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5.99
折扣购买: 重返阿伯丁
ISBN: 9787549642960
作者凯里?哈德森,出生于英国阿伯丁。 她的第一部小说《托尼?霍根抢走了我妈妈之前给我买了一个冰淇淋》获得苏格兰图书最佳处女作奖,曾入围《卫报》第一图书奖、南岸天空艺术奖、绿康乃馨奖、宝丽奖、作家俱乐部第一图书奖和苏格兰十字第一图书奖。获得苏格兰图书最佳处女作奖;第二部小说《渴望》(Thirst)获得了费米娜外国小说奖。
不如从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说起吧。我成功了。如同鲤鱼跃龙门,我摆脱了贫困,摆脱了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只能勉强下咽的糟粕之食,摆脱了槛楼的衣衫和夹脚的鞋子,摆脱了会让我不省人事的酒精或药物,因为……因为……我也许还将摆脱年纪轻轻就告别尘寰的可能和一些可预防的疾病一对此我们可以拭目以待。我也摆脱了肥胖,摆脱了频发的家暴, 摆脱了贫民窟、烧毁的房子和在学校门口贩卖违禁品的冰激凌车。我摆脱了衣着光鲜,却对我说我这种人就是 “人渣" 的杰里米?凯尔,摆脱了在挫折与特酿酒助长下随处可见的残暴行径,摆脱了福利站前大排长龙的队伍,摆脱了财产评估和糟糕的零时工合同,也摆脱了绝望。 相比如今这般无尽安逸的生活,我人生的前二十年光阴中充满了艰辛,脑海里每天都会响起这样一些名称:傻帽、捡破烂的、穷鬼、恶棍、下等人、贱民。 是的,我可能出身卑微,但不知何故扶摇直上,以至千可以站到足够高的地方落笔写下这些话,并且相信总有人会读到它们。如今的我丰衣足食,始终都有像样的地方可以落脚。 我的服装并不昂贵,但我买得起新衣。我可以享受运动的乐趣,能在冬日里为我的公寓供暖。我有机会接触艺术、音乐、电影和书籍,不会感觉自己冥顽不灵。当我生理或心理不适时,我可以寻求并得到帮助,然后逐渐康复。我经常去世界各地旅行,靠自己喜欢做的事为生,而这恰好是那些与我截然不同的人的专利。 但现在,让我们回到这一切的原点: 拥有一位单身母亲 两次被送入寄养家庭 换过九所小学 接受过一次性虐待儿童保护咨询又换了五所高中 先后两次遭遇性骚扰 遭遇过一次强奸两度堕胎 18岁生日 《童年不良经历问卷》包含十个问题,以衡量一个人的童年创伤状况,每一个肯定答案得 1分。研究表明,与得0分的相比,得分为4分或以上的人"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可能性高260%,患肝炎的可能性高240%,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460%,自杀的可能性高1 220%"。我得了8分。 对我而言,只是运气不佳,或许更容易让人相信。可我是个可怕的例外。但事实上,和我一起长大的人也有差不多的经历。他们一小部分会好一点,大多数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我在地平线上看到了某种东西,于是一路狂奔。我健步如飞,义无反顾。 我以身为工人阶级为荣。在我目前居住的这片社会流动性极强的边缘地带,我怀念曾经那个大家庭带给我的社区归属感。 但我从不以贫穷为荣。真正的贫穷是无处不在、折磨人且毫不掩饰的,往往会使人失去尊严。 我从未怀念过贫困带来的痛苦与耻辱、揪心与恐惧,这一点不言而喻,特别是我现在还会经常体验到它带来的"余震" 。 虽然现在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发现自己还是无法调和 “现在” 与 “过去" 的关系。 关千这种令人眩晕的感觉,最贴切的描述是:你既不属千任何地方,也不属千任何人,既无法 “回到那里”,也不是真正 “身在这里"。我开始相信,出身贫寒并不仅仅是经济或境遇的问题,而是我"逃离” 之后仍旧挥之不去的心理与身份认知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那些至今仍在扰乱我内心平静的问题有了答案。我生活过的城镇发生了什么?那里的境况肯定有所好转了吧?还有另外一些很难让人理直气壮去面对的问题一也许只有当我晚上醒来,在黑暗中感觉恐怖袭上心头,对着幢幢鬼影脏话连篇时才敢去直面它们。这些年我遭遇了什么?我真的已经逃脱了吗?这些年来保护我的是支离破碎的记忆, 还是年复一年不断加剧的恐惧?如今我身上是否还能看到自已过去的影子? 一年前,我意识到,只有回到那些地方,才能真正回答这些问题。我必须直面心中的那个怪物,希望它终究只是一抹幻影。 我决定返回阿伯丁,返回我的出生地,返回那个由渔家女组成的母系家族,循着童年走过的那条惊心动魄的漂泊路线:阿伯丁、坎特伯雷、 北拉纳克郡、 桑德兰、大雅茅斯一和我沿着海岸线追逐绯鱼和银卿鱼的祖先走过的路径没有太大区别。 但我打算撒网寻觅的是故事与事实。我要将它们一一拆解开来,看看其五脏六腑能够告诉我些什么。 那些城镇有没有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落而消亡?现在仍旧生活在那里的穷人或工人阶级过得如何?工人阶级的生活还有意义吗?如果我是一个如今在那里成长的儿童或青少年, 我还有希望吗?谁住在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街上的孩子们呢?我打算把这些问题直接抛给那些每日奔波劳碌的人,那些在经济紧缩中首当其冲的草根阶级,那些城镇新人和已经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的人,看看各个群体是如何生活与生存的一抑或是如何落得无以为继的。 这趟游历全国的旅途也是我追溯童年的过程。我将试图通过索取我儿时的救助档案、 医疗和学校记录,寻找任何有可能记得我的人,或是任何能勾起我回忆的人,以此填补我记忆中的空白。 我之所以下定决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是因为如今的我相信,自已开口后不会遭到打骂、惩罚或嘲笑。因为我的幸福结局需要检验,这样我才能睡个安稳觉。因为如果这的确是一个幸福的结局,我应该重视自己摆脱了什么。我应该停下脚步回顾,明自自己从何而来。 如果你活着的每一天都被告知你没有任何价值可以贡献,你对社会百无一用,那么, 你能否摆脱那种无论取得多少成就都依然会有的 ”出身卑微"的感觉呢? ? 英国《卫报》年度图书 ? Stylist杂志“十年之书” ? Daily Telegraph杂志“年度图书” ? 英国《地铁报》“年度图书” ? 生于贫困,对一位女性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童年:家暴、居无定所、离开母亲、没有爱、没有安全感 成年:家、伴侣、朋友、旅游、艺术、音乐、电影 二十多年以来,她不敢回望过去。 “我学会了灿烂的笑容和轻松的笑声,这样我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航行。” 而她,又为什么选择重返故乡阿伯丁? “我是幸运的那个。过去塑造了今天的我。” 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足迹,拥抱童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