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花宝相/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图说

仙花宝相/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图说
作者: 郑军
出版社: 山东画报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5.70
折扣购买: 仙花宝相/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图说
ISBN: 978754743023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叶纹装饰,到清代彩瓷上的百 花装饰,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源于 自然的花草和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的宝相花,通过提炼、 夸张、变形,创造出无数符合装饰和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 ,装饰在陶瓷器皿、漆器、丝绸、金属制品、建筑等之中 ,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 花草图案,一方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另一 方面人们又利用花草形态,并借助这一形态表现出美好的 愿望。如松、竹、梅、菊因其耐寒,被用来比喻为有骨气 ;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常被喻为君子,给人以圣洁的形 象;牡丹具有色、香、韵之美,并以富丽、华贵和丰茂, 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兰花具有幽静高雅的 品性,常被人们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梅花以凌寒开放的 清香博得世人的称赞,被视为坚忍不拔奉献人间的高尚品 格的象征,又因有五个花瓣,被古人喻为“五福”;水仙 的“仙”与神仙、仙境之“仙”同意同形,在吉祥图案中 象征吉利等。 《礼记·月令》里的“菊有黄华”和《离骚》里的“ 夕餐秋菊之落英”,以及后来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诗句“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等 ,把菊花比作有骨气的人。唐代人喜欢养花,特别是喜欢 养牡丹,因此便有了白居易“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 生红光”的名句。养莲既是重要的农副业生产,莲花又是 观赏对象,每当莲花开放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是民 间艺术的重要表现题材。梅花在冰天雪地中凛然开放,迎 接着春天的到来,具有坚强不屈的内在美,南宋的文天祥 十分喜爱梅花,并写下了诗句“梅花耐寒白如玉,干涉春 风红更黄。若为司花示薄罚,到底不能磨灭香”。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利用火与土烧制陶器并描绘纹 样,除点、线、面构成的几何形外,还有鸟、鱼、蛙、人 等自然纹样。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出现的 叶纹、谷纹、禾纹等,虽然显得稚气,是最早的装饰艺术 的曙光。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以祭神、祭鬼、祭天、祭 地、祭祖先为核心,并以青铜器营造神秘气氛。青铜器上 的装饰纹样怪诞而狞厉,以增加神秘色彩,柿蒂纹、叶纹 、蕉叶纹等只是其中的点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以花卉为题材的写实风格出现在装饰中。漆器、丝绸等工 艺品上出现了凤、花朵、花叶、柿蒂、藻、树等形象,色 彩缤纷,造型丰富而神奇。秦汉时期,在艺术上出现了神 人同界、人兽同体、百物交错的场面。在丝绸、刺绣等工 艺品上出现了茱萸纹。茱萸纹的流行,与民俗有关,这种 植物有香气,可入药,相传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戴 茱萸可以免灾辟邪,长寿。《西京杂记》:“九月九日, 配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唐代王维《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人”便是指重阳节的习俗。 中国的花卉装饰,到了魏晋时期是一个转折点。魏晋 以前多以几何纹和动物纹为主,魏晋以后,随着佛教东传 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花卉成为主要题材。其中,忍冬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