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少儿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德国博物馆之旅/给孩子的艺术笔记
ISBN: 9787570706907
罗米,北京大学文学硕士、艺术学博士。翻译出版《艺术是教不出来的》《西方艺术通史》等著作。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百家》《美术观察》等艺术类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 常年为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撰写文博艺术类稿件。多次作为嘉宾参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边走边看》栏目直播,介绍国内外博物馆与艺术品。
Ⅰ 法兰克王国是日耳曼 人法兰克族建立的早期国 家。800年,加洛林王朝 查理称帝,王国遂成为查 理曼帝国。9世纪初,帝 国疆域西临大西洋,东至 易北河和波希米亚,北达 红海,南迄意大利中部。 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 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 ,分全国为三部分,从而 奠定了后来法、德、意三 国的雏形。 一直到那个时候,德 国在艺术领域仍然处于荒 漠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 除了因为生活艰辛,也与 其国民的性格有关。 日耳曼人喜欢冥想, 所以这里的宗教气息特别 浓厚,宗教改革就是从德 国发起的,后来这里又产 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 比如在哲学史上光芒四射 的康德、黑格尔,等等。 正因为对形而上的东 西深深迷恋,德国人对艺 术这种“迷惑视觉”的表象 之物就不太看得上,所以 这里缺乏产生艺术的土壤 。 到了13世纪,德国人 开始对一种建筑艺术风格 产生兴趣,这就是13世纪 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哥 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优秀的 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 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 后世的其他艺术有重大影 响,其魅力来自比例、光 与色彩的美学体验。这种 风格常被使用在修道院、 教堂和城堡等建筑上,其 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 顶,外观看起来高耸瘦削 。 德国人喜欢这样的建 筑,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 高耸入云的尖顶能升华他 们的精神,把他们的思想 带到天国。所以当时人们 修建了许多哥特式教堂, 如今留下来的科隆大教堂 ,以其高度稳居世界前列 。 不过,哥特式教堂其 实是法国人的发明,因此 可以说,直到这时,德国 人还与艺术绝缘。 Ⅱ 14世纪,欧洲迎来了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先 是从意大利萌芽的,德国 虽然开始得晚一点,但也 收获颇丰,甚至出现了一 位能够与达·芬奇相媲美 的伟大艺术家——丢勒。 比起意大利人笔下的 热情奔放,丢勒的作品更 显严谨,也更接近科学式 的探索,他画画不只是追 求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在 探索人体和宇宙的结构。 除了绘画,丢勒对机 械、数学和建筑学等都颇 有研究,被称为“北方的 达·芬奇”。和达·芬奇一样 ,丢勒也像是一位艺术界 的“科学家”。 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里收藏了数幅丢勒的杰作 ,作品前常年人头攒动。 虽然出了丢勒,但德 国的文艺复兴并不像意大 利那样群星璀璨。 到了17、18世纪,夸 张豪奢的巴洛克艺术和精 致繁复的洛可可艺术都不 符合德国人的口味。因此 ,在这段艺术史上,我们 很少能看到德国人的身影 。 等到下一位具有国际 影响力的德国艺术家弗里 德里希出场,已经是18世 纪末的事情了。 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主 要是风景画,但不是令人 赏心悦目的风景,而是荒 野、海滩、坟墓、废墟等 ,与其说是风景,不如说 表现的是人的思想和精神 。这是他对宗教和宇宙终 极问题的探索,他的画更 像是对哲学的图解。 说来说去,德国人总 是离不开哲学。 比弗里德里希稍晚一 点的画家门采尔,同样在 19世纪的德国艺术史上留 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门 采尔不像弗里德里希那样 热衷于冥想,而是更倾向 于描绘眼前的现实,他极 为真实地记录了19世纪晚 期德意志帝国的辉煌,比 如《威廉一世加冕礼》; 还有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 ,比如他的代表作《轧铁 工场》。在他的笔下,我 们可以看到这个炙手可热 的新兴帝国的野心。 在柏林的老国家艺术 画廊和慕尼黑老绘画陈列 馆里,这两位德国艺术家 的作品均受到了礼遇。他 们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也很 特别,很容易辨认。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