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中医简史
ISBN: 9787559837370
李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和自然科学,主要著作有《中国科学史》《中国儒教史》《宗教论》《道教本论》《气范畴通论》《宗教简史》等。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a ——中国古代医学防治瘟疫的历程 中国古代把流行性传染病称为“疫病”,由于疫病多有发 热症状,所以又被称为“温疫”或“瘟疫”。中国古代医学,也 就是中医,为防治瘟疫,一直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一、频繁的疫病,严重的灾情 流行性传染病,先秦文献就多有记载。从汉代开始,记载 逐渐详尽,今天读来,仍然触目惊心。 《后汉书·五行志》载,东汉疫情 11 次,多数发生在东汉 末年。 《宋书·五行志》载,从曹魏黄初四年(223)到南朝刘宋 大明四年(460),237 年间,疫情 23 次,平均约 10 年一次。 《新唐书· 五行志》 载, 唐代 289 年(618—907) 间, 疫 情 16 次,多为“大疫”,18 年一次。 《宋史·五行志》载,宋代 319 年(960—1279)间,疫情 约 38 次,约 8 年多一次。 a 原载《科学与无神论》2020 年第 3 期。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55 《明史· 五行志》 载, 明朝 276 年(1368—1644) 间, 疫 情约 27 次,约 10 年一次。 《清史稿·灾异志》载,顺治元年(1644)到同治十一年 (1873),229 年,疫情 300 余次,发生在 95 年间。平均 3 年多 一次,每次常常三四起。 每次疫情的死亡人数, 少则数千, 多则数万。 最严重的 一次发生在元兵进攻金朝当时的都城开封。《金史·哀宗本纪》 载:“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而据 《金史·后妃传》:“大元兵围汴,加以大疫,汴城之民死者百 余万……” 因此,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五年一小疫, 十年一大疫 ”, 大体是实情。 古人对待疫情的办法,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借神驱鬼, 一种是使用医药。 二、社会的神祇信仰和驱鬼传统 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古代都相信神祇主宰着这 个世界。中国古代信仰的天神称“神”,地神称“祇”,人死以 后的神称“鬼”。那些作妖害人的邪神,也往往被称为“鬼”。 最 高 的 神 是“天 ” 或 称“上 帝 ”。 上 帝 最 常 用 的 名 称 是 “昊天上帝”或“皇天上帝”。基督教的神,拉丁文是 Deus(音 译陡斯),英文称“God”。利玛窦儒服传教,把 Deus 译为“上 帝”,以至今天许多人认为,上帝是基督教的神。 认为鬼神是世界的主宰,人间发生的大事自然也与鬼神相 关,而且神比鬼的力量大。从这样的观念出发,产生了请神驱 356 | 中医简史 除疫鬼的巫术——傩。至少在周代,傩就被列入国家正式的礼 仪制度。《论语》记载,家乡人行傩礼时,孔子要穿上朝服,恭 恭敬敬地站在自家台阶上。 据《后汉书》 记载, 皇宫中举行傩礼时, 被称为“方相 氏”的官员蒙上熊皮,用黄金做出四只眼睛,穿黑上衣,红下 裳,手执戈、盾,率领十二人,都身穿野兽毛衣,头戴兽角, 手持火把。再选一百二十名男童,全部黑衣红帽,每人一个拨 浪鼓。数千士兵担任警卫。 仪式开始,方相氏和“十二兽”跳起驱除疫鬼的舞蹈,宦 官领唱,男童和声。唱词的意思是:命令伯奇、强梁两位凶神, 吃掉各种疫鬼。唱词最后是(译文):“节解你的肉,抽你的肺 肠,你要跑得慢,就是我的粮。”最后由守卫的士兵们把火把丢 进洛河,就是赶走了疫鬼。 傩礼举行时,皇帝和文武百官要在皇宫前殿观礼。各级官 府也要画上专门驱鬼的神荼、郁垒二位神像,设置桃木、苇索 等驱除疫鬼的工具,还要画上老虎、熊等被认为可以吃掉疫鬼 的猛兽,共同参加仪式。后世所谓“新桃换旧符”的春节民俗, 就是由此而来。而神荼、郁垒两位门神,其主要作用,不是防 止盗贼,而是防备疫鬼。 驱除疫鬼的巫术,不止一种,统称“禳除”。据元末谢应 芳的《辨惑编》和《龟巢稿》记载,当时民间曾把唐代抗击安 禄山叛乱的将军张巡,认作可驱除疫鬼的“疫疠之神”,造成青 面獠牙的凶恶样子,抬着游行。至于历代民间各种驱疫的小巫 术,则不胜枚举。 然而流行广泛的大疫,就未必是小疫鬼作祟,而往往认为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57 是上帝降下的灾祸。 