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摄影艺术思想与流派(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系列教材)

世界摄影艺术思想与流派(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系列教材)
作者: 赵刚|责编:马兰
出版社: 中国摄影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0.60
折扣购买: 世界摄影艺术思想与流派(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系列教材)
ISBN: 9787517912422

作者简介

赵刚,1972年生于浙江,英国摄影硕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理论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摄影专家、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等职。著有《留学摄影》《世界摄影美学简史》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原点的探索: 摄影术诞生之初的美学思考 【学习目标】 1. 了解摄影术诞生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与时间节点。 2. 了解达盖尔法摄影术、塔尔博特法摄影术各自的成像特质。 3. 总结摄影术诞生之初,人们对摄影与绘画、摄影与艺术之 间关系的思考。 作为典型的视觉动物,人类始终渴望将自己的视觉记忆固化下来。经过长时间的探索,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达盖尔法摄影术和卡罗法摄影术先后问世,揭开了摄影的大幕。 作为工业革命之后科学的产物,摄影在诞生之初,首先被冠以“术”之名。那么,植根于冰冷的机械(照相机、光学镜头、感光乳剂)以及科学实验一般的技术规范之上的摄影术,是否可以生长出需要人类灵魂与双手介入的艺术?这种新型的技术与艺术之间又将是怎样的关系? 在这场关于“摄影的艺术性”的最初争论中,人们注意到卡罗法摄影术产生的影像,由于纸底片的纹理造成的轻微柔化模糊及附加的肌理,似乎比达盖尔法逼真清晰的照片更具审美性。通过在拍摄和印制照片的过程中人为施加各种影响,卡罗法可以获得充满画意和艺术感的影像。这样一来,在将摄影当作艺术手段的人群中,卡罗法比达盖尔法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这种审美取向,直接影响到此后第一种摄影美学——画意摄影的出现和发展。 第一节 摄影原点的“三人两术” 【内容提要】 摄影有关的光学与化学条件—照相机和感光乳剂,在摄影术宣布诞生之前就已经具备:作为照相机雏形的暗箱(Camera Obscura)早在 15 世纪就已经出现,18 世纪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广泛应用;1780年,法国物理学家雅克·亚历山大·凯撒·查尔斯(Jacques Alexandre Cesar Charles)用涂布了感光银盐的纸张得到了影像。因此,摄影术的发明者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得到的影像固定下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法国的路易斯·雅克·曼德·达盖尔 (Louis Jacques Mandé Daguerre) 和英国的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分别迈出了这伟大的最后一步,人类开始进入视觉时代。 将时钟拨回到摄影术诞生的那一刻, 让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摄影原点上的“三人两术”—三位重要人物和两种摄影术。 生活在法国小城沙隆的约瑟夫·尼塞 福 尔· 尼 埃 普 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被认为是摄影术的先驱。 现有资料显示,早在 1822 年,尼埃普斯就用自制的照相机和在阳光照射下会变硬的犹太沥青,曝光 10 余小时,成功拍摄了第一张照片—《桌上的物品》(A set table)。1826 年(一说 1827 年),他用同样的方法拍摄了著名的《窗外的风景 》(View from His Windows at Le Gras),标志着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一系列艺术思想的提出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纷繁多变的艺术探索之路。本书作者赵刚多年来专注于摄影史论研究,在本书中,他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前后开始,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主要摄影艺术思想与流派的产生、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