡另外成立了“ 几社”。这些文社的成员都是关心国家政治的,他们 以儒学为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因此这些文人学者 都喜议论朝政。 当明朝败亡,满清入关时——你们要知道:中国 从三代夏、商、周以降经过了几千年,也经历了无数 的改朝换代。但是以南宋到元朝这一次易代和明朝到 清朝这一次的易代,反抗最激烈。这又是为了什么缘 故呢?因为元朝攻进中原的是蒙古人,清朝进入关内 的是满族人,不像过去的那些朝代再怎么换同样是汉 族人。满清之所以引起明遗民强烈抵抗的缘故,更是 因为满族的服饰与汉族不同,汉族不只女子留发,连 男子也留发。而满族一入关就下剃发令,要男子把头 发剃去大半,只剩中间一块梳根辫子,这以汉人来看 真是怪异,很不能接受。而汉人自小就认为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当满清严令剃发后,大家群 起反抗。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