三、天降灾祸是因为人事不修的信仰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瘟疫只是山野、河边的小鬼怪作祟, 所以借助山川之神来驱除它们: 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 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a 这就是说,风雨雪霜是天上下来的,如果造成灾害,由日月星 辰之神驱除。水旱和瘟疫之类,是地上生的,所以由山川之神 驱除。这句话曾被广泛引用,作为对付此类灾害的神学指南。 从汉代开始,人们认为,瘟疫的发生,是由于人类自身的 过错,招致了上帝的不满。其理论,首先见于《礼记·月令》: 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 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仲冬……(如有土功作业)民必疾疫。 汉代独尊儒术,认为儒经中最重要的是《春秋》。解释《春秋》 的权威,是《春秋公羊传》。精通《春秋公羊传》的儒者,是董 仲舒。据《春秋》记载,鲁庄公二十年,“齐大灾”。《公羊传》 解释说,大灾,就是“民疾疫”。民疾疫的原因,董仲舒认为, 乃是因为齐国的君主,齐襄公、齐桓公,都“淫乱”不轨,导 致上帝惩罚。 a 《左传·昭公元年》。 358 | 中医简史 对待上帝惩罚的措施,通常是皇帝下诏“求直谏”,即邀 请臣民批评自己,并且“损膳减乐”,即减少食物数量,少听音 乐;“议狱详刑”,即审查案件等以改进政治以及救济灾民等。 汉元帝初元元年,即公元前 48 年,发生瘟疫,甚至要求大臣们 也都“损膳减乐”。其目的,是为了“上答天谴”,即回应上帝 的批评和惩罚。 东汉延光四年,即公元 125 年,冬天,京城洛阳瘟疫大流 行。第二年,著名的古代科学家张衡“上封事”。他认为瘟疫的 原因,第一是安帝在当年二月外出视察,死在路上,臣子们秘 不发丧,没有正确处理安帝的丧事。第二是安帝六月被埋葬以 后,冬至前后又打开陵墓,“发冢移尸”。根据《月令》所载, 仲冬进行土功作业,“民必疾疫”。这两件大事,引起了上帝的 不满:“天地明察,降祸见灾,乃其理也。”解救的办法,就是 要大臣们讨论如何改进政治,以“取媚神祇”a。 汉代朝廷的做法,是后世的榜样。虽细节不尽相同,但认 为瘟疫是上天所降的灾祸,皇帝应该改进政治以答复上帝的批 评和惩罚,其思想则完全一致。 就在这样的神学气氛之中,中国古代医学,也就是中医, 艰难地探索着治病的方法,包括对抗瘟疫的方法。 四、医是医,巫是巫 在介绍中医探索防治瘟疫的历程之前,必须首先讲讲中医 和巫术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归结为以下结论:医是医,巫是 a 刘昭:《后汉书注·五行志》。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59 巫。医曾经混于巫,但医不源于巫。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传着一句话:医源于巫。证据之一, 是《山海经》中,巫师掌管医药: 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 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 药爰在。a 第二条是《论语·子路篇》,孔子援引南方人的话说:“人 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然而这两条, 都只能说明, 在古代, 巫师们往往兼做医 生,而不能说明医疗就是源于巫术。因为在古代,任何科学门 类,几乎都掌握在巫师,或者用一个更普遍的词——神职人员 手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天文学。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西方, 几乎所有的天文学家,同时都是占星术家,包括身处近代世界 门口的天文学家第谷。 其他科学门类,也差不了多少。不仅古代,即使近代,甚 至当代,用生物学证明神创论或变形神创论的,用物理学手段 证明灵魂存在、降神术的,不乏其人。就在二十世纪后期国际 性的特异功能运动中, 相信并为之鼓吹的科学家, 不少还是 “泰山北斗”型的人物。近年来,各种媒体上也不断披露,不少 实验科学家相信,是某些不相干的小事件,比如门上是不是贴 了什么小纸条等,影响了实验的成败。类似的信仰积累起来, 就是典型的巫术。 a 《山海经·大荒西经》。 360 | 中医简史 至于古代社会,在宗教神学观念作为社会生活总的理论的 时代,不仅科学,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都无法摆脱 神学的控制和纠缠。然而,宗教仍然是宗教,科学仍然是科学。 中国传统医学,也是如此。 有人考察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演变。起初写作“毉”,后来 写作“醫”,以此证明医源于巫。