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小山河
ISBN: 9787559474483
葛亮,作家,学者。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高校中文系教授。著有小说《燕食记》《北鸢》《朱雀》《瓦猫》《七声》《戏年》《问米》《浣熊》《谜鸦》,文化随笔 《小山河》《梨与枣》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国文字。曾获“中国好书”奖、“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等奖项。长篇小说代表作两度获选“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 。作者获颁“海峡两岸年度作家”、《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人物”。
一封信 祖父的遗作《据几曾看》原稿中,夹着一帧相片,是端坐的中年女子。相片的一角上,有自来水笔写着的“敏先”二字。这是祖母的字。祖母形容肃穆,目光沉郁,无一点闺秀气,华服之下,却有丈夫的气概。她怀里揽着年幼懵懂的孩子,那是我的父亲。拍照的时候,未预见家中变故,只是数年之后,祖父在中央大学教授任上染恙,是积劳成疾,终于不治而撒手人寰。从此祖母一人担起教养子女的重任。时事艰难间,未有过放弃,直至父亲兄弟三人大学毕业。次年,祖母身染沉疴,一病不起。临去世时,只是说,不要走,我走了,家不成家了。因为祖母的信念,在以后的很多年,父亲兄弟虽分居异地,却始终团结如一人。这也令祖父的老友们感怀。 多年来,《据几曾看》摆在案头。写作前后,时不时会翻一翻。不为别的,只是视之为习惯,作沉淀心智之道。上世纪四十年代,祖父在四川江津,完成了这部作品。其中经手著录藏品,一九四九年后,多转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旧年赴台,见之甚觉亲切。祖父工楷自书,辅以绘事,阐发画理。见其文字,如见其人。及至当世,仍可以之为鉴,躬身诸己。世故人情,皆有温度。内有渊源,举重若轻。 整理信札,得见祖父老友王世襄先生十年前为祖父著作,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郭临生副院长商讨插图并合作出版一函。王爷爷性情之真之挚,向为友人与晚辈感怀。六十年前,与先祖父一见如故。谈文论艺,若伯牙子期。祖父见背十数载,又承年迈老友为其遗作付梓奔波。旧年拙作《七声》于台湾出版,王爷爷不顾耄耋高龄,特又为撰写书名与扉页题字。如今忆来,仍觉暖意。因先祖父书中品评艺作,现多藏于海峡对岸,王爷爷为玉成此事,极尽心力。唯录信中数语,以作感念。 兹为老友葛康俞先生遗著《据几曾看》出版事,向您求教。康俞先生为清华大学名教授哲学家美术史家邓以蛰先生之甥。一九四三年冬在重庆图书馆参观故宫书画展览,初与订交。此后谈艺,时有书信往来,直至一九四八年襄赴美。先生工书画,行楷醇厚有古风,山水萧散淡远,可与宾虹先生抗衡,文华尤典雅隽永,耐人寻味。惜英年早逝,使人感伤。遗著《据几曾看》一种,著录历代书画名迹一百九十六件,计一百九十四页。卷末有宗白华、启元白两先生跋,皆推崇备至。此稿已向北京三联书店推荐,建议影印出版,蒙表示乐于接受。当前主要问题在插图。……由于所收多为尊院藏品,且手稿为繁体字,襄今年两地故宫联合出版已有先例,当属可行。如蒙予以考虑,至感欣幸。总之亟望老友遗著学术佳制得以传世,纯出个人愿望。为此而上书奉扰,有渎清听。诸祈鉴原,至感。 信札往来,序跋,皆是友谊见证,经得起时间研磨。故人是大半去了,还有些重叠的掌印,惺惺相惜。宗白华的辞采,启功的温婉,手边的字里行间都还在。无奈人都走远,时代亦随凋零。 祖父的时代,人大都纯粹,对人对己皆有责任感。这是时世大幸。投射至家庭的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深沉的君子之道。所谓家国,心脉相连。祖父为孩子取名,我大伯小名“双七”,因生于抗战初期,“七七事变”国难之日。而父亲则昵称“拾子”,他诞在一九四五年,取《满江红》的词意,有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意思。取名是家庭内的细微事,得见时世的胸襟。 写这本书,多半是有所牵挂,但亦不全是。或许眼前的时代是更好的,所以要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已经过的一些,便写下来。从旧的东西里,看出新的来;从新的东西里,看出旧的来,都是自以为有趣的事情。 时值新版,有如临故地,见故人。字里行间,砂器入水,盛载倏忽岁月。总有许多的留存,是变而未变。是为序。 ?“当代最具大师潜力的作家”葛亮十年随笔集(葛亮暌违十年的人生回望) ?葛亮笔下日常和情感的缘起之书。南京记忆、香港老街、明星电影、港大传说、美食行旅,更有家族流徙、个人遭际、写作契机的真挚记述。葛亮文学世界的意象和情愫,都在这部《小山河》。 ?张爱玲、萧红、周瘦鹃、叶灵凤、张国荣、关锦鹏、贾樟柯……两岸三地,名人掌故,旧闻与新谈,道不尽的人世常情。 ?终有一日,我们会发现何谓有容乃大,是身居自己造出的山川。一座小山河,是每个人身体与灵魂栖居的不老山川。 ?葛亮气息的书籍设计,进口纸锁线装帧,15幅作者亲选精美彩插,时光与记忆,细致入微,熨帖读者的心。丰富的周边,满足阅读之外的确幸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