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31.50
折扣购买: 病理学实验(双语版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系列教材)
ISBN: 9787030653697
**部分 病理学实验课程简介
一、实验课的目的和意义
病理学实验课是一门形态学科,课程内容涉及病变组织和显微镜下组织学改变,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实验课中,学生通过对病变器官、组织形态学的观察,有利于对疾病的直观理解,进一步联系其功能代谢的变化及临床症状、体征,一方面有利于系统掌握病理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的习惯,为以后临床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课的内容和方法
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切片观察,通过观看教学录像片、尸体解剖、临床病理讨论及动物实验等,认识疾病基本的形态特征,学会对常见疾病的描述、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中最主要的是对病变组织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观察。
(一)大体标本观察
1. 首先识别标本属于何种器官及其大体结构。
2. 观察该器官或组织的大小、形状、色泽是否正常(与相应的正常脏器和组织比较)。
3. 表面和切面状况
(1)光滑度:平滑或粗糙。
(2)器官表面:是否有包膜、菲薄、透明,还是增厚、混浊等。
(3)颜色:暗红或苍白、灰白或灰黑、深黄或棕黄等。
(4)质地:软、硬、韧、松脆等,如骨源性病变较硬,脂肪组织发生的病变较软。肿瘤实质多于间质时较软,相反肿瘤间质多于实质时较硬,病变组织中有钙质沉着(钙化)或骨质形成(骨化)时变硬。
4. 病灶的情况
(1)分布与位置:观察病灶在器官的哪一部位及其分布情况。
(2)数量:单个或多个,局限或弥散。
(3)大小:体积以长×宽×厚表示,面积以长×宽表示,均以厘米为计量单位,也可以用常见的实物大小来形容,如米粒大、黄豆大、鸡蛋大、成人手拳大等。
(4)颜色:正常器官应保持其固有的色泽,如有不同着色,则往往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色素的影响,例如暗红色表示含血量多,黄绿色表示含胆汁,黄色表示含有脂肪或类脂,软骨瘤常呈灰蓝色,肿瘤出血、坏死、感染时可呈多彩色等。
(5)形状:如圆形、不整形、乳头状、菜花状、结节状、绒毛状、蘑菇(蕈伞)、溃疡等。
(6)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境界清晰或模糊,有无压迫或破坏,有无包膜,包膜是否完整,脏器间有无粘连等。
对空腔性器官检查要注意器官壁增厚或变薄、内壁粗糙或平滑,有无突起或凹陷等,腔内物质颜色、性质、容量,器官外壁有无粘连等情况。
(注意:实验室中的大体标本,一般经过10%福尔马林长期固定,其大小、颜色、硬度与新鲜标本有所不同。)
(二)组织切片观察
1. 肉眼观察 先用肉眼观察组织切片的形状、颜色,并进一步确定病变的部位。
2. 显微镜下观察 注意切勿将切片放反,以免无法对焦,压碎玻片。
(1)低倍镜是镜检的主要手段,可以观察全片,了解组织结构的改变。确定病变部位与性质,了解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时上下左右扫视全片,确认是何种组织、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并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切忌一开始即用高倍镜观察。
(2)高倍镜主要观察组织和病变细胞的结构和形态特征。
三、描述、诊断与绘图
对病理标本的描述一定要真实,不可主观臆造,也不可照抄书本。语言要精练科学,层次要清晰,从局部到整体,由里到外,由上到下,逐次描述。内容应包括病理切片号、观察时的显微镜下放大倍数、切片的染色方法、脏器或组织的名称、病变的形态学改变,最后做出病理诊断,并可进行适当的讨论或鉴别诊断。
1. 对疾病的描述的语言要求
(1)对疾病的描述语言要严谨和规范。一般不使用拟人、夸张、双关、反语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要使用常规、客观的语言,例如描述液体只能写为“黄色液体”,而不能写为“黄澄澄的液体”,也不使用“黄黄的”“黑黑的”等重叠式形容词和“菌儿”“肉芽儿”等儿化词。总之不能以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以及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来描述。