其实,这只能说明,医学曾经 混于巫,而且后来摆脱了巫术的控制。 《山海经》不仅记载了十名巫师从灵山上下去采药,更记 载了数十项病名,如瘕疾、聋、肿疾、蛊、疥、心痛、疠、虫、 胕(浮 肿 )、 瘿、 瘅、 疣、 疽、 忧、 风、 嗌 痛、 痸(痴 )、 暍 (中热)、腹痛、狂、呕、疫疾、疟、白癣、癙(瘘)、痔等。每 种病名,都有相应的治疗药物。这才是医学的真正起源。 五、医疗实践是医学的真正起源 医疗实践是医学的真正起源,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即中医的 真正起源。 从历史考察可知,许多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就懂得一 些医疗知识。类人猿进化为人类,寻求医疗的愿望,应当更为 自觉。《山海经》中的病名和相应的药物名,就是中国人最早的 医疗知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真正源泉。而“神农尝百草”, 伊尹制汤药等,则是早期中国人自觉寻求医疗知识的英雄故事。 周代,中医已经有了分科。据《周礼》记载,中医和巫, 已经明确分开。据《左传》等所载,鬼神致病说在许多情况下 遭到了否定。而据《史记·扁鹊列传》记载,当时的名医扁鹊 明确地把“信巫不信医”作为疾病致死的原因之一。这样的主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61 张后来被载入《黄帝内经》: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a 这是中医摆脱鬼神观念的严正声明,也是中医从鬼神观念控制 下寻求独立的标志性事件。 至少从东汉时代开始,当时的国家政权,遇到瘟疫,不仅 要检讨自己什么地方违背了天意,同时也懂得,必须用医疗手 段对付疫情。《后汉书·安帝纪》载:元初六年(119),“夏四 月,会稽大疫,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赐棺木”。汉桓帝 元嘉元年(151),“春正月,京师疾疫,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按 行”(《后汉书·桓帝纪》)。汉灵帝熹平二年(173),“春正月, 大疫, 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后 汉书· 灵帝纪 》)。 从此以后, 每逢瘟疫流行,朝廷派员“致医药”“给医药”的记载,逐渐成 为中国封建政权的常规措施。 这是中国古代医学为自己争取的日益增大的生存空间。就 在这样的空间中,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们艰难地探索着治疗瘟疫 的方法。 六、瘟疫催生的医学进步 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产生了一系列中医著作。这些著作后 来被整理成《黄帝内经》。东汉末年,瘟疫流行,催生出中医 “临床医学鼻祖”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人,曾做过长沙太守。据《名医 a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 362 | 中医简史 录》载:“(张氏)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纪年以来,未及十稔, 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著论二十二篇。”也就是说,张 仲景做医生,与当时的瘟疫流行有直接关系。《伤寒论》中的 “麻杏石甘汤”,即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药组合的汤 剂,以及其他方剂,不仅为历代防治瘟疫的医家所重视,此次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仲景以后, 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到唐代孙思邈的 《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家们不断探索着预防、治疗瘟疫的方法。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方》,都正式把 “转相染着乃至灭门”的“温疫”作为一类特殊的疾病,制定 了预防、治疗和防止传染的药方。到宋代,名医庞安时的《伤 寒总病论》,其卷五《辟温疫论》,试图为这类疾病创立专门的 理论。 明代末年, 瘟疫流行, 医生吴有性(字又可) 在治疗的 过程中,有了一系列新的发现。他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书,命名 《瘟疫论》。这是中医历史上第一部瘟疫专著,并且正式把以往 的“温疫”定性为“瘟疫”。