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40.58
折扣购买: 国家能源大学发展(华北电力大学高等工程教育实践)(精)
ISBN: 9787302511359
胡光宇,男,博士学位,教授,任教于华北电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筹建了国家能源发展研究院,曾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任教1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国家审计署、交通部、财政部等部委的科研机构中做客座研究员、项目专家等科研实践工作;在河北省衡水市政府、国家开发银行企业局的领导岗位上挂职锻炼。 研究方向:国情与发展、公共管理与政策、战略管理等领域,并开设系列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曾著、编著、翻译30余部书籍在国内外出版。
第三章现代国家电力高等教育 哲学的践行者、奠基者第一节深化改革对现代国家电力高等教育的影响〖*4/5〗一、 新时期国家电力高等教育的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呈现、电力系统环境的复杂变化、能源革命等,决定了国家电力高等教育范式的演进。能源革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也是电力工程与电力工程教育发展价值观与模式发生变化的过程。在知识经济、能源革命时代,创新竞争日趋激烈,创新知识不仅需要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科交叉,更需要市场研究、社会文化等社科人文学科的知识融合,知识需求图谱明显拓展,创新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显著提升,这些因素和需求,将要求和导致电力工程教育范式、电力教育体系进一步变革和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推进电力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依据和战略契机。它对电力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育体制机制、知识体系等。 二、 国家电力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变革 (一)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经费投入 长期以来,办学经费不足一直是我国高等学校为之困扰的问题,以至于成为阻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瓶颈。 高等工程教育更是处于一个困难的局面。工科院校和工科专业由于其固有的特点,建设周期长、成本高,很难依靠市场机制和吸引民间、社会资金的投入建设,而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运转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切实重视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在重点投入一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如“211”“985”)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高等工程院校的建设任务,要高度关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在可能的条件下,除了增加工科院校的生均经费投入之外,应在各级各类院校中分别选拔一定数量有特色、水平高的工科院校或专业,建立示范基地,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投入,支持其改革与建设,使之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办学层次定位与目标定位,强化改革,办出特色。刘吉臻: 《从行业需求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二) 建立科学的院校评价体系和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的舆论导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工科院校的办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三章现代国家电力高等教育哲学的践行者、奠基者 国家能源大学发展——华北电力大学高等工程教育实践 近十年以来,高等教育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种不正常的“盲目求高”的风气,而且愈演愈烈。仔细分析其原因,与政府以单一的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不同类别、不同条件、不同水平的高校有着直接的关系。国家以冲击“一流大学”为目标,导向所有学校向“综合”发展,以进入“重点”为荣,使一些学校丢掉了特色,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此相适应,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各种“排行榜”在层出不穷的同时,也形成着势头愈来愈猛的舆论导向。这些“排行榜”往往以单一的科研经费或项目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有的毫无科学根据,却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害。特别是一些行业类工科院校或地方性工科学校,由于没有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致使学校的生源、办学条件、专业发展、教学质量等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因此,国家一定要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局面。建议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高校的职能,建立分类分层的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别、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分别评估与认证,根据国家需求、地方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投入、分类管理。这样,鼓励各种类别的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瞄准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发展。刘吉臻: 《从行业需求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三) 创设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 针对我国目前的局面,需要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工程院校的组织机构,加强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协调和组织高等工程教育的行业性活动,通过研究、采取措施,来促进校企合作制度环境的形成。世界有些先进国家,学生在企业实习是要立法保护的,而且是企业非常主动积极争取的事情。如世界“合作教育”的发源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有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直至今天依然成为这个学校的传统。该校的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实训长达一年以上,成绩计入学分,而且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或劳动是付费的,学生除了在企业受到工程实践的训练之外,还能得到勤工俭学的助学机会。这些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教育、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探索企业与学校双向联合、互利共赢的途径和机制,加强产学合作的研究和实践。要在政策层面上提出鼓励产学结合办教育的措施,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产学结合的任务,同时在税收抵扣和毕业生招收选择等政策上给予优惠。要有具体的措施指导高校做好产学结合工作,使学生在产学合作中既提高了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取得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结果。 同时,作为高等工程院校来说,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基础与条件,认真地研究与规划,实事求是地把握好学校自身的定位,以质量和特色谋求发展之路。在办学方向上,一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本着为国家、为社会、为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大功夫,扎扎实实地在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钻研和创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好学生知识、能力与品德的积累和养成,开辟多种途径,动用多方力量,促进工程科技人才质量的提高,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刘吉臻: 《从行业需求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四) 促进协同创新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实施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高度协同,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促进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拥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然而,由于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科技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等不够健全,以及国家缺乏相应的政策及项目引导,导致科技资源长期以来自成体系、主体低层次分散建设;同时各主体、各部门之间由于思想不够开放(见专栏31),受着“唯我所有”“唯我所用”的思维制约,导致产、学、研、政等各方之间树立起层层无形的壁垒,优势资源不能够形成交流与共享,无法建立起“共同市场”来促进多方的协同发展,严重地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专栏31应如何理解大学“开放”的内涵?开放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大学开放精神的内涵,要从大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大学发展的精神理念来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们今天的大学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环境。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世界处在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之中,成为一个交流 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的“地球村”,开放已经成为了无可阻挡的时代特征与潮流。从中国社会来讲,更是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开放中迸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为大学,只有融入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之中,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开放中取得发展和进步。 其次,大学自身的职能与角色定位也在开放的时代中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在今天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大学以其知识、人才以及在基础理论、高新技术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源头,构成了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无可置疑地走向了社会的前沿和中心。大学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职能已经与社会和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深刻的“公共性”的特征。在这种形势下,大学只有在适应社会、助推时代的使命中才会获取可持续的生命力,只有在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才能有效地影响社会,贡献社会,引领社会。 最后,大学开放的核心是大学文化的开放。开放的大学,需要创建一种开放的办学模式,塑造一种开放的办学理念,更要孕育一种开放的大学文化和人文精神。开放的大学中,弥漫着学术自由的空气、追求卓越的风气、一往无前的锐气和兼容并蓄的大气,师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更多的奇思妙想迸发。同时,开放的大学文化不仅要渗透到大学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思想行为中,而且要转化成为一种制度环境,真正促进大学人的成长与进步。有了这种制度环境,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才能够破除单位、部门的封锁与偏见,在真诚合作、资源共享、和谐共生中向前发展。 资料来源: 刘吉臻: 《托行业开放办学,激发大学生机活力》,载《中国高等教育》,2011(2)。 总结华北电力大学工程教育家电力教育思想,让更多的人们感悟电力人的背后的辉煌历程,为中国电力事业的繁荣昌盛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