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国学(修身5-6年级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养成系列

心中的国学(修身5-6年级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养成系列
作者: 编者: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编辑部|责编:邢秋玥|绘画:肉肉香/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8.60
折扣购买: 心中的国学(修身5-6年级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养成系列
ISBN: 9787569947120

作者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编辑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专家组建而成,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秉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标准,倾力打造出全国第一份面向少年儿童的国家级传统文化期刊——《少儿国学》,并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推荐期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推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定期刊”等诸多荣誉。

内容简介

究竟什么是修身呢? 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 分重视修身,提出“内外交 养”的修身之道。 “内”就是指修心养性。 《大学》指出“修身在正其 心”,就是说人都有怨愤、 恐惧、好恶、忧患等情绪, 我们不能完全摒弃这些情绪 ,而是要让理智来参与,使 情绪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也就是和谐状态。孟子提出 人要“立本心”,他认为人具 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人生在 世,受各种欲望的诱惑,内 在的善性会被蒙蔽,因而丧 失,这就是“失其本心”。他 教人修养的方法就是“求其 放心”,即把失去了的善心 寻找回来。他还让我们要“ 养心”,提出“养心莫善于寡 欲”,减少欲望是保有善心 的最好途径。 除了内在的修养,外在 的表现也很重要。言行应在 践行礼仪上下功夫。都说中 国是“礼仪之邦”,这是因为 在古代中国,“礼”几乎渗透 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生的 方方面面都会受到道德律令 、行为规范的约束,而礼貌 就是礼仪落实在人的行为方 式中体现出来的面貌,是一 个社会文明水准高的标志。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立于礼,成于乐”:“若 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 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礼可以使人立足于社会, 一个人如果不懂礼,那么他 言行举止、进退回环都不知 道怎么办,就更不懂得怎么 处理人际关系,不能顺利地 立身处世。孔子还说:“博 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 广博地学习典籍,并用礼来 约束自己。 修身的最高目标是成圣 成贤。儒家的人格是有层级 的。《大戴礼记·哀公问五 仪》中记载孔子把人格划分 为五个层次:庸人、士、君 子、贤人、圣人。人格修养 就是通过不断地修养,使人 生境界一层一层地上升,从 低层次的普通人直到“圣人” 这一理想目标。为什么古代 如此在意“修身"? 在儒家看来,我们每个 人从生下来就不是孤立的, 我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 ,要学会与他人、与社会、 与天地相处。“修身”就是教 我们怎样与外界相处得更好 。儒家的修身是由内而外、 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一个 体系。 首先,我们要学会处理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孔子的 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怎么实 践仁道。孔子说:“能在天 下实行五德,就可以说成仁 了!”子张说:“请问五德是 什么?”孔子说:“恭、宽、 信、敏、惠。恭就不侮慢。 宽就得民心.信就会使别人 信任他,敏就会做事有成效 ,施惠于人就会有人可用。 ”这五个方面都是处理人与 人关系时的重要修养。有了 这样的修养,在与他人相处 的时候,就能够令人信任, 受到敬爱,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会让大家喜欢自己,那么 你就能获得人们的信任、支 持和帮助,从而事半功倍。 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律”是 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 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 这就是所谓“恕”。“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自己要立身于社会,也要 使别人立身于社会:自己要 通达于社会,也要使别人通 达于社会:能从自身出发理 解别人,这就是实行仁的方 法了。这就是所谓“忠”。这 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作 忠恕之道。 其次,我们如何处理自 我与社会的关系呢?自我与 社会的关系就是“群己”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群 体生存。孔子非常重视个人 修养与为社会做贡献的关系 ,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 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 恭敬的态度进行自我修养, 自己的修养做好了还要使他 人安乐,还要为天下百姓谋 福利。P2-4 \"本丛书以兼顾文学性与通俗性的语言、精美有趣的连页配图,为孩子精心编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解读剖析藏在故事中的“中国人精神”,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是一套孩子日常读得懂、内容记得住、考试用得上的专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成长指南。 丛书针对低、中、高年级三个阅读年龄层,低年级的明理、正己两册专注于孩子的价值观启蒙,内容涵盖苦乐、俭奢、律己、敬人等主题,语言通俗易懂,篇幅较短且全文注音;中年级的立志、处世两册从成功、信念、合作、包容等角度帮助孩子探索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选文的文学性、逻辑性增强;高年级的修身、报国两册以篇幅长、层次多、义理深刻的内容形式,依托自立自强、家训家风等主题深化对孩子的人生观培养与家庭观念认同,同时从传承革新、仁士仁政等层面将孩子的视角从自我与家庭拓展到家国天下,培养孩子的格局观与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