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西周三百年
ISBN: 9787512684645
周族兴起 第一节 周朝始祖农神后 稷 周朝王族始祖,可以追 溯到尧舜时代的后稷。据说 后稷之母姜螈,原是帝喾之 妃。一次到郊外,看到巨人 的足迹,踏上后怀孕,生下 了后稷。 姜螈生下后稷后,认为 不祥,丢弃在小巷。很奇陉 ,经行过的牛马看到被丢弃 的婴儿,好像有灵性,都避 让开他,有的还喂他吃奶。 姜嫄又想把他丢到树林里, 恰巧山林人多,就放在结冰 的河上。奇怪的事情又发生 ,天上的鸟儿都停在他身边 ,用羽翼覆盖其身躯,为他 遮寒保暖。母亲姜螈觉得有 神灵在保护他,于是改变想 法,决定养育后稷。 因为被丢弃过几次,姜 螈又叫后稷为弃。 “稷”为五谷之长,在上 古时代,是人民的主食。在 某种意义上,“稷”就是农业 文明的标志。有了它,人们 就能很好地生存,并组建起 稳定的社会组织。而主导农 作物种植生产,不断提高技 术和产量的人物,无疑是那 个时代的领袖人物。“后”, 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一个人 加一个口(见图1-1),意 味发号施令的人,后世引申 为“王”。 后稷,即主管农业生产 的首领,后世把他尊为农业 之神。 后稷很小就表现出对农 业生产的兴趣和种植的智慧 。小时候种植大豆,就栽培 得很茂盛。穗叶盈盈,田无 杂草,果实饱满。后来学习 种植庄稼,他懂得选择优良 品种,芟刈杂草害虫,种出 来的谷禾果实累累,超出常 人。 因此,后稷在部族中, 很快就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了。因为他的才能,后稷被 推举为部族领袖。他与夏朝 始祖禹、商朝始祖契同在舜 帝朝廷为臣。在舜帝的领导 下,后稷播植百谷,解决了 黎民食不果腹的问题。而后 因为功劳,他被分封到了一 个叫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 南)的地方。 后稷的相关事迹,以近 乎神话的面孔,留给了我们 祖先从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 明的历史记忆。在更早的社 会发展阶段,人们的食物只 能靠渔猎、采集获得,生活 漂泊不定。正是后稷对农业 种植技术的革新和推广,极 大改变了人们生存方式。人 们从四处迁移,逐水草而居 ,转变到定居于一处水草丰 茂的住所。有了农业生产的 保障,人类才可安心生殖繁 衍以及发展文化。 周人认为,后稷的功德 ,与天同高。祭祀之时,用 他配享于天。每年大祭,周 人都舂米蒸饭,杀羊宰牛, 载歌载舞来到祖庙,请求先 祖庇佑,祈祷来年丰收。这 位先祖,在他们心目中,处 在无可取代、至高无上的地 位。 周人以农耕起家,擅长 种植,也因之得名。“周”字 在上古,便是方方正正农田 的形状(见图1-2)。大约 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便有了 周国的记载。那个时候,华 夏民族不但习惯了农耕,而 且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 城邦。 后稷之后,不知过了几 世几代,到夏朝末期,天下 大乱。夏王不再重视农业生 产,周人首领不窑丢失稷官 职位,率领族人逃离到戎狄 边境。周人与戎狄毗邻,受 其影响,染上游牧部落风气 。 不窑之后三世,到了公 刘时代,周人重振农业生产 。公刘带领族人因地制宜, 精耕细作,农业收成增长, 部族慢慢富庶。周族兴旺之 后,远近人民闻其美名,扶 老携弱前来投靠。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部 落需求,公刘带领周人把都 邑迁到豳(今陕西省彬县一 带)。在决策之前,公刘对 豳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他 登上山岗,观测日影,比较 山南山北的优劣。又考察土 壤,观测流水的方向。然后 对这块广阔的平原做出规划 ,农田、居民区、宗庙等分 置有序。 周人群策群力,渡过渭 水采运石料,深挖地基;就 山伐木,架设房橼。新的都 邑,就这样建设起来。而后 周人整治旧居的田地,收割 粮食,装载满车,浩浩荡荡 开往新的目的地。 周人把新都邑称为“京师 ”,古代首都称为“京师”, 便来源于此。司马迁说,周 族的兴盛,自公刘时代始, 诗人乐思歌咏其德。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