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十三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新闻采访与写作(十三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作者: 编者:马晶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8.90
折扣购买: 新闻采访与写作(十三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ISBN: 9787302508274

作者简介

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工作岗位对其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本书重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基本理论的阐述,力求概念、原理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书注重吸收新知识,采用新准则,强化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简介

第1章新 闻 记 者 【本章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职责和使命。   2. 理解记者的基础修养和专业素养。   3. 增强记者的采访意识。【导入案例】 记者的由来  在我国,“记者”是一个外来词。我国近代报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把外出采访的新闻从业人员称为“访员”“探员”或“访事人”。直到1905年,《申报》向外国报纸学习,把*文报纸上刊载的“记者”“新闻记者”搬到我国的报纸上,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才有了专门的称号——“记者”或“新闻记者”。   人有传播的本能,传播也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但真正出现以传播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却是伴随着人类第三次分工产生新闻事业后出现的。换句话说,没有新闻事业,也就没有**以传播新闻信息为职业的新闻记者。   在人类原始传播时期,也就是口头传播时期,人们虽然掌握了结绳记事、刻画记号、灯火传递等信息传播技术,但这种传播是无偿的,因而不可能产生职业传播人。   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时期。同时,文字的诞生也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周朝时,每到“孟春三月”,周天子就会派人到各地搜集民歌民谣,了解民风民俗。如《诗经》中的《国风》大多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汉书·艺文志》中说: “古有诗之官,**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正也。”采诗官虽然也算是职业传播者,但传播对象十分狭窄,是专为“**”服务的,不是大众传播工作者。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传播者。   唐代时,我国*早的报纸——唐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我国古代的报纸主要是官报,人们把它统称为“邸报”。我国自汉代开始设置“邸”。“邸”是我国古代地方**设在京城的办事处,其任务就是为地方**“中转”信息,下情上报、上情下达,沟通地方**与朝廷的信息联系。所谓“邸报”,就是驻京城办事处的官员将皇帝的命令、朝廷的文告、官员的任免等具体的政务抄录下来传送至各地官员的手写报纸。唐代出现的“邸报”,有“报”“状”“状报”“报状”“杂报”“朝报”“条报”“阁抄”等名称不一的手抄小报。唐代的《开元杂报》是学术界**的*早的“邸报”。唐人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为研究中国古代*早的报纸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一份“进奏院状”,是英国人斯坦因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并掠往英国的“敦煌邸报”。这份“进奏院状”记载了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敦煌附近的沙州归义*节度使张淮深派人前往京城的情况。“敦煌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老的报纸之一。   到宋代,出现了一种冲破官办限制的非法传播物——“小报”。《宋会要辑稿》记载了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发布的一条查禁小报的谕旨: “诏如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三司开封府在京诸司亦有探报,妄传除改,至感中外。自今听人告捉勘罪告停,告者量与酬赏。”在这里非法传播物为“单状”,信息提供者为“在京诸司”的“探报”,编辑者为“诸路进奏官”,读者多为官吏和士大夫。由此可见,宋代的“小报”是进奏官利用进奏院系统非法经营的传播媒体,它有自己的采编和发行人员。小报的出现,使报纸开始成为商品。 明朝在我国新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由于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政治的需要,16世纪中叶,明朝**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就是明朝的《京报》。《京报》报房收集新闻、编辑新闻,同时也传播新闻,具有近代报社的某些特征。从规模上看,《京报》的报房备有印刷设备,雇有抄刻工人,主要以抄刻印卖报纸为主,也兼营其他业务。   如果说,至19世纪初,中国还没有出现以采写信息为职业的传播人员,那么,西方在16世纪就诞生了一批以打听商品行情、采集各地物价、告知来往船只以及政事、战争信息为业的传播人员,他们搜集各种信息,然后抄写出售。这就是“手抄小报”。据记载,1536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就有了专门采集信息的机构和贩卖手抄小报的职业报人。1563年,意大利同土耳其发生战争,威尼斯**也曾发行手抄小报。1566年,威尼斯出现定名小报,叫作《手抄新闻》,史称这一事件为“威尼斯手抄新闻”。   14世纪初,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德国成为欧洲**个使用活字印刷技术的**。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推广和使用,16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出现了一些定期的新闻书,并且有了固定的名称。*早的定期报刊是1588年奥地利人迈克尔·冯·艾青出版的新闻书《博览会编年表》,每年两册,每册系统地介绍过去6个月内欧洲和近东各国的政治、经济、*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1660年,德国莱比锡创办的周刊《莱比锡新闻》,于1663年改为每*出版。这被**为是世界上的**份*报。   我国职业新闻记者的出现,是在1815年8月5*。在英国人马礼逊、米怜创办的**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刻工的梁发,被**为我国近代*早的新闻记者。   19世纪后期是我国报刊发展较快的时期。1875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就“招延访事”,公开招聘新闻记者。时过3年,《申报》分别在北京、南京、汉口、宁波等26个省会和重要城市招聘“外事”采写人员。此后,许多报刊有了专门从事外出采访的“访员”“访事”“探员”“探事”。   这个时期的新闻传播开始重视新闻采访,并对从事新闻采访的人员有着比较明确的条件要求: 熟悉“各种社会情形”“耳目灵通”“能说出原委”。不但使用了**意义上的“采访”一词,而且对采访人员有明确的职责,新闻的采、编开始分离。   