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当呼吸化为空气(修订版)赠明信片
ISBN: 9787572265754
作者简介: 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 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2015年3月,37岁的保罗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 译者简介: 何雨珈 有猫,自由译者,撰稿人;迄今翻译出版译作四十余本。专业单口喜剧观众。好吃,不算懒做。需要人群,但更爱自然。 专业审校简介: 黄景新,医学硕士,理学博士。做过医学杂志编辑、医生、大学教师等多种工作,现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医学科学素养扎实。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美国天才医生与癌症抗争的生命笔记,进入普利策奖决选,感动全球150万读者。 ·比尔·盖茨专门写长评推荐,称“这是本令人惊艳的书。我和梅琳达、我们的女儿詹妮弗都深受感动。很长时间里,这是我读过蕞好的非虚构作品。……保罗穷尽各种方式,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寻找意义,通过书、写作、医学、手术和科学。读到这本书我很感激,我得以见证了这段探索之旅的一部分”。
·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美国天才医生与癌症抗争的生命笔记,进入普利策奖决选,感动全球150万读者 · 比尔·盖茨专门写长评推荐,称“这是本令人惊艳的书。我和梅琳达、我们的女儿詹妮弗都深受感动。很长时间里,这是我读过蕞好的非虚构作品。……保罗穷尽各种方式,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寻找意义,通过书、写作、医学、手术和科学。读到这本书我很感激,我得以见证了这段探索之旅的一部分”。 · 从头哭到尾!一本关于死的书却让你明白了生 · 当斯坦福、耶鲁毕业天才医生成为癌症患者,他开始重新思考医学的意义、家庭的意义、爱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以及何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 作者不但是医术精湛的医生,也拥有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学位,文笔极其优美、动人,优秀青年译者何雨珈精心翻译,豆瓣评分高达8.9 · 新版特邀医学专家做专业顾问,逐一核查、修订旧版中专业性内容讹误,译文进一步打磨,精益求精 · 蔡康永、毕淑敏、陈坤、英国影星卷福读后跨界真诚推荐!蔡康永:“如果觉得活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 ·获评美国豆瓣Goodreads年度蕞佳传记,62万人评分4星半! ·当当独家专享精美藏书票,美国著名画家洛克威尔·肯特绘制!
书籍目录
序幕 第一部 当我身强体健时 第二部 至死方休 后记 致谢 我虽死去——译后记
试读内容
与保罗的无限对话
吴承瀚
我和保罗的关系很微妙。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我从没见过保罗,只能凭他的书和照片,想象他生前的模样。但我现在每天走的路,是保罗生前最后几年时间里每天都走过的路。我们同样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医院神经外科工作。我们的目标都是成为神经外科医生兼神经科学家。我们都对功能神经外科与神经调控技术研究充满热情。如果他还活着,继续在斯坦福大学医院工作,他会是我现在的直接上司。我们彼此擦肩而过。
2015年年中,我来到斯坦福大学医院的时候,并不知道保罗的故事,直到某天匆匆经过医院书店,不经意瞥见柜台前摆放着保罗的书。英文版洁白的封面,When Breath Becomes Air,书如其名,轻巧地躺在那儿,静悄悄的,毫不张扬。我带了一本回家。
保罗以被诊断为肺癌末期后的心境为引子,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回顾一生。幼年时对文学初现的爱好,大学时在选择以文学或自然科学为志业时的彷徨犹疑,进入医学院后的刻苦学习,实习期间初次面对病人死亡的冲击,医学研究背后外人难以理解的辛酸,住院医师培训期的高压生活……阅读过程中,除了因为类似经历而不时出现的似曾相识感与会心一笑以外,心中更多的是对保罗的羡慕与尊敬。羡慕的是保罗渊博的文学知识与洋溢的文采,尊敬的是保罗对医学倾心倾力(真的是用尽洪荒之力)的投入,无论是对病人视病如亲的同理心,或是对医学知识与手术技巧日臻完美、锲而不舍的追求。当然,还有对保罗英年早逝的无比惋惜。
读完第一遍,我意外发现了保罗和我冥冥之中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结。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完一次,心中都有不同层次的感受与收获,如同保罗的遗孀露西看到医学教科书上死亡病例的心电图后,意识到这不只是一条油墨印在纸上的曲线,而是一个真实生命逝去的过程一样。在反复阅读保罗的书之后,我也逐渐意识到:这不只是一本文字堆叠而成的自传,还包含着太多关于生命的事——他共事过的同事的生命、他照顾过的病人的生命、他家人的生命,还有他自己的生命。
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心中反复出现过同一个问题:透过这本薄薄的回忆录,保罗到底想说什么?他的书所涵盖的关于生和死的主题又广又深。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甚至阅读当下有不同心情体悟的读者,都可能会对同一章节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其妄想通透生死哲理,我该问的其实是:保罗想对当下的我说什么?
身为保罗的后辈,保罗告诉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临床还是研究工作,一旦怠惰,很快就会被新科技的潮流淹没。何况身为医者,必须以“不允许自己犯任何错误”的完美标准鞭策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神经外科,一旦失误,代价是别人一辈子的健康,轻者脑神经功能损伤,严重者瘫痪,甚至死亡。
但与此同时,也别让自己成为单纯的医疗工匠。医生是一种每天都徘徊在病人生死之间的职业。生离死别的故事与伴随而来的令人心碎的哭声是工作环境的背景音乐。为了在如此令人沮丧的环境中更好地持续运转,医生必须给个人的感情套上一层防护罩,像是伤口长出的痂一样,看得越多,痂结得越厚。这是医学训练过程的目的之一。一个成天为病人的不幸哭哭啼啼的医生,无法胜任必须随时做出客观正确判断的工作。
但保罗提醒我:别忘了医生治疗的对象是人。除了对自然科学的涉猎,医生同时得具备深厚的同理心与人本主义价值。两个病人得了同样的脑肿瘤,病人性别、年龄一致,肿瘤生长位置和大小一样,病理形态一样,分期一样,从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病人完全相同,他们的治疗也应该完全一致,但他们就是不同的病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各自的生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扛着不同的责任,因着不同的幸福而满足微笑,为了不同的悲伤而心痛流泪。他们打从根本就是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期待,看重不同的价值。这是冰冷的医学仪器无法侦测判断的只属于人的特质。医生除了看病,更重要的是“看人”。
“医生的工作就像把两节铁轨连接到一起,让病人的旅途畅通无阻。”保罗形容得实在太贴切了。医生的工作确实和铁路工人没有什么区别,最终都只是把人们带到他们想要到达的地方而已。
这是保罗对身为后辈的我的提醒。还有呢?保罗想说的应该不止这些。
保罗在书中提到,他的许多同侪在医学院毕业后,最终都选择了收入丰厚又相对轻松的科室,选择了所谓的“高品质生活”。保罗也很清楚,这样的选择理所当然,谁不想要舒适优渥的生活?但对保罗而言,神经外科医生不只是一份为了维持高品质生活而选择的职业。对他而言,行医是一种使命。或者该说,无论他选择了什么工作,其实都是使命。如果他照着原先大学时候的计划,成为全职作家或文学教授,那么这也会成为他的使命。生命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在生命的终点线前,回看人对虚名浮华的追逐,会发现这些都只是捕风捉影而已。
这是保罗对为了生活变得浮躁和汲汲营营的我的提醒。还有呢?保罗想说的应该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