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3.00
折扣购买: 巩宁城今昔(新疆是个好地方)
ISBN: 9787566016362
巩宁城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毁于同治三 年(1864—年),计有92年时间。这与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 ,从兴起到衰败的时间大体一致。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在伊犁设将 军作为新疆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其下设塔尔巴哈台(塔城 )参赞大臣、喀什噶尔(喀什)参赞大臣,从而重新统一了祖 国边疆。与此同时,在天山南北实行了一整套政治、军事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如修筑城堡、增驻军队、实 行屯田制、铸造货币、兴办学校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乾隆皇帝欲在巴里坤与伊犁之间寻找一处向西可以应援 伊犁将军、向北可以应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向东可以 弹压乌鲁木齐垦民、水草丰美、可谓“沃土良田”的驻军 的地方,形成掎角之势。同年十月,乾隆皇帝传谕伊犁将 军舒赫德可否在玛纳斯驻军,令其具奏。舒赫德接旨,经 实地调查后复旨云:“玛纳斯虽然位置适中,但不产煤, 不能安排过多兵员。乌鲁木齐可驻军队,粮食充足可产煤 铁。该地河东无平原,惟河西福寿山(妖魔山)北,尚有依 山傍水平原一处可资建城且有可险可扼。建议乌鲁木齐增 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属伊犁将军统帅。”乾隆皇帝采纳 了舒赫德的建议,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调各营镇 兵1000余名,教之版筑,庀材则伐木于山,开冶于矿,辇 载以官之车马牛,迄一年城成,赐名“巩宁”。乾隆皇帝 旨云:“调凉州、庄浪满兵三千员名,移驻乌鲁木齐巩宁 城。索诺木策凌任乌鲁木齐参赞大臣,德云任领队大臣, 俱受伊犁将军节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五月又旨云 :“将乌鲁木齐参赞大臣改为都统,仍属伊犁将军节制, 索诺木策凌任乌鲁木齐都统。”从此,巩宁城成为乌鲁木 齐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所有军政和文化机关均移驻城 内。都统总揽军政大权,除管理驻防营务外,还管理乌鲁 木齐辖属地方事务和屯田事务。 清朝后期由于朝廷腐败,经济萧条,内外交困,全国 各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疆各族人民深受官府、王 公伯克、宗教头目三重剥削与压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叶尔羌(今莎车)高朴玉石案涉及南疆办事大臣与伯克勾 结剥削人民,涉案60余人,处死官员四人。至道光时期腐 败加速,军队已寅吃卯粮,军饷拖欠时间间隔逐渐拉大。 当时新疆军饷来源于陕甘,陕甘财力不足需依靠全国其他 地方补助。即便筹划到一些银两也很难顺利到达关外,解 送途中处处截留,以铜代银、以零充整时有发生。同治三 年(1864年),由军士聚众索饷开始,乌鲁木齐都统向地方 民众搜刮,州役倚势横征苛敛,民怨沸然,引起械斗。阶 级矛盾、民族矛盾、上层与上层之间争夺政权的矛盾日益 尖锐。受尽苦难的新疆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组 织起来掀起反清斗争。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南疆的农 民首先揭竿而起,攻人城内杀死了清朝政府的地方官员和 王公伯克。这一胜利促使南疆各地农民积极响应,先后夺 取了南八城和东四城。同年六月,南山西沟一带的农民占 领达坂城后与吐鲁番农民汇合集结于迪化城(今乌鲁木齐市 )外。驻迪化城绿营参将索焕章暗中组织南关起事并扣留派 往南疆绿营的数百名士兵,集结于魁星楼。同时,索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