该书详细描述了瘟疫的发病特征 和发病原因,讨论了不同于以往的治疗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评论道: (该书)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其病与伤寒相似而 迥殊,古书未能分别,乃著论以发明之。……(从此以后) 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 到了清代,《瘟疫论》被它的崇拜者注释、传播,同时也出现了 一系列防治瘟疫的著作,出现了以治疗瘟疫著名的名医叶桂等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63 人。瘟疫,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独立的病类,得到了专门的研 究和重视。 七、不断加深对瘟疫的认识 从《左传》记载的秦国叫“和”的医生议论晋平公的病因 开始,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疾病的成因,逐渐形成了所谓“七情 六淫”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或“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 感情因素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黄帝内经》多次 强调,六种气候因素之中,风,最为重要。但是张仲景发现, 寒,才最重要,所以他的著作定名为《伤寒论》。 在只能依靠感官诊病的时代,把病因归结为感情和气候因 素,而不认为是鬼神,乃是最先进的科学理论。 然而张仲景发现,有一种温病,似乎不是通常所说的气候 因素: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 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 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 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a 所谓“时行之气 ”, 乃是不正常的气候因素:“春 时应暖而反 大 寒, 夏 时 应 热 而 反 大 凉 …… 此 则 时 行 之 气 也。” 但 是 使 人 得“温虐” 或“温疫” 的, 不是这种“时行之气 ”, 而是一种 “异气”: a 《伤寒论》卷二《伤寒例》。 364 | 中医简史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 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 最重也。……更遇温气变为温疫。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称这种病为“温疫”。 张仲景关于“时行之气” 的论述, 多被后世医学著作引 用。不少人也似乎发现,导致温疫的原因,不是气候因素,而 是另外一种气。 葛洪《肘后备急方》 卷二认为: 瘟疫是“其年岁中有疠 气……名为温病”。宋代名医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卷五 《天行温病论》中也发现:“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元末明 初,王履作《医经溯洄集》也发现,伤寒是由于“感寒”,温病 则是由于“异气”。 然而,这些医学家们都未能对“疠气”或者“异气”多说 些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是明朝末年吴有性的发现。 八、瘟疫理论的突破及其艰难进程 崇祯十四年辛巳, 也就是 1641 年, 河北、 山东、 浙江等 省,同时瘟疫大流行。用治伤寒病的方法治疗,没有效果。于 是, 吴有性“推求病源 ”(《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瘟 疫论〉 提 要》),有了新的发现。他发现,导致瘟疫的原因,不是传统所 说的气候因素,而是一种“杂气”,或者称为“疠气”“戾气”。 这种杂气,“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 而是气候之外的一种气。这种气,有如下特点: 1. 杂气不在“六淫”即六种气候因素之内;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65 2. 无论老少强弱,碰到它就得病; 3. 不是先侵犯皮肤,然后由表及里,而是从口鼻传入; 4. 有的中之则发, 有的要等机会。 比如遇“饥饱劳 碌,忧思气怒”才发作; 5. 不同于伤寒。 伤寒发热而恶寒, 此病只热而不恶 寒。类似疟疾,但疟不传胃; 6. 