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也没过去多久

时间也没过去多久
作者: 养只柴犬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35.10
折扣购买: 时间也没过去多久
ISBN: 9787513944755

作者简介

作者: 养只柴犬,自媒体作者,热爱文字,也热爱努力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文章获赞百万,全平台粉丝四十万。

内容简介

离开 同村长辈去世,我去吃丧酒,地点设在本村的祠堂。 我就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 刚坐下,就听同桌的一位长辈笑着说:“难得有这么年轻的后生跟我们一桌啊。” 我听到他这样说,下意识地接了句:“伯伯,你就莫逗我了。” “没逗你啊,不信你自己看嘛。”他抬手指了指。 我顺着看去:偌大的祠堂里摆了十来桌的席,上菜的、寻找座位的,算得上热闹,但再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入席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长辈,像我这样二十来岁的,没有几个。 我这才明白长辈的话没有说错。 既然坐在同一席,那肯定避免不了要一起聊天。因为我的入席,引起了话题,同席的长辈们聊着聊着,就都在感慨:“后生们都去城里头讨生活了,留在村子里的全是些老杆杆(老人)。” 是啊,又回想起昨晚的场景。按照村中的风俗,每逢有老人去世,都是会在家中办两晚法事,而同村的每家每户都会去坐一坐,陪老人最后两晚。 儿时的盛事就是这两晚,全村的小孩会聚到一处,追追打打好不热闹。而昨晚,在场的小孩屈指可数。从我儿时到今天,满打满算也就十来年的光阴,村中的变化竟有如此之大!可谓是翻天覆地,令人唏嘘。 同席的长辈们就着这个话题聊了很多很多,我在一旁听着,默默地听着。 村中的青壮年早已在好多年前,就开始转移到城里。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常见的不再是青年,更多的是些头发花白的长辈。在村中小学就读的学生,两只手就能数清。要知道,在我与姐姐就读时,小学有六个年级,甚至同年级还有好几个班!这差距简直天壤之别! 我瞥见村中这座祠堂的墙壁。这是我儿时觉得全村最为华丽的建筑,如今也开始褪色斑驳,变得平庸起来。我们村是以史姓为主的,从明代便在此繁衍生息。于是自己从小就以村落的厚重历史感为荣,特别喜欢翻看族谱,去追根溯源。谱书上,我们这个家族从明朝的先祖写到我这一辈,每家每户,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名字在上面。从族谱的第一页,往后细细翻看,第一代开始,分支就不断壮大,像树一般,开枝散叶。每次翻阅,心中那股自豪感都止不住地汹涌澎湃。 其实生我养我的这个村落,地处大山深处,除了山,也只有山,但我们的祖辈们不畏这苛刻的生存环境,引水造田,开荒拓地。一步一步,无数人的付出,才将这里建造成了适宜生活的世外桃源,养育了一辈又一辈如我一般的后代。他们用双手,用一锄一犁,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的农耕文化,也滋养了后辈们的精神世界。 只是随着近些年的现代化,村子里有着太多太多的改变。作为在这个现象中长大的孩子,体会更是深刻。无数的青年纷纷涌向外面的世界,然后生根发芽。村中破落的老屋越来越多,孩童的身影也越来越少。见过这座小村落繁荣的曾经,再亲眼看到如今的衰败,我的心里怎能不生出一丝惊恐? 那些离开村子的青壮年,在离开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时,多数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个生养自己的村落。只是如果还像父辈一样靠着农耕去生活,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将再无自己的立足之地,然后只能被无情淘汰。于是他们只好擦了擦泪水,向村落告别,走了出去,但依旧会牵挂着这片山,牵挂着门前这条小小的溪流,以及这座小小的山村。 可惜那份牵挂之情在灯红酒绿里又能坚持多久,有些人会慢慢地对乡村淡漠了许多,甚至滋生更多的庆幸,庆幸自己离开了。 曾亲耳听闻在外务工的同辈自傲地说:“我打工一天挣的钱,足够买几百斤粮食,种田就是自讨苦吃。大不了把田地便宜点租给村里头的老人,反正我绝对不会回来种那几亩薄田的。” 田荒了,那便随它荒了吧。 文科出身的我,在高中文综里,常学的就有“城镇化”一词,那时只觉得是单纯的社会发展现象,是在试卷上都算不上重要的考点,如今却看到了这三个字下的巨大变化。 