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 罗曼·罗兰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94.40
折扣购买: 约翰·克利斯朵夫
ISBN: 9787514371444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他被誉为是“用音乐写小说”的人。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欧洲的良心”,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 译者: 傅雷,(1908 -1966),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内容简介

第一部 蒙蒙晓雾初开, 皓皓旭日方升…… ——《神曲·炼狱》第十七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地打在窗上。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热之气。 初生的婴儿在摇篮里扭动。老人进来虽然把木靴脱在门外,走路的时候地板还是格格地响:孩子哼啊嗐地哭了。母亲从床上探出身子抚慰他;祖父摸索着点起灯来,免得孩子在黑夜里害怕。灯光照出老约翰·米希尔红红的脸,粗硬的白须,忧郁易怒的表情,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走近摇篮,外套发出股潮气,脚下拖着双大蓝布鞋。鲁意莎做着手势叫他不要走近。她的淡黄头发差不多像白的;绵羊般和善的脸都打皱了,颇有些雀斑;没有血色的厚嘴唇不大容易合拢,笑起来非常胆怯;眼睛很蓝,迷迷惘惘的,眼珠只有极小的一点,可是挺温柔;她不胜怜爱地瞅着孩子。 孩子醒过来,哭了。惊慌的眼睛在那儿乱转。多可怕啊!无边的黑暗,剧烈的灯光,浑沌初凿的头脑里的幻觉,包围着他的那个闷人的、蠕动不已的黑夜,还有那深不可测的阴影中,好似耀眼的光线一般透出来的尖锐的刺激,痛苦和幽灵,使他莫名其妙的那些巨大的脸正对着他,眼睛瞪着他,直透到他心里去……他没有气力叫喊,吓得不能动弹,睁着眼睛,张着嘴,只在喉咙里喘气。带点虚肿的大胖脸扭做一堆,变成可笑而又可怜的怪样子;脸上与手上的皮肤是棕色的、暗红的,还有些黄黄的斑点。 “天哪!他多丑!”老人语气很肯定地说。 他把灯放在了桌上。 鲁意莎撅着嘴,好似挨了骂的小姑娘。约翰·米希尔觑着她笑道:“你总不成要我说他好看吧?说了你也不会信。得了吧,这又不是你的错,小娃娃都是这样的。” 孩子迷迷糊糊的,对着灯光和老人的目光愣住了,这时才醒过来,哭了。或许他觉得母亲眼中有些抚慰的意味,鼓励他诉苦。她把手臂伸过去,对老人说道:“递给我吧。” 老人照例先发一套议论:“孩子哭就不该迁就。得让他叫去。” 可是他仍旧走过来,抱起婴儿,嘀咕着:“从来没见过这么难看的。” 鲁意莎双手滚热,接过孩子搂在怀里。她瞅着他,又惭愧又欢喜地笑了笑:“哦,我的小乖乖,你多难看,多难看,我多疼你!” 约翰·米希尔回到壁炉前面,沉着脸拨了拨火;可是郁闷的脸上透着点笑意: “好媳妇,得了吧,别难过了,他还会变呢。反正丑也没关系。我们只希望他一件事,就是做个好人。” 婴儿与温暖的母体接触之下,立刻安静了,只忙着唧唧咂咂地吃奶。约翰·米希尔在椅上微微一仰,又张大其辞地说了一遍: 央视“朗读者”首期开读书目。 ☆国家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文学经典。 ☆根据傅雷先生最早译本重新编校,勘订现存某些版本百余处错误。 如开篇“蒙蒙晓雾初开”,某些版本直接改为“晓雾初开”; “痴(马矣)的姑娘”在某些版本里就变成了“痴的姑娘”;如本书956页的乐谱在某些版本中漏排;出自《神曲·炼狱》第十七,在某些版本写成了第九;等等。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1915年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为我们谱写出不朽的英雄交响曲和灵魂颂歌。约翰·克利斯朵夫像烈焰一样燃烧着自己,震撼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激励着人们爱自己、爱生活、爱世界。在《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组织的横跨五大洲百城十万读者的投票调查中,《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选为十部经典长篇名著之一。 ☆傅雷先生经典译本。 罗曼·罗兰曾写信感谢傅雷先生把他的作品翻译为中文。傅雷盛赞《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