(2)使用术语和书面语代替口语、日常生活用语,例如输液不能写成打点滴,手术不写成开刀,唾液不能写成唾沫,肾不能用腰子表达等。不使用已被改变或淘汰的名词术语,例如过去使用的白血球现在使用白细胞、过去用血色素现在用血红蛋白、过去的荷尔蒙现在用激素、过去用抗菌素现在用抗生素等。
(3)大量、准确地使用单义性的专业术语,如“病灶”“坏死”“胶原纤维”“炎细胞浸润”“医源性损伤”等词汇,都属于单义性的医学术语。
(4)使用术语的缩写、简称形式和代表符号有助于表意准确、简洁。例如HE染色,IHS代表免疫组化染色,冠心病代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
(5)较多地使用外来词和国际通用词。例如骨肉瘤影像学表现的Codman三角,胃癌淋巴结转移的Virchow淋巴结,消化道黏液腺癌卵巢转移的Krukenberg瘤。
(6)可用比喻增加描述对象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如蜘蛛痣、白色乳状腹水、切面多彩色等。常用的喻词为形、状、如、样等。
(7)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并举。如描述淋巴结肿大时要描写出淋巴结所处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
2. 对病理标本描述后的诊断 通过细致观察,结合病史,联系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后,对标本做出诊断。诊断原则是器官或组织名称及病理变化,如脾梗死、肺脓肿、肝癌等,或者直接采用临床疾病命名,如慢性支气管炎、乙型脑炎等。
3. 病理切片的绘图也是病理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绘图可加强对病变的观察、理解和记忆。一般采用两种绘图方法:①手工绘图。在镜下仔细观察,找出较典型的病变区域,然后用铅笔淡淡勾出轮廓(注意各种成分的位置、比例、关系等)。对草图满意后,再用红蓝彩笔分别涂出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间质成分等。落笔由轻到重,色彩由浅入深。画图要有边框(圆形或方框)和注解(写于一侧或底部)。教材上的图谱可供参考,但绝不可不看显微镜就临摹教科书的图片。②采用电脑图像分析系统完成病理制图。要求在全片观察的基础上拍摄典型的病灶部位或病变细胞,采用电脑图文系统,制作图片并进行描述。
四、实习注意事项
1. 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白色工作服,时刻提醒自己将肩负救死扶伤的责任,从而激发同学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而努力学习的热情。加大学习投入,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向往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谐的医患关系。
2. 在观察教学标本和切片时要爱惜和心怀敬意,感谢捐献者对医学教育的贡献。
3. 课前仔细阅读实验指导,复习有关理论,了解该次实验课的目的与要求。
4. 爱护教学电脑、显微镜、教学标本和病理切片及实验室其他设备。
5. 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6. 实行卫生值日制,保持实验室整洁。
第二部分 病理学实验指导
**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疾病的形态观察
(一)主要病变大体观察知识点
1. 子宫萎缩 由于子宫肌壁纤维化导致子宫体积缩小,子宫质地变硬。可能的病因有老年性,炎症晚期,激素失调,以及理化因素长期刺激等。
2. 肾脏萎缩 肾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多由于高血压引起。
3. 心肌肥大 心脏体积比正常增大,重量增加,心室扩大,心室壁增厚。心肌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及某些心脏疾病时。
4. 前列腺结节性增生 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前列腺间质及上皮细胞增生,多位于尿道周围区域,可引起尿道部分或完全梗阻。
