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新编历史小丛书

唐太宗/新编历史小丛书
作者: 汪篯|总主编:戴逸
出版社: 北京人民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唐太宗/新编历史小丛书
ISBN: 978753000402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 唐太宗所处的时代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在历**起了怎样的 作用,是推进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 要想了解唐太宗,就必须首先了解他的时代背景,他所处 的时代的社会物质条件。 中国的封建社会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从战国到南 北朝是前期,从隋唐到鸦片战争以前是后期。在前期,大 族豪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部曲佃客制占据优势地位;在 后期,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户制占据优势地位。唐 太宗处在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户制形成和走向成熟 的阶段。 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何时,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 未决的问题。个人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应从战国开始, 而不是从西周开始。在西周,农业的生产工具还很落后, 是用木和石制成的;施肥的知识也很有限,主要是利用* 烂了的田间杂*和*木灰做肥料。烂*和*灰的肥效不高 ,不能保持地力,因此,一块田地种上三年五载就不能再 种下去了,就要换一块耕地。等到撂下来的荒地长上小树 以后,人们才能重新加以利用,因为木灰肥效要比*灰肥 效高一些。这种耕作制度叫作熟撂荒制。那时,每换一次 耕地,人们就得大力芟一次*,除一次木。使用木石工具 来挖树根,这是很困难的,个体生产简直无法进行,必须 依靠简单协作。所以,在西周,耦耕是习见的耕作方式。 我们知道,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这是封建社会*基本的 特征。在个体生产情况下,封建经济所必需的,是“直接 生产者必须分有一般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同时他必须束 缚在土地上,否则就不能保证地主获得劳动力”。在个体 生产情况下,封建经济制度的条件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 依附”,“如果地主没有直接支配农民个人的权力,他就 不可能强迫那些得到份地而自行经营的人来为他们做工。 所以,……必须实行‘超经济的强制’。”由此可见,像 直接生产者与土地相结合,超经济强制这样一些封建制度 的主要特征,也都是由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所规定的。西 周既然还不县备个体生产的条件,当然也就不可能进入封 建社会。关于西周的生产关系等问题,甚为复杂,这里不 能多谈。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铁制的农具出现了。*早的铁铧 犁,是在木底上套上V字形的铁口,叫作铁口犁。当时还出 现了铁口锄、铁口锸、铁镰刀等。这样,进行个体生产就 有了可能,奴隶制下共耕共耘的劳动形式也跟着破坏了。 随着生产力性质的改变,阶级斗争激化起来,一系列的奴 隶起义和奴隶暴动撼动了奴隶主的统治,促使列国建立起 封建的政权。 铁口犁不能深耕,只能在地上划一道沟,效率也不高 。到了汉代,它逐渐为全铁犁铧所代替。根据考古发现, 那时的全铁犁铧有大小两种形制。小的只有十厘米宽,重 量还不到二市斤;大的则长宽均达四十厘米左右,重量达 到十四、十五市斤,*重的*在十八市斤以上。这两种大 小悬殊的铁铧犁的使用,除因地区而异之外,恐怕与农户 大小也有关系。很可能,贫下的小农户一般使用单牛或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