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Ⅱ)

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Ⅱ)
作者: 王立群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Ⅱ)
ISBN: 9787534779015

作者简介

王立群,字鹤亭,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王立群先生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学术主讲人”,是连续7年来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知名学者。

内容简介

为了使再次北伐决策顺利通过,为了保证北伐进 展顺利,宋太宗进行 了一系列的战前准备。 第一,保证师出有名。 幽燕地区是中原王朝一道天然的防护线,宋琪曾 经断言,收复幽燕地 区之后,只要在古北口、松亭关、野狐门三个地方派 驻军队,就可以抵御住 辽国的侵扰(古北口及松亭关、野狐门三路并立堡障 ,至今石垒基堞尚存, 将来平定幽朔,止于此处置戍可也。《续资治通鉴长 编》卷二十四)。但是, 幽燕地区在五代时已成为辽国的领土,经过了数代易 权之后,宋朝要收复 它,必须要有一种可以让人信服的说法。辽国就曾批 评宋太宗征讨幽燕属 于名不正言不顺,是师出无名(太宗绍登宝位,于有 征之地,才定并汾:以无 名之师,直抵燕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 五)。怎样才能师出有名 呢? 一是收复旧地。 幽燕本属中原政权,出征幽燕就是将自己丢失的 东西拿回来。宋太祖 在位时,将收复幽燕地区作为江山一统的必要步骤, 明言“幽燕未定,何谓 一统”。宋太宗亲征北伐,也是以“欲收中国旧地” 为理由(《续资治通鉴长 编》卷二十三),将幽燕地区视作中原政权的固有领 土。第二次北伐,宋太宗 又进一步强化这种说法,即幽燕本属中原政权[幽燕 之地,本被皇风,向以 晋汉多虞,契丹因而盗据(此六字《宋大诏令集》空 缺,此据《宋朝事实》增 补)。《诗》曰:“我疆我理,东南其亩。”今国家 照临所及,书轨大同,岂使齐 民,陷于强敌。《宋大诏令集》卷二百三十七],大 宋王朝北伐,是要收复旧 地。所以说,幽燕地区虽然不是从宋太宗手中失去的 ,但是他有责任将其 收回来,只有如此,方才实现国家一统。 再则拯救百姓。 不管幽燕地区的百姓在契丹统治下生活如何,大 宋政权打出的是拯救 幽燕百姓的旗号,出征幽燕是要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 中的幽燕百姓(将救 焚而拯溺,匪黩武以佳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十七)。 三则求和不得。 宋方在辽景宗去世之后曾主动求和,没曾想竞遭 到辽方的拒绝。对大 宋而言,这是一个耻辱,也是一个理由。既然不能通 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领 土问题,只有战场上相见了。而且,大宋主动求和遭 拒,在道义上占了上 风。 这是大宋王朝北伐的三点理由。 第二,广结统一战线。 联合宋辽周边其他政权,共同对付辽国是宋太宗 一以贯之的策略。大 宋联合的国家,大多是与辽国比较接近的周边小国。 这些小的政权受到契 丹的压迫。宋太宗意图通过多种力量夹击的方式战胜 辽国。 例如,雍熙三年(986)二月,就在宋太宗出兵之 前,派遣使者出使高丽 国,寻求北伐盟军,奉送《北伐遣使谕高丽诏》(《 宋大诏令集》卷二百七十 三)。宋太宗邀请高丽国国王出兵的主要内容,分为 三个层次: 其一,高丽深受契丹压制。 其二,抓住时机共击敌国。 其三,战后并分胜利品。 宋太宗认为,宋朝与高丽国有着共同的敌人,有 着共同的目标,也有着 共同的利益,所以,两国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辽。 为了能打动高丽国国 王,《北伐遣使谕高丽诏》写得层次井然、针对性强 ,具有一定的诱惑力。 第三,增强投入。 宋太宗此次北征,调动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在运输人员、士兵数量 方面都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高。运输军需物资的人员从 七十个州府调集,参 战的士兵数量在二十万左右(遂使七十州生聚,困于 馈运之劳。二十万师 徒,翻作迁延之役。《宋大诏令集》卷九十四《责曹 彬等谕中外诏》),真正实 现了全民备战。 第四,制定计划。 宋太宗对再次北伐是志在必得,所以从一开始就 不敢大意,多次与最 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细密讨论作战谋略、路线、将领、 粮草等诸多问题,甚至 达到一天六次与枢密院商谈(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 院计议,一日至六召。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