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书(全三册)

故宫三书(全三册)
作者: 于倬云,朱家溍,万依,王树卿,陆燕贞 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414.00
折扣价: 248.40
折扣购买: 故宫三书(全三册)
ISBN: 9787559845825

作者简介

于倬云(1918—2004),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工程委员会委员,1954年调入故宫博物院,1979年任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主要成就是参与《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砖石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的制定。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建筑、园林卷”“土木工程卷”等条目的撰写。半个世纪来,于倬云主持设计或修复、维修的古建工程近百项。 朱家溍(1914—2003),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世孙。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著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曾主持国家一级文物、故宫太和殿“龙椅”的修复和原状复原工作。在故宫博物院从事鉴定研究和陈列展览工作60余年,为故宫文物的整理、征集、研究和鉴定划级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他编著的《两朝御览图书》《故宫经典·明清帝后宝玺》《历代著录法书目》和《故宫藏珍本丛刊》等成为故宫的标志性著作。而他主编的《国宝》一书,荣获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一流图书奖,且常作为礼品书赠送给外国元首。 万依,1925年生,清史专家,主要从事明清宫史、清代宫廷音乐的研究。曾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北京史研究会理事等职务。主编有《故宫辞典》《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故宫志》等。 王树卿(1938—),清史专家,从事档案整理和宫廷历史研究。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陆燕贞(1930—),博物馆陈列专家。1954年到故宫博物院工作,长期主持宫廷历史展览工作。

