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85.00
折扣价: 55.25
折扣购买: 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结构与作家谱系研究
ISBN: 9787550045996
杨洪承,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及其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等研究。曾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秘书长和副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研究》《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有《王统照评传》《文学社群文化形态论》《废墟上的精灵》《“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现代中国文学社团和作家群体文化生态研究》等多部,有学术著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项,作为第二带头人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
寻觅中国革命文学的行踪印迹和其精神传统,并非仅仅是一个历时的线性演进的时间概念。“革命”的生成是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和政治生活的普遍性话题。为此,革命文学在现代中国既是社会、政治、经济诸种生活的反映,又是中国现代社会历史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她呈现出一种传达现代人最深层的精神思想变革的纹理。通常意义上,“革命”的释义为改弦更张和革故鼎新,多表示社会和政治范畴的改朝换代。“革命文学”的确定,其存在之由、变迁之故,以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学类型或典型现象为例,20世纪的中国最先出现了一大批满腔热情、憧憬美好未来的仁人志士、进步知识分子、热血青年,“革命”是他们理想的具象、精神的寄托。文学的书写和表达使得他们一方面自觉认同革命,一方面直面现实和反省自我,于是就有了贴近现实的革命文学,也有了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多元而复杂的样态。一批职业非职业的革命作家个体、自觉不自觉的革命作家群体的鲜活呈现,全面还原了他们为何革命、怎样言说革命的本体世界,从而也深入透视了现代中国“文学与革命”的深层问题。伴随现代中国民族解放的社会革命,确定了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基本主题和审美取向,其叛逆和批判的思想赓续、进步开放的文化传承、自由独立的文学精神坚守,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最基本诉求和革命文学的内核母题。 梳理和辨析20世纪作家个体和群体的现代中国革命文学谱系,将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理论元素、精神信仰、价值基础及其知识系统等内在结构,与不同作家革命人生道路、思想观念、创作个性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在现代中国革命史与文学史相互交叉的场域,发现革命文学历史叙述的特质和革命文艺核心理论的形成过程,勾勒出革命作家和群体进入革命文学时代书写的不同图示,捕捉到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历史的全息投影,及其革命文艺理论丰富的思想元素。 我们的研究特别重视置身于文学与革命的双重变奏。在创作主体的两难之境中,由他们的身份角色、思想言行及其人生履历等反映出裂隙、抵牾等多样的矛盾和冲突之现象,从中深度描摹和揭示出现代中国革命文艺发展过程的斑斓色彩,及其文学与革命通过作家主体同构的复杂精神因素。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历史经验总结,不但要从革命文学的历史叙述中找到核心思想理论的脉络,还要为革命文学诸多现象的发生演变找到契合时代主流的、合理存在的答案。对现代革命作家谱系的勾勒可最大化凸显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经验,以期对中国当代作家思想与创作产生启示。 发现现代中国“革命文学”这一典型的历史形态,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具有的积极影响。社群结构、作家谱系、历史阶段形态之革命文学的实践和文学表现的革命内容,重构的不只是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丰富复杂的样态,更是现代中国文学独立叙述框架的依据和文学史典型意义之所在,这对深入理解和发掘当代中国文学思想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十分必要。任何历史研究最终指向的是当下和未来。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文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切关联。现代国家意识、人民意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重要思想观念在新时代进一步升华,本质上正是对现代中国革命核心宗旨的坚守与弘扬,也体现了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内在精神传统。 从广义上说,革命文学从晚晴时期就已萌芽,而“革命文学”作为经久不衰的研究内容也有百年的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革命与文学的关系。过往的研究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为主要研究路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研究材料的不断丰富,此类研究也出现了泛化和标签化的趋势。革命文学同其他文学一样存在多种姿态,背后也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杨洪承教授的《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结构与作家谱系研究》回避了过往“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研究范式,以“谱系和结构”作为研究视点和目标,对革命文学中的典型个案进行具体分析,对作家与文学社群进行专题研究,归纳了不同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学的呈现方式和阶段特征,从特有的角度重现了革命文学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