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读者以大信(阅读卷)/南方周末文丛

示读者以大信(阅读卷)/南方周末文丛
作者: 陈明洋
出版社: 上海书店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示读者以大信(阅读卷)/南方周末文丛
ISBN: 978754580418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篇小文,4个车胎被扎 我的那篇小文发在2006年第6期《当代电影》上,署名吴迪(启之)。题 目是《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电影研究中的抄袭与剽窃》,文中点了林先 生、倪副教授、何教授、黄教授4人的名。拙文问世后,出了几件可歌可泣 的事—— 最令人感动的是,何教授给编辑部和我来电。说他恨不能马上飞到北京 ,向被他抄袭的郦先生赔礼道歉。他还写了一个检讨,答应在《当代电影》 上发表。 最令人可怜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前影视所的梨枣先生给《当代电影》 的主编和我来信,信中披露,倪副教授的《中国电影史》还剽窃了他的《中 国电影电视》,抄了他9000余字。但是,他诚恳地要求,“还是以吴迪、启 之的名义揭露,不要暴露他”。(此先生将吴迪、启之当成了两个人) 最令人佩服的是,一名“从事影视教学的教师”给编辑部的来信。此信 对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说我那篇小文是“话语霸权并且有较强的人身攻击 性”,针对我将抄剽者的单位、职务、学位、职称公之于众的做法,质问我 ,是否想“给单位施压以惩治违规者”?来信进而认为,“这种感情超越理 智、超越法治的做法不但不是法治社会应有的行为,而且也体现出学术研究 者客观立场缺乏。”在写信者看来,造假有两种,一种是“主观为之”,另 一种是“因文风习惯而导致的”。“应该区别对待”。来信还劝诫《当代电 影》不要发表这类“贴大字报”式的文章,因为它“降低了《当代电影》的 学术含量”。 来信中最有分量,因而催我走上“打黑”道路的言论如下:“学术打假 者可能未必会将目光放在目前最具有话语权的研究者们身上,因为这样打假 的成本和风险可能会很高,即使攻击他们恐怕也未必会对其个人造成太大影 响,因此矛头必然会主要指向青年人,以这种方式进行批评,我以为非常不 利于青年学者的成长。” 最吓人的是,我差点因这篇小文惹上官司——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负责人之一,尹教授给《当代电影》编辑部打了电话,用了近一个小时对我 进行严厉的斥责,并声称要到法院告我。尹之所以如此动怒,是因为,他是 何教授的导师,他曾为何的一本书做序。序中对何做了高度评价。 最让《当代电影》难过的是,何教授突然改变了主意,拒绝《当代电影 》发表他的检讨。 堤内损失堤外补。这一期的《当代电影》卖火了,据说,光中戏的师生 就买了200本,后来又加印了数百本。《文艺研究》、《电影艺术》的主编 纷纷找我,希望我再有这方面的稿子给他们。《当代电影》受到鼓舞,催我 再写第二篇。 就在此时,我的车胎两次被扎。到派出所报案,警察的第一句话就是: “你肯定是得罪谁了。”真不愧是人民警察,一语中的。可让人郁闷的是, 我等了4年,始终没收到法院的传票。 第二篇小文:圈内无处可发 我的第二篇小文点了3个人:倪副教授、路教授(某学院系主任、博士生 导师、《电影艺术》编委)、高教授。但《当代电影》言而无信,压稿不发 。两个多月后,主编要我把人名、书名隐去。理由是,路教授是国务院学术 评议委员会的委员,得罪了此人,对于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不利。何况,路还是我的朋友云云。我告诉他:人名书名隐去就文不成文了 。路不是我的朋友,我的朋友没有干这事的。 不约而同,《文艺研究》的主编也变了卦——托人传来的理由是:路是 他所在研究院院长的同学,是研究院的客座。而高是他去年博士答辩时的导 师之一。刚拿了学位,就揭导师的短,不够意思。《电影艺术》倒没有抽肩 膀,但是我也不想找了,那主编是我电影学院的学生。我不想给他出难题。 圈里盘根错节,只好转到圈外去,此文最后发在了《博览群书》上。于 是,圈子里太平了,主编们踏实了,抄剽者安心了——反正没几个人博览群 书。就算览了,又奈我何?既然可以“好官我自为之”,为什么不可以“好 师我照当之”? 话虽这么说,有我这个“不安定因素”在,“好师们”总会犯嘀咕。央 视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陆弘石告诉我,路教授给他打电话,请他劝劝我,不 要再写了。陆对此发表评论:“他还好意思!”然而,我却对这位导师突然 怜悯起来——连我的学生都从我那篇小文中看出来我属于那种“见了棺材也 不掉泪”的主儿;这位在学界泡了大半辈子的教授,竟然没这点悟性。 倪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的“后记”中说:“‘不仅要学做学问,更要学 好做人!’这是刚进学校的时候,路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的第一句话,历历在 目,声声在耳!”在导师榜样的激励下,倪副教授在学习做人上又迈出了一 大步——2007年4月13日晚9时许,倪给我打电话,承认自己抄剽了陆弘石的 著作。问我怎么办。我请她公开检讨。她说怕《当代电影》不发她的检讨。 我向她保证肯定会发,并将编辑部主任的电话告之。然而,她从此杳如黄鹤 。直到3年后,北大教授李道新惊讶地发现,她的新书又剽窃了他的著作。 12万:打个老虎 人们说我“打苍蝇,不打老虎”。其实,我很想打“老虎”,可我不掌 握“老虎”的证据。“权学交易”者才称得上“老虎”。这类交换都是私密 行为,像我这样的等闲人士怎么知道? 思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成立一个“学术反腐工作室”。通过互联 网,放手发动群众。让“老虎”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权学交易 有3个无法超越的环节:一是入学考试,二是外语成绩,三是论文答辩。要 考硕博士,必须经过笔试口试两道关,那些浪得学位的官员是否合格,一查 原始记录就知。二是外语。硕士要求外语成绩及格,博士要求两门外语。查 一查考试卷子,就一目了然。三是学位论文。白纸黑字,你写得怎么样,导 师的评语,答辩委员会态度,都有案可查。可是,掌握证据的人,凭什么要 把证据给我呢?有了,我拿出12万,奖励给勇于揭发并提供证据者。打他几 只老虎,出这口鸟气! 2007年8月,“学术反腐工作室”成立,我向社会承诺:凡向本工作室 提供权学交易的确凿证据者,本工作室一次给予奖金1万元人民币。 时至今日,举报信接到了几封,说的还都是“苍蝇”。其最大者,不过 是某校的教授,抄袭了某在职博士的论文。总之,“老虎”连个毛也未见, 我一分钱也没花出去。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