辛亥革命后,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被人称为“无冕**”。一大批*过良好教育和有很强活动能力的新闻记者脱颖而出,其中包括被称为“民初三大名记者”的黄远生、徐彬彬和刘少少,以及稍后的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等人。黄远生被称为“中国近代**个职业新闻记者”和“报界奇才”。   19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其新闻记者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阶级性和战斗性横空出世。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起创办、主编过4种报刊,协助创办、参与主编过5种报刊,指导编辑方针的报刊达十余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列宁一生都没有脱离新闻工作。从1900年至1917年,他先后主持或参加编辑、撰稿的报刊多达四十余种。其中,有在*****运动**享有崇高地位的《火星报》《无产者报》《真理报》等。1921年,列宁在填写莫斯科市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成员履历表时,填写自己的职业是“新闻工作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 报刊应当坚持真理、宣传真理,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毫不动摇,决不屈服,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起码的职业品格;坚持新闻的*性原则和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核心;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事业的灵魂。马克思说: “如果禁止报刊报道它目睹的事情,如果报刊在每一个有分量的问题上都要等待法庭的判决,如果报刊不管事实是否真实,首先得问一问每个官员……出版自由就完结了。”列宁对新闻真实做出了*为严格的界定,他说: “**准确,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事实经过再三核对;材料来源可靠,引语和数据准确无误。”列宁针对报刊上的一些吹嘘,严厉批评说: “决不要撒谎!”“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在我国,从“五四”运动前后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到建*初期的《向导》《前锋》;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张*报《红**报》《红色中华》,以及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到宝塔山下的《解放*报》、新华广播电台……一代代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为着民族的解放和觉醒,以笔作*,唤起民众,追求真理,匡扶正义。他们当中不仅有横眉冷对敌人屠刀的我*的创始人***、***;也有不畏反动派胁迫利诱、惨遭杀害的新闻记者邵飘萍、羊枣(杨潮);还有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报刊活动家邓拓……为我们树立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职业典范。 资料来源: 姚海涛,李培乐. “新闻”与“历史”融通的一种解读——以现代记者与古代史官为例[J]. 青年记者,2017,(12): 5051. 【思考提示】19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新闻记者的工作显现出哪些变化? 1.1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随着广播和电视的相继问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传媒的出现与普及,一次次刷新了新闻的“时效性”。人类新闻传播由以前的以印刷新闻为主的时代,步入了一个由印刷新闻、电子新闻和网络新闻并驾齐驱的新时代。1923年,由美国人奥其邦在上海办起了我国**座广播电台;1958年5月1*,我国**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诞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新闻记者队伍*渐壮大,记者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特点。 1. 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自20世纪初《申报》**使用“记者”一词以来,记者的内涵、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1) 采编的分离   记者有广、狭两义。广义的记者,是指新闻传媒内部与新闻信息有着直接关联或间接联系的新闻从业人员,它甚至包括报纸的校对、广播电台的录音人员、听审人员和电视画面的剪辑人员,等等。狭义的记者,是专指从事采访新闻信息和报道新闻的人。记者的任务是“采”和“写”,或者是“采”和“制”。这里的“制”,是制作,指包括广播新闻录音信号的录制、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等。“采”是记者工作的**要务,即搜集新闻和发现新闻。然而,记者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必然要与社会发生联系,其工作对象是分布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和各个角落的人,通过与社会的人交往来获取新闻线索。从这个意义上讲,记者的工作是“一个专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2) 传媒的分工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的诞生,不同传播手段的媒体对记者提出了不同的专业要求。记者的内涵,也由以往的报刊记者扩展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等。传播手段的不同,记录新闻事实的手段与方法也就大相径庭。传媒分工的另一层含义,是传播媒介的专业化。如以电视媒体为例,按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电视节目“专业化、对象化”的设置要求,电视频道分别为经济频道、生活频道、娱乐频道、文体频道、教育频道、体育频道、影视剧频道,等等。然而,传媒的分工,对于记者来说,只是报道领域的不同,采访仍然是新闻传播的“**道工序”,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依旧是新闻记者永恒不变的主题。   3) 报道领域的分工   一般而言,新闻媒介按社会行业、职业、领域的报道内容,对记者进行具体分工。如,有的负责工业的采访报道,被称为“工业记者”;有的负责*政新闻的采访报道,被称为“*政记者”;有的负责财经领域的采访报道,被称为“财经记者”;有的负责政法战线的采访报道,被称为“政法记者”,等等。   报道领域分工的*大好处,就是把记者认知生活的重心,引向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专业,为发现新闻、认识生活创造条件。然而,不管什么传媒的记者,哪里来的记者,有何等地位、何等影响的记者,只要你进入采访环节,就得遵循采访规律;只有遵循采访规律,才能发现新闻、获得新闻素材。因此,对于记者来说,研究采访学问,掌握采访方法,既是学问所在,又是必修的功课。 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工作岗位对其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本书重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基本理论的阐述,力求概念、原理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书注重吸收新知识,采用新准则,强化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