内容简介

★ 紫禁城宫殿 紫禁城当时的规划有三大特点。第一,明代北京宫殿是在元大都的基址上营建的。当拟制规划时,规划师们不仅掌握元大都的基本情况,而且十分熟悉地上建筑的情况、水系的来龙去脉以及暗沟的排水高程和坡度,因此在营建新城时得以充分利用原有的遗物,节省了很多工程量。由于紫禁城中缺乏水面,所以把太液池中的水从城垣的西北隅引入,向南回绕,在紫禁城的午门内的一段就是美丽的内金水河,然后从东南方向流出,经菖蒲河、御河和通惠河接通。第二,明代的都城规划吸取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对元大都宫殿布局做了许多改动。元朝的大内正门崇天门(午门)至大都正门丽正门的距离较近,没有北宋汴京宫前天街的那种雄伟深邃的气魄。明代的北京规划遂吸取了宋代汴京宫前“州桥南北是天街”的布局……(建筑沿革P4) 这个设计既符合南京明宫殿后面以万岁山为屏障的雄伟构想,又节省了土方的运输。到了清乾隆年间,在万岁山的五峰之上建起五座玲珑秀丽的亭子,给紫禁城的山屏添了一景。登上景山万春亭极目遥望,可以看到世界上唯一的景象——琉璃瓦顶金光闪烁的“宫殿之海”——紫禁城。(紫禁城宫殿的营建及其艺术P5) 当时运输的办法是将木材滚进山沟,做成木筏,待雨季山洪暴发,将木筏冲入江河,顺流而划行。遇到逆水时,便上岸拉纤。运输木材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运河、通惠河运到北京的神木厂。如浙江省的木材由富春江入大运河,经天津入北运河,再经通惠河入北京;江西省的木材通过赣江入长江;两湖的木材通过湘江与汉水入长江;四川的木材通过嘉陵江与岷江入长江,然后经运河北上,往往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到达。以上这些地区,所产的良材美木多是特等巨材,当时称为神木。经这条渠道的木材由于产地大,货源足,因此从通州张家湾到北京崇文门的通惠河中,大量木材源源不断,依次运入神木厂。二是从山西的桑干河经永定河,把木材运到北京的大木仓。现在北京城内西单稍北的大木仓胡同,就是沿用五百年前为营建宫殿所设木仓的位置而命名的。(施工准备——采木P6) ★ 故宫国宝100件 《挥扇仕女图》中宫廷贵妇的形象刻画极为生动传神。细腻地通过面部和动态,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活动。例如卷首第一位坐在椅子上的妇女,她的身子好像一摊软泥,那困倦慵懒的神态,似乎午睡犹未足。手中的小扇闲置不用,却教内监给她挥动着大扇。这一切说明她身份的高贵,享受着人间的富贵尊荣,然而却也极度的精神空虚与苦闷。(《挥扇仕女图》P68) 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个很有才干而不拘礼法的人,好声色,家里蓄养了许多歌舞伎,常邀集宾客,专为夜饮。后主李煜想了解这一情况,就派画家顾闳中到他家中去窥探。顾氏通过目识心记,回来后画了一张画向后主交差,这便是传世有名的《韩熙载夜宴图》。采用了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表现手法,主人公韩熙载在画中反复出现五次,也就是通过五个场面来叙述夜宴的全过程。(《韩熙载夜宴图》P76)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非常老练。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来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沉,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五百余个人物的画面中,穿插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同时也善于从生活中发掘那些富于诗意、富于戏剧性矛盾冲突,并将它化为艺术形象,其概括和组织才能是令人惊异的。整个画面步步变化,使观者目不暇接,而且每看每异,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觉得画幅后面,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画有尽而意无穷。(《清明上河图》P108) ★ 故宫与皇家生活 九月初三,登极大典的准备工作就绪后,礼部尚书奏请即位。穿着白色孝服的弘历,先到雍正帝灵前祗告即将受命,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到侧殿更换皇帝礼服。皇太后也回本宫换上礼服升座。弘历到皇太后宫行“三跪九叩”礼。这时乾清宫正门要垂帘,表示丧事暂停。弘历由乾清门左门出,乘金舆,前引后扈大臣、豹尾班、侍卫等随行。到保和殿降舆,先到中和殿升座。在典礼中执事的各级官员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官员们各就位,礼部尚书再奏请即皇帝位,翊卫人等随弘历御太和殿,弘历升宝座即皇帝位。(乾隆帝登极P6) 皇帝平时起居的情况,据乾隆初年的记载,大体如下:皇帝每天起床后,常常是先进一碗冰糖炖燕窝,然后御乾清宫西暖阁或弘德殿或养心殿,翻阅以前各朝实录或圣训中的一册。八时前后或更早一些进早膳,同时阅王公大臣要求陛见名牌。进膳毕,披览内外臣工的奏折,然后召见和引见庶僚。到下午二时左右进晚膳,阅内阁所进各部院及各督抚的本章。晚间再随意进晚点。皇帝若在瀛台或其他御园居住时,其起居亦大体如此。(皇帝生活起居P51) 康熙帝的亲信大臣、南书房翰林张英曾记述自己随驾南巡时的狼狈情景。他说一路扈从,最难熬的就是晚上宿营。一般日落即开始扎营,但大臣的仆役车辆都排在南巡车队最后,往往入夜才能到达宿营地。而御营周围五千多米以内的井泉,早被向导处官员和太监等人,用黄龙包袱盖住,扈从大臣只能使用五千多米以外的水源。从等到仆役车辆至寻到水源,挖灶烧饭,常常时至二鼓(即二更)。所以只能草草就餐,略睡片刻,五鼓(即五更)又起身撤帐装车,赶至御营前恭候皇帝启行。(巡幸准备P126) ★ 《紫禁城宫殿》:全面揭开600年紫禁城所有建筑的隐秘角落 · 近600幅珍贵图片,30余幅建筑实测墨线图,故宫博物院予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支持,将那些深藏在皇宫大院的隐秘角落一一揭开,大到宫室戏台,小到烛台暖炉,纤毫毕现,真正在故宫内实现拍摄“无禁区”。 · 故宫古建筑专家、中国早期古建筑技术规范的奠基人于倬云,带领专家团队将故宫的经典建筑样式深度解剖,精心制作多角度实测墨线图,成此古建筑的经典“参考书”。 ★ 《故宫国宝100件》:精心遴选故宫90多万件藏品中的100件珍品 · 拥有60年故宫工作经验的文物专家朱家溍,领衔专家团队从故宫珍藏的90多万件文物中精选出100件,自商周以迄明清,函括青铜器、书画、陶瓷、工艺美术、织绣五大类,从多角度剖析文物细节,透过国宝看懂历史、读懂中国。 · 当年故宫博物院集各部门权威之力,用前所未有的作者阵容,倾力打造了这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典之作。作为40年前的“国礼”,它常被赠送给外国元首,其内容的经典性更是被众多故宫人累代相传。 · 100件国宝,328幅珍贵图像,在银盐胶片的时代,每一张都不可再得,现在已然成为绝版影像。为了诚意献给读者,作者曾多次带着彩样到故宫仓库里与原件细细比对,精准还原文物的色彩和细节。 ·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解说国宝,配以全新的编排方式,新颖直观。既有文物的年代、材质、尺寸等基本信息,又有器物部件、寓意等科普拓展,更有精彩绝伦的局部图解,每个版块的信息直观而精美。打破现场观展时的角度局限,还原一场高质量的“口袋展览”。 ★ 《故宫与皇家生活》:全景披露300年来清宫别苑的生活实况 · 皇宫御苑,既是皇家内廷生活的禁地,也是皇朝森然的政治外朝。近30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本书全面披露清代皇宫别苑的衣食住行实况,用实物展开一幅神秘的宫廷生活画卷,勾勒出中华民族这一路经历的荣辱兴衰和精神特质。 · 为追求历史情景再现,摄影师曾通宵达旦地捕捉了极难拍摄的夜景和特殊景色。特别是为追寻康、乾二帝南巡北狩的遗迹,竟跋涉了上万里路程,很多画面是从风风雨雨、严寒酷暑中取得的,保证图片在高质量的同时而兼及艺术和历史功能。 · 40年后,我们用更年轻化的方式重新编排设计,塑成这套值得放进每个人书房里的新一代“故宫传家之书”。不管是游览科普,还是学术研究,都是你首选的“故宫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