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60.72
折扣购买: 培养具有中华情怀的时代新人——武汉市中华路小学培养“中华小当家”育人方式20余年实践探索
ISBN: 9787577212289
罗宏文,现任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校长、武昌区蒲公英悦读小镇镇长、武昌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事业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经验,在新时代小学育人方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不断探索创新的意识和实践总结的理念,先后主持、参与湖北省、武汉市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课题研究,在《中国德育》《湖北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新作文》《新课程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获评武汉市优秀校长、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武昌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武汉市十佳阅读推广人等称号。
第一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缘起 一、因校名生“中华” “滔滔长江滨,白云黄鹤下。玉兰深处是我家,名字叫中华……”这是中华路小学在2017年建校70周年时谱写的新校歌中的一句歌词,唱响在每个师生的心中。滔滔长江水,滚滚向东流,造就了美丽的武汉,哺育了江城儿女,也孕育了一所以“中华”为名的学校。 武昌区中华路小学始建于1947年,当时校名为武昌首义区第一国民学校,创办初期学校十分简陋,仅有4间教室和1间办公室,教职工7人,学生179人。1950年改名为武昌区第十一小学,办有9个教学班。1956年改名为中华路小学,附设幼儿园1所。“文革”期间改名为燎原小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校名中华路小学,沿用至今。现在,学校已发展为有3个校区、在校生规模达3000多人的小学。 学校以“中华”为名,一代代“中华人”将办学育人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怀和文化底蕴。学校以“中华”为名,诉说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接班人。 学校以“中华”为名,彰显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正如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校歌中唱的那样:“扬子江畔,有个美丽的地方,翠绿的小树,美丽的楼房,在这里我们点燃理想的火苗,文明的花儿,实验的花儿,竞相吐芬芳!农讲所旁,有个幸福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肥沃的土壤,科学地育人,琴棋书画有专长!啊,中华,中华!我们在这里起飞,展翅翱翔,将来我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要为你争光,为你争光。” 二、因地域见“中华” 武昌区中华路小学,坐落在中华路上,与著名的红色革命遗迹红巷紧密相连。小巷不足1公里,却集中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下文简称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等多个红色革命遗迹。2004 年 8 月至 2007 年 3 月,中华路小学在武昌区都府堤 20 号 (原陈潭秋纪念馆、武昌区潭秋中学) 设立潭秋分校。2007 年 3 月,为建设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潭秋分校搬至黄鹤楼道87号 (原武昌黄鹤楼小学校址) 过渡办学。2008年8月,潭秋分校正式搬入位于武昌区中山路53号的金都汉宫小区内,更名为武昌区中华路金都小学,属于“公办民助”性质小学。2011年8月,按照武昌区教育整体规划,武昌区中华路金都小学退回公办制,更名为武昌区中华路小学金都校区。2015年8月,中华路小学作为优质教育资源被引进武昌区*北段的杨园片区,开办了第三所分校——武昌区中华路小学橡树湾校区,满足了当地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自此我校三校区各美其美,彰显特色,共同为武昌区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路小学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将学校的许多实践活动,如少先队主题队会,共青团支部、党支部的活动,青年教师课题研究活动等都安排在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中开展,将红色资源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相互融合。 2018年,经武昌区人民武装部、武昌区教育局批准,我校正式成立了“少年军校”。学校三个校区都有一支国旗护卫队,分别以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形式在校园里参与训练,每天进行庄严的升、降旗仪式。2023年,我校被教育部和中央军委政治部认定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 在这里,学生们不仅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成长为一代又一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华小当家”。 三、因课改强“中华” 2001年秋,国家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武昌区作为教育大区、强区,成为首轮国家课改实验区,我们学校也成为首批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校。 课程改革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作为参加首轮课改的学校,教师们可参考的资源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说,参与首轮课改的教师们,都是新课改的拓荒者。每一个教师都会学习再学习、实践再实践,力求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发挥出*大的课堂效益,努力实现新课标的目标与精神,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学园,培养素质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学子。 于是,在课堂上,语文学科的教师致力于创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体,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并重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数学学科的教师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艺术学科的教师则力求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以人文素养为核心进行艺术学习。同时,年组还加强了校本课程的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拓展学生实践活动场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轮课改六年,学校教师共上全国、省、市、区各级接待课、研究课210多节,接待各级领导、专家、同行听课 2万多人次。学校科研成果被武汉市科技局认定为重大科技成果,学校教师获奖的各级论文和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共 180 多篇。《光明日报》《人民教育》等刊物以及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对学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共做过45次专题报道。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莅临学校,参加教师研讨活动“我讲我的故事”,对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校一直坚持课程改革,推进学校整体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得到《人民教育》 的持续关注。其先后三次走进了中华路小学,对我校办学及课改成果进行了报道——第一次早在 1987年,《人民教育》 上就刊登了 《武汉市中华路小学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实行课内与课外结合》,展示了我校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第二次是在2002年,《人民教育》 编辑余慧娟老师走进中华路小学,写下 《一堂课和它背后的故事》,从一节普通的品德与生活课,看到了中华路小学教师“蹲下身看孩子”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2011年,余老师又回访学校,写下了《把每一件小事做出教育的味道——湖北省武汉市中华路小学十年素质教育纪实》,细致描摹了我校师生生动活泼的生活画卷,展现了校园点点滴滴小事中的育人情怀和文化精神。 中华路小学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武汉市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团的高度认可。这份荣誉,是对学校教育成果的*好褒奖,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极大鼓舞。“在中华路小学感受到精神的家园,品到教育的味道”,“在中华路小学看到了真教育”,“从中华路小学看到了武昌教育的高贵”。 