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50
折扣购买: 三联生活周刊廿年
ISBN: 9787108052797
安贞大厦的*子 朱伟 安贞大厦是《三联生活周刊》第二个家。 我们被国利阜康公司从净土胡同赶出来的时候是 狼狈的。国康公司从1995年8月起投资《三联生活周 刊》,与三联书店有过一段合作关系。与国康公司从 合作到决裂,背后有一堆的故事。以我自己的理解, 《三联生活周刊》1995~2001年的创业史不能不记录 国康公司。当然,其中有些事我是亲历者,有些事则 涉及上层关系,我没有发言权。但从道义上,以我自 己的理解,三联书店*终确实是亏欠了国康公司的。 但有很多事,确实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 果当时与国康公司的关系不破裂,周刊能否从一本编 辑出版周期需要三周的半月刊顺利转为周刊?我想, 可能要困难得多。 反正,在当时,2001年3月,国康公司与三联书 店的关系破裂,将三联生活周刊赶出净土胡同时,是 监视着我们“净身出户的”——除了被认可的个人用 品,不能带走所有本属于周刊的东西,包括文件与资 料。这致使初创时期很多编辑部记录都丢失了,包括 早期的刊物都少有存留。现在回头看,真的**可惜 。 那时我们刚从半月刊转周刊,国康公司方面以为 ,这样的“净身出户”会导致刊物无法正常出刊,形 成事件。所以,我们临时搬到位于美术馆东街的韬奋 书店二楼东侧黑洞洞用布帘隔开的一块地方,首要任 务就是要保证正常出刊。那一期的排版是在美术编辑 邹俊武的家里完成的。 我们于是急需马上有一个新家。我记得,第二天 就让司机小胡拉着我去找这个“家”。我说,我们就 顺着安定门往北,一家家写字楼找,看哪里合适。因 为我们对安定门已经有感情了。从安定门外大街走到 安贞大厦,楼顶的复式公寓立刻吸引了我:实木地板 ,楼上楼下,在楼下本是餐厅的空间里挤一挤,就可 以成为会议室;楼上开门出去就是顶层平台,晒太阳 ,喝茶喝酒都可。我太喜欢这样家庭气氛的办公环境 了,它很像巨鹿路上海作家协会《收获》编辑部那种 环境。在我的意识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刊物的 编辑部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在那个下午,我没向董秀 玉总经理请示,只给主管我们的潘振平打了个电话, 就通知编辑部所有骨干17点钟到这里来看房子了。 我与潘振平在《三联生活周刊》合作了19年,作 为我的领导,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一直是作为我的 保障——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扮演**支持我的 角色,即使对我的判断提出异议,也是婉转温和的。 他会倾听各种人对我的意见,但他会像海绵一样,将 这些意见都吸收起来,*不影响我往前跑。他其实比 我小一岁,我俩都曾在黑龙江下乡,只不过我在兵团 ,他在农场。他真就是我身后的那一堵墙。 夕阳西下时候,骨干们从四面八方都赶到了。大 家楼上楼下串串,跑到顶层平台四面看看,一个个都 喜形于色。我说,那就这里吧,马上就让高媛按各部 门的想法,置办办公用具。刚好,那时管理安贞大厦 的老总也曾当过知青,给了我们*低的租金。租赁合 同是必须董秀玉来签的,说实在的,第二天上午,当 我直接拿着合同去找她时,心中是忐忑的——没有请 示汇报,自己贸然就决定了,要是换一个领导,大约 都无法容忍我这样不按规矩做事。 董先生当然是**了解我的品性的。她听我简单 地说完情况,连看都没看合同,就一本一本地签了字 。董秀玉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期间,我的请示汇报是* 少的,记得我认真向社委会做汇报大约只有从半月刊 转周刊的一次。也许,*多的时候,潘振平早已经帮 我做好了沟通。他们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我们刚开始在安贞大厦只租了两个复式套房,我 的办公室所在那一套,原来的餐厅就是发行部,推开 办公室门就能与发行部沟通。上楼,一边是舒可文领 导的***,另一边是吴晓东领导的**部。另一套 ,那间大办公室给了苗炜,一楼是李鸿谷领导的社会 部,二楼是高昱与陆新之领导的经济部,还有财务与 《爱乐》。潘振平只在楼上用了很小的一间办公室。 在我记忆中,每个部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办 公室,因为我本能地反感那种把每个人都隔在一个个 小隔断里的公司化环境,觉得那是压抑人个性的生产 线,所以本能地认为,办公室应该反其道行之,能让 人舒展,甚至可以是通过涣散来消解紧张的。安贞大 厦的好处是楼顶的平台,有太阳的*子,可以搬把椅 子晒太阳看书;夏天夕阳西下后,可以吹着凉风喝啤 酒。 我记得清楚,那时舒可文所布置的***办公空 间里没有正经的办公桌,我还记得她说话的语气:“ 不要那样的桌子!”她带了一帮时尚女生:小于、邢 慧敏、钟和晏、徐浅吟,只有王小峰一个算是“*代 表”。她们的办公桌就是在宜家买的一张大桌子。舒 可文领导下的***一直是周刊*松散的单位,聚在 一起的主要目的大约是由舒可文疏散因我而构成的紧 张,所以,小于习惯叫舒可文“菩萨姐姐”,大约是 指她宽松的管理与不跟任何人较劲的态度吧。 楼上另一头的**部,吴晓东斜叼着烟,在眼镜 片后笑眯着眼,总是说,他们部是学历*高的——甄 芳洁,**关系学院毕业;王星与她的同学蔡伟,北 京外语学院;鲁伊,北大法学院;邱海旭,北大新闻 学院,硕士;而坐在里间的两位,陆丁与朱步冲,一 个北大哲学系硕士,一个是北大历史系硕士。这两位 当时是写稿*费劲的,经常是,我早上到编辑部,楼 上楼下转一圈,陆丁在里屋,熬了**,桌上乱糟糟 ,几易其稿,还未写完。朱步冲的稿子,行文疙疙瘩 瘩,也是拿在手里*头痛之一。我因而就有了北大的 专业生适应能力差的印象。后来,陆丁没熬过我的压 迫,离开了,我曾与舒可文讨论,能否让他回来?他 还是心有余悸,不敢答应。朱步冲则熬过来,在历史 方面后来成了独挡一面的人才,~写到历史就用上他 了。 吴晓东是心高气傲的,可惜贪玩,写文章因此往 往虎头蛇尾。我喜欢他那叼着烟坏坏地笑的模样,笑 起来还有酒窝呢。聚会时候,他常常喝多酒,喝多了 就赖叽叽地坐到舒可文的腿上去了,他口口声声叫舒 可文“舒姐姐”。 P39-42
1995年,时逢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继承《生活》的传统,于1月14*恢复出版了《三联生活周刊》。20年里,《三联生活周刊》坚持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承诺以*快、*丰富、*好看的标准梳理一周新闻。在网络新媒体崛起的当下,以独特性话语权谋发展,做深度、**的新闻,以活跃的思想力审视社会变迁,以高雅的文化气质倡导新生活。
2005年1月,曾有《三联生活周刊十年》(平装本)出版,主要反映了1995年创刊至2004年底的历史记忆,此书售罄后又于2009年以同一书名作为“三联生活周刊文丛01”再版(精装本)。此次时逢创刊20周年,再编文集一册,除反映生活周刊在第二个十年中的成长,还重点补充了上一个十年回忆中欠缺的内容——与民间资本合作办刊的往事。希望这些有趣的编辑部故事能让“大家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