当然,我也明白这是大势所趋。 只是突然幻想,在若干年后,我们各自所在的乡村被城镇化的洪流所席卷,那份承载在小山村的情,会因此而慢慢淡漠。待一代又一代,曾经在村子里常见的子孙满堂,只能存在于书里,成为几个印刷在角落的文字。 于是,路边有一群晒得黝黑的小屁孩在追逐打闹,以及那个伴着蝉鸣下河摸鱼的夏天,便再也看不见了。 那条山路 从我们村到镇上,只有一条在大山之中挤出去的、蜿蜒崎岖的山路。 曾有女老师分配到我们村的小学,她第一次来报到时,就在路上崩溃大哭了。 “每个拐弯之后总是山,路的尽头还是路。” 多年后的重逢,谈起这条山路,她这般跟我回忆道。 是的,这条路对外人就是这么残酷,走不完的山和转不完的弯,连绵数十里。 在那个交通不便利的年代,每次回外婆家,都是母亲骑着二八大带我去。山路崎岖难行,那时很小的我,坐在后座费力地搂着母亲,生怕掉下去。 母亲骑得很慢、很认真,小心翼翼地护着我。 “读书你可得努力些,要顺着这条路,走出这几座大山。” 这是她经常说的一句话。 小学四年级,我开始顺着这条山路,走去镇上求学。这段距离对于十岁的小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克服的存在。以前自己都是坐在父母的单车后座,并不觉得这条山路有多难走,直到自己用脚步去丈量的时候,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我开始厌恶这条山路,厌恶这几座大山。 回到家中,我揉着酸胀的小腿,跟母亲抱怨着父亲,说他不跟其他同学的家里一样,买辆摩托车接送,这样我就不用走这段山路了。 母亲倒来热水:“路,还是得自己走。你既然觉得难走,那就用心读书,长大后顺着这条路,走出这几座大山。” 对于这条山路,并不只是我一个人厌恶。打记事起,就常听父母以及身边的大人们,向自己的后辈们说起,那在被几座大山围绕的村子里的苦楚,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 有人责怪山路之险,让好不容易追到的心上人惧怕,犹豫再三,还是没能成为一段佳话;也有人斥责着那些未能逃离这座大山的先辈,因为一个“穷”字,就让自己早早退学,落得与农具相伴终生的结果。 在他们眼中,这条山路和大山成了十恶不赦的存在,我也跟着憎恶起来。 即使那么多人厌恶着,也过去这么多年了,它们还是在那里,静地在那里。 我与其他同村人一样,在父辈望子成龙的期望里,带着他们未能完成的梦,求学之路从镇上再到县里,再到离家几百千米的大城市。 每次放假回家,坐在父亲摩托车的后座,望着这条铺成水泥的山路不再崎岖,儿时眼中的巍峨大山也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之前听到的言论,我也不再认可,大山根本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难以走出去,也不再憎恶和惧怕这路这山。 后来大学毕业,跟表哥回来创业,两个人骑着小电驴在这条山路上往返,穿梭于连绵大山,野心勃勃,未感到一丝辛苦。此时看山不是山,是自己未来成功人生的垫脚石,但那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让表哥重新背起行囊去往远方,而我望着那条从大山之中挤出去的路,又开始惧怕,觉得难走起来。颓废在家的自己,听了父母的话,通过考试得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就这样,留在了家乡。我骑着那辆小电驴上下班,每次往返于山路,那路那山落在眼里,又变得矮小。 其实路一直是那条路,山也还是那几座山。 无论是父辈眼中的十恶不赦,还是见山不是山的豪情,又或是遭遇失败后的难行。 它都没有变过,只是我们心随境转,它也就变得不同了。 蓦然地,明白了那次跟老师交谈,她说的后半句话:“走了几个星期,习惯了,其实觉得那条路也还好。” 那时不太理解这句话。 路一直都是崎岖难行,第一次哭泣是对于它的未知而恐惧,当自己鼓起勇气,把它走上几遍之后,它也就那样,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只要自己敢于去走,没什么路是走不通的。 所以,不必难过,不必颓废。 山就在那里,那就大胆向它走去,现在脚下难行的山路,也可以叫作远方。 1.引起万千网友共鸣的记叙散文,全平台四十万粉丝,百万点赞,高互动量。 2.他的文章让时间慢下来,记录着生活,更让网友们倾吐自己的心事,他的评论区,有人间烟火。 3.封面采用双封设计,内附怀旧风精美插图。 4.长大了也没关系,更不用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时间也没过去多久啊,你还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