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衣(精编本)

中国布衣(精编本)
作者: 张曼菱|责编:卫纯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20
折扣购买: 中国布衣(精编本)
ISBN: 978710806919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人静日月长 一直到父亲辞世前,在 我的心中,总以为父亲的时 日是无穷的。 他似一棵常青树。无论 他的相貌、身姿与动作,与 我离家二十年前,几无改变 。连白发亦罕见。我们是“ 青丝家族”。 当我发现,自己已经错 过了陪父亲去他心目中的“ 圣地”——西安碑林的时机 ,我想弥补时,父亲则说, 他在电视上都看到了,不去 也罢。 他已规缩了自己的空间 ,其实是他已看到时间的规 缩。 父亲亦曾表示过,想到 我曾经插队的傣乡去看看, 亦被我那时忙着为知青“拍 片”忽略了。 这是父亲进八十的日子 。他依然热爱着所爱的一切 ,只是减少了许多外出的活 动。 他经常静坐阳台,我来 了,他就告诉我,当太阳照 到家中墙上何处时,墙外的 学生们下课、上操。他自己 的看书写字也到了一个间歇 。再照到何处时,可以准备 淘米煮饭。 也有这样的时候。我来 了,父亲正在看书,只是一 点头,仍看书。或拿出昨天 写的几幅字来,叫我品评。 我说的总是很被父亲接受。 父亲在此时便把一些选好的 字画送给我去收藏。 父亲也写一些字交给他 的两个孙子。此间已有去意 。谁也不忍说破。 小小阳台,父亲写字的 家当,笔筒砚台等,就摆在 顶头的那张桌上。 母亲缝纫的机器则与之 垂直。直角之间,是一张我 从海南带回的躺椅。躺椅上 ,铺着父亲退休时单位赠送 的虎纹毛巾毯。靠背上,是 他们的孙儿们乳婴时代的小 薄枕。 那两个他们曾经怀抱过 的、早晚接送上学的孙儿, 如今俱长成了高大的少年。 这阳台上,便是我父母 的憩趣园。 所有人的习惯是,一进 家就问:“爸爸呢?”母亲回 答:“在阳台上。”于是跑到 阳台门口,喊一声:“爸爸 。” 躺椅上的父亲会悠悠然 地对我指点,刺梅盛开了, 或会问我闻见兰花的香气否 ?指指点点,就在这窗台上 。 我家养两盆兰草,盆大 而深,呈幽谷形。兰草的风 姿,也像是在山里长的那种 ,勃发丝丝,犹如野性的瀑 布,呈一种未梳理过的丛状 ,乱得有情。后来,有人也 送我兰,理得太清秀,似雕 琢了。 父亲从来不追求什么“极 品”。我理解他的意思,只 要它是兰,具有兰的特性, 看得入眼,它就是我们心目 中的“兰”,就是古诗词中的 兰,就是深谷幽兰。 就是一棵普通的海棠, 在父母的阳台上也因为温馨 的陪伴而鲜洁滋润。 母亲还喜欢在初春的寒 意里买来野山茶。父亲就静 坐而赏。我来了,他说:“ 你看这野山茶,就像一个山 姑娘那样可爱、自然。” 有一次,我想“净化”阳 台。我说,应该把那些晾在 窗下花前的什么毛巾、袜子 收走,还有那只放在窗台上 的小簸箕,里面晒的是父亲 老乡送来的华宁小腐榨。 父亲则不以为然,他说 :“这都是自己用的、自己 吃的,很自然,很好。我这 样坐在这里很舒服。” 我才明白过来:什么叫“ 很自然”。 这样,才是一个温馨“过 日子”的环境,此真境界也 。而我的要“净化”,则有从 俗与造作之嫌。父亲从不乱 性,这一点我永不及他。 父亲生病之时,楼上楼 下新迁入户装修的轰响声常 令我烦躁。父亲却说:“没 什么,习惯了。”照旧地看 书写字。这就是我的父亲, 有着撼不动的沉静与不焦不 躁的面容。 他说:“一天不看书写字 ,生活就没有质量。” 母亲说,父亲晚上躺在 床上,还在手心里划来划去 。母亲问他,他说:“我在 想,这个字要怎么写才好看 。” 父亲说,当他坐在躺椅 上时,犹爱观赏那盆从海南 带回的观音葵。他说,在昆 明见过的所有那些同类植物 ,都与我家的这棵不同,没 有这棵的舒展、飘洒。 “洒脱”与“舒展”,是父亲 最喜欢的状态。父亲所有的 袜子都是剪开了口子,由母 亲重新缝上边的。他一点不 能受那种紧袜口的束缚。 关于海南带回的观音葵 ,他还说过:“谁说海南的 东西都是假的,海南人都是 骗子?我们买这两棵的时候 ,只是两坨黑黑的根,什么 也看不出来。人家说,您带 回去种吧,种出来很好看的 。带回来两棵都活了,果真 是好。倒是搬家的时候不注 意,让人偷走了一盆。” 雨后,父亲观察出,那 盆海南的观音葵又抽了新条 。那一年抽出两枝,长得迅 猛,不久即与老枝条相齐, 不分上下。父亲说:“这两 枝是应在洲洲考上上海的重 点大学,和你回到云南再创 事业上。”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