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88
折扣购买: 文物春秋战国史(彩色图文本)/文物中国史
ISBN: 9787101064612
(二)财政窘迫不堪 周王室版图越来越狭小,控制的人口越来越少,赋税收入锐减,财政 也因此捉襟见肘,*渐穷困。 按照周礼,诸侯应该定期向周天子纳贡,畿内“王田”的收入也** 归王室所有。东周以后,诸侯的贡纳基本上停止了,直接控制土地版图的 缩小使赋税收入大大减少,因此王室财政入不敷出,**窘迫。无奈之下 ,周王只好不断派臣子向诸侯国去“求赙”、“求金”——收取丧葬赞助 费和*常经费。如:周平王死,周桓王无力置办丧事,派使者到鲁国去求 赙。鲁隐公六年(前717),京师饥荒,周王无力解决,派使者到鲁国告饥, 由鲁国调剂宋、卫、齐、郑的粮食来救急。甚至周襄王没有车乘,也派使 者到鲁国求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王室财政的拮据。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求赙、求金事例都出于鲁国史书《春秋》,“ 周礼尽在鲁”,鲁国史**载这么多周王腆着脸向诸侯求赙、求金的事, 当时周王在经济上的尴尬境地可以想见。 (三)天子威权跌落 版图缩小,财政拮据,加上政治上的威权跌落,使周天子的“共主” 地位徒具虚名。 周礼规定:周天子要定期“巡狩”天下,考核诸侯的政绩。而诸侯对 天子应该“比年(两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定期向周王汇 报诸侯**的情况。人东周以后,天子“巡狩”没有可能真正进行了。《 春秋》等文献虽记有不少“天王狩于河阳”之类的话,但这并不是周天子 去巡狩某地,而是史官用“春秋笔法”为尊者讳。真实情况是诸侯“挟天 子以令诸侯”,他们举行会盟,召见周王,周王不得不去。诸侯“朝觐” 天子*是成了虚语。据文献统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与周关系*好的 鲁国朝王仅三次,派使者问候周王仅四次。相反,为了与霸主周旋,鲁朝 见齐国达十一次,朝见晋国达二十次;派使者聘问齐国十六次,聘问晋国 二十四次。与周关系*好的鲁尚且如此,其他诸侯国与周的关系可以想见 。 诸侯不仅不朝王、不聘问,原来**周王信任的诸侯还经常因为争夺 控制王室的权力与周王发生矛盾,甚至以武力压制和侵凌“天子”,使“ 天子”的宗主地位一落千丈。 *早与周发生矛盾的是郑国。郑的始祖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封 地在郑(今陕西华县),幽王时为司寇。郑桓公在犬戎*杀幽王时被杀,其 子郑武公即位。郑武公辅佐平王东迁有功,*平王倚重,被改封到东方的 新郑(今河南新郑),本人则在王室做卿士。后来,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袭 继父职做卿士,势力**强大。周平王担心郑庄公篡权,就采取一些分权 的办法来削弱郑庄公的力量,引起郑庄公不满,对周王采取了一些**措 施。之后,事态发展到双方各派自己的儿子到对方做人质来重申信任的地 步。这样,周和郑原来的君臣主从关系就**降到了国与国的平列关系, 这在历**称为“周郑交质”。前720年,平王死,继位的周桓王打算让虢 公执政,以防止郑庄公专权。郑庄公恼恨之极,就派人抢周人即将收割的 麦子,秋季又派人偷割周成熟的庄稼,双方为此结下仇恨,史称“周郑交 恶”。前707年(鲁桓公五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卿士的职位,郑庄公出 于报复,不去朝见周王,桓王便率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问罪,与郑* 战于镭葛(今河南长葛东北),结果被郑*打得大败。郑国的祝聃一箭射中 了桓王的肩膀,使“天子”威风扫地。后来,虽然有不少霸主打着“尊王 ”的旗号称霸,但目的都在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真想恢复周王的威 权。 周天子威权跌落的另一个表现是宗法秩序的破坏。 宗法是周代贵族的血缘组织法,它规定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和政 治上的大宗地位,并以血缘等级规定政治等级,使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层层臣属,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各不僭越。这也就是所谓的 “礼”。 随着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诸侯、卿大夫僭礼、违反宗法秩序的 事情越来越多,而其中*大的僭礼,莫过于诸侯和卿大夫觊觎王权、僭越 天子之礼。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楚庄王“问鼎中原”。前606年, 楚庄王北上伐陆浑之戎,把*队开到周的边界耀武扬威,并向周王派来慰 问他的使者大夫王孙满询问周鼎的大小和轻重。周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 王问鼎之轻重,**裸地表露出他欲取周室而代之的意图。春秋时王室内 部以庶夺嫡的内乱经常发生,像周惠王时的王子颓之乱、周襄王时的王子 带之乱,都是以庶夺嫡,企图谋取王位的内乱,王室靠诸侯的力量才制止 了这些内乱,而各诸侯**兄弟相残、争夺君位的例子*是不胜枚举。据 统计,春秋时代,周王室曾有三个“天子”被迫流亡,有几十个诸侯国君 被杀或被迫逃往他国。“《舂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五十二,诸侯 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古人说东周以后宗法制度的衰败有如“ 王纲解纽”,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个比喻**形象。 出土文物证实了春秋诸侯僭越礼制的普遍性。按照周礼,天子殉葬用 九鼎,诸侯用七鼎,但目前发现的春秋中期以后的诸侯墓葬不少都用九鼎 ,卿大夫用七鼎。其典型者,像河南辉县琉璃阁春秋卫国公室墓地,60号 墓墓主是诸侯一级的贵族,殉葬用九鼎,还有编钨、编钟、编磬等金石之 乐;80号和55号墓主为公子,地位与卿同级,却用七鼎随葬,还有编钟和 专门的车马坑。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赵卿属于上大夫一级,随 葬也用七鼎,还有编铸、编磬。这都是违反宗法的僭礼行为。田野发掘证 明:西周考古,发现的多为王室、王臣的器用。而春秋考古发现的大型青 铜器和精美玉器等,则大多是各国诸侯器用,王室的器用不多。这也在一 定程度上说明春秋以后王室衰微,每况愈下,和西周的盛世相比已不可同 *而语。 P8-12 《文物中国史》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中国历史与考古的专家、学者们合作撰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著作。本书系该套丛书之第三卷,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 本书设定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正在学习中国历史的年轻人或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