伤寒有感冒风寒的外因。杂气致病,无感冒风寒的 外因; 7. 所致之病会传染; 8. 所致之病还能不治自愈,医生往往因此冒功; 9. 杂气是方土之气,它从地上升起; 10. 有某种杂气,就有某种疾病; 11. 传统的汗、下、吐三法治不好杂气所致之病。 吴有性描述的杂气致病的种种特点,即使放在当代的医学著作 中,也几乎是无可挑剔。 这是对传统医学理论的根本突破, 也是中华新医学的曙 光。 可惜的是, 这道曙光没有得到它发扬光大所需要的外部 条件。 九、曙光的暗淡和回归经典 吴有性的《瘟疫论》在清代曾得到了热烈的追捧。 康熙年间, 医生戴天章著《广瘟疫论 》。 他认为,《瘟 疫 论》“贯穿古今”,“独辟鸿蒙”。他的著作,就是要发展吴有性 的学说。 366 | 中医简史 乾隆年间,杨璇著《伤寒瘟疫条辨》,说前代医家“无人 不以温病为伤寒”,因而“混淆不清,贻害无穷”。吴有性的论 述,是“开天辟地之宝符”,解决了“千古疑案”。 著名儒者卢文弨、庄存与都为杨璇作序,批评以往的瘟疫 理论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 然而,历史没有给吴有性的《瘟疫论》以合适的发展环境。 明朝灭亡,清兵入关。明代遗民群反思亡国之痛,认为根 源在于没有认真遵照儒家的经典行事。清朝新贵们批评明代儒 学:“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a 其共同倾向, 是要求“回到六经 ”; 认为精通了儒经, 就可以治国平天下, 不至于遭受像宋明那样的亡国之痛。于是,一门被称为“汉学” 的学术发展起来。汉学要求逐字逐句地弄通儒经,带动了一门 被称为“训诂”“考据”的学问也发展起来。 与大环境的尊经思潮相适应,《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则 在医学界得到了新的尊崇。吴有性虽然有不少“粉丝”,但在医 学界,只是少数甚至个别人物。吴有性明确写明的“瘟疫”,又 多被改写为“温疫”,其发病原因,重新被纳入所谓“七情六 淫”的框架之内。 此外,吴有性的《瘟疫论》未能发扬光大,也有学术上的 原因。因为他说不清楚“异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中国当时, 没有显微镜。说瘟疫不同于伤寒,那么,该怎么治疗呢?吴有 性开出的药方,也还是中草药的组合,和以往的治疗方法,无 法显示出根本的区别。 a 《明史·儒林传》。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67 中国传统医学的新的曙光,在乾隆时代以后,就逐渐暗淡 下去了。 那么,如果从张仲景算起,中国医学家们一千多年间探讨 瘟疫的病因和治疗的努力都白费了吗?当然不是。 十、张仲景以来古代的抗疫成果 首先,瘟病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已经在清代医学中站稳 了脚跟,不断出现防治瘟疫的专著和名医。清代初年,名医叶 桂(天士)的治疗经验被总结成《临证指南医案》。书中明确指 出:“疫 疠一症, 都从口鼻而入。…… 非比伤寒。” 治疗方法, 在“清解之中,必佐芳香宣窍逐秽”。这里显然有着吴有性《瘟 疫论》的影响。 其次,叶桂以后,除了发扬吴有性《瘟疫论》思想的医学 著作以外,还出现了一系列防治瘟疫的专著和名医。其中较有 代表性的,有吴塘的《温病条辨》、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这些著作,尽管总体上不像吴有性那样基本否定气候病因说, 但都一致承认,瘟疫的病因,和伤寒有着根本不同。治疗上, 自然也应和伤寒不同。 中国传统医学防治瘟疫的成果,可以归结以下几项: 1. 认识到瘟疫的病因不是气候因素,而是一种“异气”; 2. 异气不止一种; 3. 瘟疫可以传染; 4. 传染需要隔断; 5. 事先应做好预防; 368 | 中医简史 6. 治疗方法必须不同于治疗伤寒; 7. 发明了一系列预防、阻断和治疗的药物与方法。 预防、隔断的方法之一,就是往鼻孔里滴入某种液体或吹 进某种粉末。在这个方法里,就包含着中医预防天花的“人痘 接种术”。 这些成果,在中国近现代,许多已经成为人们对付瘟疫的 常识。 十一、传统抗疫药物的当代应用 中国传统医学在抗疫实践中发明和应用有效的药方,今天 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 年 3 月 23 日,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医学家们在 会上介绍了中医在防治新冠肺炎中的作用,特别介绍了取得显 著效果的“三药三方”。而这“三药三方”,几乎都和传统的成 果相关。 其中“金花清感颗粒 ”, 由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的“麻 杏石甘汤”和清代吴塘《温病条辨》的“银翘散”合方组成。 这是在治疗 H1N1 流感过程中发明的新中药, 已经上市应用 多年。