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公废名身边走来

从外公废名身边走来
作者: 文璐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10
折扣购买: 从外公废名身边走来
ISBN: 9787568090483

作者简介

文璐 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京派文学鼻祖”废名先生的外孙女。 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硕士学位进入新华社工作。曾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出版有《融入理性——记者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我的〈中国记者〉之路——一位新闻女性的特色人生》等。

内容简介

正文(节选) 我眼里外公废名的人与文 我的幼年时期,曾在外公废名身边生活过三年多。那是 20 世纪60 年代初废名于东北吉林大学任教的时期。那一时期,既是他人生多方面的收获期、巅峰期,也是相对彷徨、苦闷、纠结,直至逐渐谢幕的时期。但外公废名和外婆还是给了我一生中最宝贵、最难忘的呵护与关爱,在他们身边生活的几年,成为我一生里最温暖、最明亮的岁月,也是我赖以回味的宝贵财富和日后跨越沟坎、激励前行的动力。 一、抚育过我成长的外公废名印象 经过几十年人生积淀以及对废名人品、文品不断深入的认识了解后,在今天的我眼里,外公废名是一个温暖慈爱的人,一个刻苦做学问的人,一个倾其心力教书育人的人,一个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与诗人。 我在外公废名膝下生活的岁月,算起来距今已经五十多年了。 20 世纪 60 年代,外公调任吉林大学任教,而我正值三岁左右牙牙学语时。其实,于我而言,对外公的最早印象,只是温暖慈祥的姥爷。对于外公,我有任性撒娇,有嗷嗷待哺、吃喝拉撒等基本生活需求。这阶段,外公外婆给了我“人之初”所需的养育与呵护。这是我一辈子无论何时回味,都会在心底里涌现出来的最为深刻的记忆。 依稀记得当年居住的是一片温馨的单门独院小平房。木栅栏门,小石子路铺就的院子,宽绰地向前延伸出几十米才能走到屋前,屋后是小土山,长满绚烂的野花和各种绿色植物。后来得知,那是长春市太平路 1 号。此前他们曾居于东朝阳胡同 27 号一栋日式小楼。 那时的我拎着小桶、铲子,给屋后的花花草草挖坑、浇水、培土。那是每天最快乐的时光,那份专注、那份上心……外公去院子对面的吉大中文系上课了,快到中午时,我便坐着小板凳在屋门口等。高高的,瘦瘦的,戴着黑框眼镜的外公一出现,头顶扎着两条小辫子的我便飞也似的欢叫着跑上去,抱住他的腿,我冲上去的惯性常常让他停顿,甚至后退半步,他会抱起我,再放下,拉起我的手走进屋里。此时,外婆多半已经做好了一种玉米面发糕样的粑粑。有些发旧的枣红色木桌前,我们三人开始简单的午餐。 经常是在下午或傍晚,外公看书写作累了,便把我叫到身边,将铅笔塞进我的手里,再握住我的小手一笔一画在纸上“画”出几个简单的字,有时是“人民”,有时是我的小名,时常也讲故事、教背《红旗歌谣》……有时星期天,外公会带着我们去公园,看戏。我还记得长春的大剧院、公园、有轨电车……因为当时毕竟年纪幼小,如今留存在心底的多是些模糊、碎片化的记忆。为了纪念在长春和外公外婆生活的这段时光,后来安家于天津的父母还为我取了乳名 “天长”,即天津、长春之意。 ◆ 文璐说:“我在外公废名膝下生活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无忧无虑、最温暖有爱的时期,因此无论岁月流淌到哪里,他们给予我的爱与温暖都难以忘怀。它是我日后跨越沟坎、勇敢前行的动力。” ◆ 本书是作者文璐从个人视角出发,深情回忆在外公废名身边生活的点滴,并以自身媒体人的敏锐观察,详细记录了生活片段、思考点滴,以及身边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