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2.37
折扣购买: 笛师
ISBN: 9787550048010
乔治·桑(1804—1876),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安蒂亚娜》《康素爱萝》《魔沼》等。雨果曾评价:“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特别是,其他伟人都是男子,唯独她是女性。” 译者:林珍妮,翻译家,从事法语文学翻译四十多年,译有《巴黎圣母院》《高老头》《小王子》《红与黑》《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名人传》等多部作品,曾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笛师 1828年那一年,埃蒂安纳老爹说道,我绝不是昨天出生的,按我的记忆所及,我是在1754年或1755年来到世间的。出生最初几年的事,我已毫无记忆,只能从第一次领圣体的时候谈起。那是1770年,我住在圣-查尔迪埃教区,当时主持这个教区工作的是蒙特贝鲁神父,如今他已衰迈了,听力严重受损。 当时我们的诺昂教区并未被取消,但我们的神父已过世。过了一些时候,在圣-查尔迪埃教区的神父的领导下,两个教区合并。我们每天去听他的教理课。“我们”指的是我,还有我的小表妹,以及一个叫作约瑟夫的小子——他俩与我的“舅舅”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与同一家族的其他一群孩子住在一起。 那个“舅舅”其实不是舅舅,这只是简称,其实他是我的舅公,我祖母的兄弟。他的名字叫作布鲁莱。他的孙女是他家族唯一的继承人,大家都不叫她洗礼时的名字卡特琳,而叫她布鲁列特。 为了马上转到这个故事的正题,我要告诉你们,当时我已喜欢上了布鲁列特,我对她的感情不仅是表兄妹的感情了。我嫉妒约瑟夫与她同住一室。他们居住的小屋与小镇最远的几幢房子的距离为步枪的射程,离我家则有一千米。他随时可以见到她,而我则只能在大伙儿集中一起上教理课的时候才能见到她。 布鲁列特的祖父与约瑟夫的母亲是这样子住到同一间茅屋里来的:这间茅屋属于老人,他租了小半间给约瑟夫的母亲。她是位寡妇,只守着一个儿子。她叫玛丽·比科,就她的年龄而言,她尚可再婚。因为她不过三十多岁,而且从她的脸庞及身材可知当年她是个漂亮的姑娘,人人都唤她为“美人马利顿”。她听了并不气恼,因为她尚未断了重组家庭的念头。她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有一对灵活的眼珠子,清润的嗓音,她为不必付高昂的租金而有了栖身之所而庆幸。她的房东、邻居是一位乐于助人的正直的老人,他从不为难她,还常常周济她。 布鲁莱老爹与寡妇比科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已有十二年,也就是说,自从布鲁列特的母亲生下布鲁列特后去世,马利顿就负责照顾她,抚育她,将其视如己出。 约瑟夫比布鲁列特年长三岁,他看着她在同一屋子里的摇篮里长大。她是大人们交给他抱的第一个包袱。后来布鲁莱老爹看见他的邻妇照顾两个天真顽皮的孩子颇为艰难。就把男孩接到自己的房间里来,小男孩与老人同睡一张床,小姑娘则舒舒服服地睡在寡妇身旁。 四人一起共餐,马利顿做饭,看房子,缝补衣服。老人身体硬朗,尚可干活儿,白天出门做工,负担最大部分的家用。 老人并不富裕,解决四口人的食粮并非易事,但他看到寡妇心地善良,是个好伙伴,布鲁列特视她如亲母,我的舅公也一贯把她等同于自己的女儿、儿媳。 世间再无一人像马利顿抚育小姑娘那样尽心尽责,小心体贴,和蔼可亲。这个妇人爱整洁,总是精心将其打扮得干净利落、整洁漂亮。她从小就教育布鲁列特养成爱整洁的习惯。孩子们像小动物似的到了喜欢在地上打滚的年龄,小姑娘却爱清洁,她是人见人爱的小姑娘,谁见了都想抱抱她,她却已学会不随便被人抚摸疼爱了。 十二岁的她已经像个小大人了。由于年幼,有时忍不住在上教理课时分心,但她懂得及时控制自己,不仅仅出于对宗教的尊重,更多的是自尊自重。 我不明何故,上教理课的这群小伙子都认为布鲁列特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我们这伙男孩年岁已经不小,约瑟夫十五岁,我十六岁。我们上课不专心,按神父与父母的说法,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上学上得晚,约瑟夫太懒,不专心,我太散漫,也不专心。三年来我们曾被逐出教室,要不是蒙特贝鲁神父——他不似我们的老神父严格,我估摸着我们还要留级。 男孩子一般比女孩子更幼稚。在我们这群信教的学徒中,可见到两类人:男孩子一个个高大强壮,女孩子则娇小玲珑,几乎都戴着女帽。 我们一样地不学无术:不会读也不会写,只记得住几个单词,就如小鸟学唱,既不懂唱素歌也不懂拉丁文。神父心知肚明,在我们当中哪一个聪明,理解力强,记得住他说的话。女孩子中最聪明的要数小布鲁列特,男孩子中最迟钝最笨拙的是约瑟夫。 他的脑袋并不比别人的笨,但他听不进、学不到他不愿听不愿学的东西。他对学习毫无兴趣。我颇为不解,我若能够不乱动,不胡思乱想,确实还能学得到一点东西。 布鲁列特有时责骂他,但责骂只能惹来他怨恼的泪水,他说: “我并非不信仰宗教,并非要得罪上帝,可是那些字母就是不能按序进入我的脑海里,我也无可奈何啊。” 小姑娘布鲁列特已习惯对他使用命令的口气:“如果你想学的话,怎么学不会呢?有志者事竟成。可是你上课时只顾想心事,神父管你叫作‘心猿意马的约瑟夫’,确实没错。” “你要叫就只管叫吧,我只当作没听见。” 可是我们都听见了这个绰号,并以孩子的理解去诠释它。我们叫他做“呆子约瑟夫”,他很讨厌这个绰号,却甩不掉它。 约瑟夫郁郁寡欢,体弱多病,性格内向。他寸步不离地跟着布鲁列特,对她言听计从,但她还批评他固执得像头牛,时时责备他。她没骂我游手好闲,但我倒是希望她关心我能有如关心他一样。 我嫉妒他,但我也尊重他,甚于尊重他人,因为他是男孩子当中的弱者,而我是强者。况且我若不扶助他,布鲁列特便会责怪我。我埋怨她,我是她的亲戚,可她关心约瑟夫甚于关心我。 她总是这样回答我:“我不是为了他才关心他的,我为的是他的母亲。我爱他的母亲胜于爱你们两个。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我绝无脸面回家见他的母亲。他做事不动脑子,他的母亲再三嘱咐我关照他,我不过是在尽人事罢了。” 女文豪乔治·桑被世人称为“女性自由与爱的先驱”,也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她所叙述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女性的见解,以及对她们的感受与体验,通过理想主义色彩的笔触来对抗法兰西封建专制社会的肮脏与沉沦,鼓励女性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自由与安逸,也赢得爱情与美满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