切面观:境界清晰,大小不一的结节。
5. 肾脏混浊肿胀 颜色苍白,包膜紧张,体积增大如开水烫过。肾脏混浊肿胀常见于肾近曲小管水样变性或空泡变性。
6. 脂肪肝 肝脏体积增大,颜色苍白或淡黄色,质地软,有油腻感,重量可达3~6kg。脂肪肝常见的病因有酗酒、肥胖、肝炎。主要由于肝细胞内中性甘油三酯的异常蓄积,病变严重时可影响细胞功能。
7. 脾包膜的玻璃样变性 常见于脾脏包膜的纤维素性渗出未被完全吸收,随后发生机化所致。脾脏包膜增厚,呈现均质的、半透明样的外观。
8. 肺炭末沉着病 肺野内散在分布局灶性的黑色炭末色素沉着。单纯性炭末沉着病源于吸烟及环境的污染。
9. 皮肤黑色素瘤 肿瘤呈黑色,表面粗糙,瘤切面显示显著的浸润。
10. 脾凝固性坏死 坏死灶呈锥形,灰白干燥,质地硬,锥形坏死的尖端指向器官的门部。
11. 肾脏干酪样坏死 肾结核的坏死灶呈微黄白色,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坏死组织质地疏松,颗粒状,易碎,形似干酪。
12. 脑液化性坏死 坏死区质地软,坏死中心液化形成一个由厚壁包裹的囊腔,多见于脑脓肿。
13. 足干性坏疽 整个足呈深黑色,干燥坏死。
(二)主要病变镜下观察知识点
1. 睾丸萎缩
(1)生精小管内可见睾丸支持细胞,但无精子发生。精原细胞变性消失。
(2)生精小管变细并且被纤维分隔。
(3)基底膜增厚,明显的间质细胞增生和纤维化。
2. 前列腺结节性增生
(1)腺体增生,或扩张的巨大囊泡,上皮可向内折叠形成乳头状皱褶。
(2)一些腺泡上皮由双层细胞构成,内层为淡染的柱状或立方形腺上皮细胞,外层为深染的肌上皮细胞,体积较小。
(3)腺体间质增生,包括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增生。
3. 子宫内膜增生(单纯性增生)
(1)腺体增生,互相拥挤,大小及形状各异。
(2)腺体上皮由扁平、立方、柱状上皮增生构成,细胞核位于基底部,可伴间质增生。
4. 子宫颈糜烂伴鳞状上皮化生
(1)慢性宫颈炎时宫颈黏膜分泌黏液的柱状上皮由鳞状上皮代替。
(2)腺体囊性扩张时称为宫颈腺体囊肿。
5. 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慢性支气管炎时,支气管的柱状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
6. 食管鳞状上皮发生柱状上皮化生(Barrett食管) 慢性胃反流性炎症时,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由胃或肠柱状上皮替代。
7. 胃上皮的肠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中出现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
8. 肾细胞水肿
(1)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内充满嗜伊红染颗粒。
(2)细胞核无改变。
9. 肝细胞脂肪变性
(1)核周胞浆内脂肪空泡将核挤至一侧。
(2)细胞破裂形成脂囊。
(3)冰冻切片,通过苏丹Ⅲ或苏丹黑染色证明细胞内脂肪聚集。
10. 血管壁透明变性 小动脉壁增厚,呈现为均质粉红色玻璃样外观,管腔狭窄。
11. 结缔组织透明变性 胶原纤维融合并且发生透明变性,仅有少量细胞或无血管。
12. 肺炭末沉着病 含有大量碳粉尘的巨噬细胞位于邻近细支气管、肺动脉、胸膜下间质内。
13. 恶性黑色素瘤 瘤细胞含有大量黑色素,如果不去除黑色素很难鉴别细胞形状或类型。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
14. 病理性钙化 软组织内可有异常的钙盐沉积(蓝色)。
15. 心肌凝固性坏死
(1)凝固性坏死灶表现为嗜伊红染的颗粒状外观,坏死区仍可保留细胞及组织结构轮廓。
(2)坏死区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及充血、出血反应带。
16. 肺结核干酪样坏死
(1)坏死灶呈嗜伊红染的颗粒状无定形的碎屑,组织结构完全消失,又称为无结构坏死。
(2)可见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
(3)坏死区周围可见有淋巴细胞及纤维细胞。
17. 液化性坏死(脓肿) 伴有大量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聚集。
18. 细胞凋亡 凋亡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晰,胞浆呈强嗜伊红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