“清 肺排毒方 ”“宣 肺败毒方 ”, 则来源于张仲景《伤寒 论》和《金匮要略论》的“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射干麻黄 汤”“五苓散”以及“葶苈大枣泄肺汤”,唐代孙思邈的“千金 苇茎汤”等。此外,被提到的古代名医名方,还有明末吴有性 的“达原饮”,清代吴塘的“正气散”等。 也有主要是现在新创的,如“化湿败毒方”等。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69 新闻发布会上,中医的治疗方法,被概括为三个方面:清 热、化湿和解毒。解毒是直接打击病毒,清热是改变体内环境, 化湿是提升免疫功能。 这里不仅有现代的措施, 也有传统的 成果。 中医的治疗效果,则被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降低了轻症和普通型病人向重型的转化; 第二,降低了重型向危重型的转化; 第三,参与了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的治疗; 第四,进行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的康复治疗。 “中医药在普通型和重型的转化过程中已经看到了疗效, 重症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康复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清肺排毒汤在阻止轻型、普通型转为重型、危重型方面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阻断了病情的恶化,极大地降低了病亡率, 减弱了疫情的危害程度。”a 在历史上,中国传统医学抗击瘟疫的效果,也获得了一系 列的称赞。 十二、传统抗疫治疗的赞歌 唐代及其以前,虽然每逢瘟疫流行,国家会派医生用药物 治疗,但效果如何,几乎没有记载。宋代开始,正史虽然常有 遣医抗疫的记载,但效果如何,正史似乎仍然不大注意。只是 在一些文人的文集中,偶尔能见到医药抗疫效果的记述。 宋代陈渊《默堂集》卷二一:陈伯瑜晚年所居,离城市较 a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0 年 3 月 23 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370 | 中医简史 远。当地人有病,多求巫祝。为此,他储备“金石草木之可以 疗疾者,依古方和之,散以予民”,“当疠疫并兴,公前后所全 活甚众”。 朱 熹《晦 庵 集 》 卷 九 十 一: 翁 某“出 为 江 南 东 路 安 抚 司……当涂涝疫,君……拯疗极力,全活甚众”,卷九十五:张 浚做统帅,值“疮痍之余,重以疫疠。……公亲为分课医工, 置历诊候。自帅司给药饵及它费……全活甚众”。 真德秀《西山文集》 卷四四: 叶某到安仁县任职, 当地 “番俗杂吴楚之旧,春夏疫作,率惟巫是听”。他“选医往视, 随其证以疗。或扶病来告,则亲问而药之”,“全活甚众”。 元代吴澄《吴文正集》卷八十五:王进德“每遇疫疠,市 善药,命良医,家至户到,随证治疗。……全活甚众”。 杨翮《王氏恤灾诗序》记:某年春,从河北到淮汉,皆大 饥疫。王氏“辟大屋一区,贾良药其中剂之,畀来告疾之人。 且日遣精谨而勤者数辈,杂出访病者。……全活甚众”。 明代, 周王朱橚《普济方》 卷一五一、 王肯堂《证治准 绳》卷八、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四十七等医书均记载:金泰 和二年(1202) 四月,“民 多疫疠。 初增寒体重, 次传头面肿 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李杲发 明“普济消毒饮子”治疗,“全活甚众”。 吴宽《家藏集》卷三三:某年淮南大疫,“有往施紫苏汤 者,全活甚众”。 顾璘《息园存稿文》:火城“值江淮疫疠,乃合良药施诸 病者,全活甚众”。 王世贞《弇州续稿》 卷七六: 某年“大饥疫 ”, 冯氏“煮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71 粥南禅寺哺饥者,剂药以治疫者,所全活甚众”。卷九二:处士 翁君,某年“大疫,复捐槖施药于要祠,而以名医主之,所全 活甚众”。卷一一九:浙江按察副使张公,某年“疫大作,公选 医授方而治之,全活甚众”。 上述记载,由于多是为亲故所写,难免有所谓溢美之词, 但也没有理由认为他们全是谎话。而且共同赞扬医药,否定巫 祝,至少可以说明:第一,在他们的心目中,医和巫,已经是 泾渭分明;第二,中国传统医药,是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治 疗瘟疫的。 然 而 药 方 的 发 明 和 治 疗 的 过 程, 也 是 充 满 了 曲 折 甚 至 艰险。 十三、检验、改进的曲折历程 中医药方的创制,当然包括防治瘟疫的药方,不仅有创制 者的实践经验和殚精竭虑,而且一定要在医疗的实践中接受检 验。