2023年,中华路小学现任校长罗宏文给《人民教育》编辑余慧娟老师回了一封信,向余老师历数我校近十年来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打磨“课堂评价体系”,从1.0版更新至7.0版;设计“五色”课程图谱,形成“红色立德、蓝色科创、黄色健体、紫色臻美、绿色劳作”课程体系;打造幼小衔接“Do Re Mi”课程、中小衔接成长课程,搭建了学段之间的桥梁。 如今,当我们回首过去,那些艰辛与荣耀都成了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了: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点燃希望、传递梦想的神圣使命。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小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和坚定。在中华路小学,我们始终致力于培养“中华小当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未来之星。 现在,当我们凝望明天,那些挑战与机遇都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引擎。“站在‘小中华’,心系大中华,全面发展强中华”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位中华路人的心里!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华路小学将继续将办学理念与中华民族的伟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接班人——“中华小当家”。 这一选题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特点,使其在众多教育类书籍中脱颖而出。 创新的教育理念:此书基于武汉市中华路小学20余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示了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强调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品德、情感和文化认同的培养。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华小当家”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方法及成效,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这些内容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同时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参考。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该书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这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广泛的适用性和启发性: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不仅适用于武汉市中华路小学,还能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基础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多维度的教育视角: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涉及教师角色、学生发展、家校合作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教育生态。
这一选题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特点,使其在众多教育类书籍中脱颖而出。创新的教育理念:此书基于武汉市中华路小学20余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示了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强调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品德、情感和文化认同的培养。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华小当家”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方法及成效,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这些内容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同时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参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该书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这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广泛的适用性和启发性: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不仅适用于武汉市中华路小学,还能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基础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多维度的教育视角: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涉及教师角色、学生发展、家校合作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教育生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缘起、历程和时代呼唤 第一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缘起 /1 第二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发展历程 /4 第三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时代呼唤 /8 第二章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基本内涵、素养目标和主要依据 第一节 “中华小当家”的基本内涵 /11 第二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素养目标 /13 第三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主要依据 /23 第三章 厚植爱国情怀:培养“中华小当家”文化素养的育人方式第一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爱国情怀的内涵 /33 第二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爱国情怀的原则/38 第三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爱国情怀的实践路径/46 第四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爱国情怀的典型案例 /54 第四章 养成文明礼仪:培养“中华小当家”社交素养的育人方式第一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文明礼仪的内涵 /69 第二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文明礼仪的原则 /74 第三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文明礼仪的实践路径 /77 第四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文明礼仪的典型案例 /88 第五章 达成深度学习:培养“中华小当家”学习素养的育人方式 第一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学习素养的内涵 /103 第二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学习素养的原则 /109 第三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学习素养的实践路径 /117 第四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学习素养的典型案例 /127 第六章 学会劳动生活:培养“中华小当家”生存素养的育人方式 第一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生存素养的内涵 /145 第二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生存素养的原则 /149 第三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生存素养的实践路径 /154 第四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生存素养的典型案例 /173 第七章 增进国际理解:培养“中华小当家”全球素养的育人方式 第一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全球素养的内涵 /185 第二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全球素养的原则 /188 第三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全球素养的实践路径 /191 第四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全球素养的典型案例 /198 第八章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育人机制与实践效果 第一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育人机制 /207 第二节 培养“中华小当家”的实践效果 /229 后记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