药方的流传过程,既是药方被检验的过程,也是药方不断 改进或重新创制的过程。其案例之一,就是上节介绍的“普济 消毒饮子”。 金代泰和二年,济源县瘟疫流行时,名医李杲当时是该县 的税务官。这种病俗称“大头瘟”,县丞李某被感染了。某医 生按照传统办法,用张仲景治疗头痛的“承气汤”加板蓝根治 疗,这本是有效的药方,但这次无效了。于是找到了李杲。李 杲认为:“此邪热客于心肺间,上攻头目,面为肿盛。以承气汤 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于是,他用黄芩、黄连等 “泻心肺间热”,用橘红、玄参等“泻火补气”,用连翘、鼠粘子 372 | 中医简史 等“散肿消毒定喘”等。由于医好了县丞的病,他的药方被刻 在碑上,长久流传。 在抗击瘟疫的过程中, 争论最多的药方之一, 是苏东坡 的“圣散子”方。苏东坡说,方子得自巢某。他任黄州太守时, “连岁大疫,所全活者不可胜数”a。苏氏朋友名医庞安时,把此 方收入所著《伤寒总病论》。后来又被收入由北宋国家政权组织 编写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轼的弟弟苏辙,也曾在 筠州一带用圣散子对抗瘟疫,“所活甚众”b。但是后来,医生陈 言却大力抨击圣散子方,说是辛未年间(1151 或 1211),永嘉 地方发生瘟疫,用圣散子治疗的,“被害者不可胜数”c。究其原 因,陈言认为,圣散子对付的是“寒疫”,而永嘉流行的,是瘟 疫。不加分辨,自然要出问题。 关于圣散子方的争论,一直持续到清代。比较一致的结论 是,圣散子方不可一概否定,但要分辨病情。 关于承气汤和圣散子方的争论,不过是中国古代医学界争 论的一个例子。像一切科学领域一样,中国传统医学界的争论, 从未间断。至少从金元时代开始,古代的药方可不可以治疗现 时的疾病,就发生了数百年的争论。 鲁迅先生慨叹煤的形成,说当初那么多的树木,形成的仅 仅是一小块。科学,包括中国传统医学的进步,也是这样。许 多心血和生命,换来的,可能仅仅是一个药方,一项治法。 a 《苏沈良方》卷三。 b 《江西通志》卷六十。 c 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六。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73 十四、强烈的愿望和不成功的预测 预测未来,可以说是人类的类似本能的愿望。古代依靠占 卜和神谕,现在我们依靠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科学, 都具有预测的功能。所谓“温故知新”,“数往知来”,都是说, 研究过去和现在的事情,可以预测将来。在医学,人也具有 这样的愿望。 数年以来的疫情,似乎有规律变化的气候,好像都在告诉 人们,疾病在时间中的发生,似乎有一种规律存在。于是,在 汉代,人们创造了一种预测气候和疾病发生的学说:“五运六 气说。” 宋代人考证,五运六气说原来不是《黄帝内经》的内容。 唐代,王冰把所谓“七大论”补入《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说就 成为传统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到宋代,甚至出现“不明五运 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格言。国家组织的医学考试,五运六 气说是必考内容。 所谓“五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的运行。“六气”, 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五行和六气逐 年的循环变化,决定着每年的气候,也决定着每年的发病情况, 当然也决定着每年的疫情。这就是五运六气说的基本思想。 当王冰把七篇大论补入《黄帝内经》的时候,似乎觉得五 运六气说不大靠谱。因为各地的风雨旱涝,并不均匀。于是, 他把气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分为三段,甚至还顾及高山和 平地的不同,以说明气候的差别。但是宋代的医学家们,并不 理会王冰的修正,仍然原原本本地按照七篇大论,进行着他们 374 | 中医简史 的医学预测。 预测往往不如人意, 于是沈括告诫说, 气候有正常的情 况,也有不正常的情况,必须灵活运用。然而,照本宣科容易, 一旦灵活,可就没了边界。于是,著名的理学创始人程颐认为, 每年各地的气候不同,五运六气说无法预测。 到了南宋,医生史堪,字载之,著《史载之方》,认为五 运六气预测病情是无效的。他认为,人体的气也就是天地之气。 所谓五运六气指的是人体之气的变化,与天地之气,也就是气 候变迁,没有关系。史堪的理论到了金元时代,医学家们从刘 完素开始,把气候意义上的五运六气转变为对人体中五运六气 关系的研究,开创了一代新的医风。 到了明代,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和张倬的《伤寒兼 证析义》,都认为五运六气说与医道无关。从此以后,真正相信 五运六气说并用它来预测气候和病情的,就很少了。 科学在发展中,不断产生着新的学说,也不断否定着旧的 学说。中国传统医学,也经历着同样的过程。 十五、中医和鬼神说的诀别 《黄帝内经》虽然告诫医生,医病不可“拘于鬼神”。但人 为什么做梦,中国古代的科学和哲学,都弄不清楚;当时世界 上其他民族,从古希腊到所谓古希伯来文化,也都弄不清楚。 或者说,都认为人的灵魂是个独立的东西,它可以脱离人体而 自由活动。所以人死以后,它还能独立存在。 中国医学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并且由此发展出了一种 新的治疗方法:咒禁术。这是一种巫术。唐代,咒禁术还被正 附录:艰难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 375 式列为国家承认的医学学科。 咒禁术起初主要是用来对付精神障碍类疾病。后来扩大到 其他领域。包括名医孙思邈的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 有咒禁术的内容。 然而也正是从唐朝开始,文献中抨击所谓巫师求神无效、 赞颂医药治疗的文字也增多起来。从宋代开始,宫廷中方相氏 驱鬼的傩礼,也不再实行了。《宋史·方技传》,一面认为“圣 人欲斯民趋安而避危,则巫医不可废也”,一面认为“后世占 候、测验、厌禳、荣禬,至于兵家遁甲、风角、鸟占,与夫方 士修炼、吐纳、导引、黄白、房中,一切焄蒿妖诞之说,皆以 巫医为宗。汉以来,司马迁、刘歆又亟称焉。然而历代之君臣, 一惑于其言,害于而国,凶于而家,靡不有之”。这可以说是一 篇义正词严地讨伐巫医的誓词。而在上述那些颂扬医药治疗瘟 疫的文字中,往往同时抨击巫祝之类。中国传统医学,对巫术 的排斥,可以说一代比一代强烈。 到了清代,名医徐大椿著《医学源流论》,上卷有《病有 鬼神论》,下卷有《祝由科论》。《病有鬼神论》证明,鬼神也 是致病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祝由科论》则认为,虽然“祝 由”之术载于《黄帝内经》,但那是“古法”,“今已不传”。至 于近代的那些巫祝之类,“间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见功”。 两千年前,有人说信巫不能治病,说明当时医生信巫的众 多;两千年后,却要为鬼神致病进行论证,说明相信鬼神致病 的医生越来越少了。巫祝医病,载于经典,然而却说此法失传, 说现在的巫祝几乎无效,这也是对两千年来医学实践的总结。 两条合一,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鬼神巫祝因素,是越来越淡薄了。 376 | 中医简史 尾 语 清朝末年,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准确地说,是近代医学从 西方传入中国。所谓“西医”,实际是现代医。 现代医借助显微镜和其他仪器,看清了中国传统医学所说 的“异气”,乃是病菌或病毒,并且发明药物来对付它们。现代 医依赖解剖,看清了人体的结构,因而能够实施精准的治疗。 那么,既然有了先进的手段,或者说是先进的武器,为什 么还要保留传统的医疗手段呢?如同既然有了飞机大炮,还需 要大刀长矛吗? 实践证明,人体和医学的复杂性,远非其他科学技术门类 可比。迄今为止,从国家层面到普通老百姓,之所以还相信中 医,并不是盲目信奉,而是从医疗实践中发现,中医不仅能够 补充现代医顾及不到的地方,而且能在现代医可以顾及的地方, 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胜利以后,中国古代医学不仅从现代 医学中汲取了新的技术手段,也汲取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一 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医就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证明了中医 的疗效。而在所谓“中西之争”的问题上,应该相信的,只能 是医疗实践的疗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 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唯一途径。医疗实践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科 学成果。 中国传统医学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本书是李申教授耗费多年心血而成的专著,用科学史的眼光,考察中国医学从古至今的传奇历程。 一本书通透中医史,追溯中国医学的前世今生,见证绝妙医术的发展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