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的力量

心静的力量
作者: (美)拿破仑·希尔|译者:李慧泉
出版社: 江西美术
原售价: 26.80
折扣价: 14.47
折扣购买: 心静的力量
ISBN: 9787548043232

作者简介

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 1883—1969),百万富翁的创造者,现代成功学奠基人,最伟大的励志大师。他创建的成功哲学和十七项成功原则,以及他永远如火如荼的热情,鼓舞了千百万人,因此他被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 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成功学的范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威尔逊总统用他的励志秘诀训练和鼓舞士兵,筹募军费。这使拿破仑·希尔的名字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有了联系。 1929年经济大崩溃袭击美国后,美国人民陷入对恢复昔日繁荣的深深绝望之中。1933年,罗斯福总统把拿破仑·希尔请进白宫,帮助他主持著名的“炉边谈话”节目,唤醒美国人民沉睡已久的信心与活力。拿破仑·希尔把他的思想、他的激情、他的声音注入每一个美国人的心灵深处。 他为罗斯福总统组建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智囊团,为应对希特勒发动的那场战争提前做好了物质、精神和智慧上的准备,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他用一生的时间,遍访500多位在政治、工商、科学和金融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高层人士,研究他们的成功之道,完成了《成功法则》《思考致富》《如何在人生中推销自己》等一系列著作,他的书被翻译成26种文字,在34个国家出版,70年来畅销不衰。

内容简介

成功的人都有一套改变思路的方法 人生最大的弱点就是常常过快地说出“不可能” 。对于说这种话的人而言,最保险的方式好像就是“ 不可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被问及他是如何发现“相 对论”的。他的回答是:“我对一个不可辩驳的原理 提出了质疑。”朋友们,请把“不可能”这个单词从 你的脑海中抹去吧。如果你正面临着一座山峰,而别 的人想说服你相信这座山峰是不可战胜的,那么你就 开始制订一个计划,努力攀登,然后站在山巅向所有 那些泼冷水的人证明:也许你们做不到,但有人能做 到! 当别人对你选择的道路提出异议乃至斥责的时候 ,你必须坦然面对。输家常常会把怨气抛向赢家,因 为消极与积极总是难以调和的。你在向成功奋进的过 程中会经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可以说,每一位成功人士都要经历。 第一阶段:你有了一个新想法,但在这个想法取 得成功之前,你会受到许多“踏实派人士”的嘲笑。 第二阶段:你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修成了正果, 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这时你会饱受误解与忌妒的目光 ,人们不乐于看到你取得成功。 第三阶段:你的成功不断升级,而你也始终不渝 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时,人们会害怕你,且这种 害怕会变异成进攻。你会受到批评乃至攻击。如果你 受到强烈的攻击,那么你一定不要放弃。因为这意味 着你距离最终的突破口已经非常近了,你即将取得最 后的成功。 第四阶段:如果你继续坚持下去,那么你就会实 现梦想的目标。你的疯狂的、不可能的、不寻常的想 法成功了!这时,所有那些曾经嘲笑你、忌妒你、批 评你的人会走过来拍着你的肩膀说:“太棒了!我早 就说过,你会成功的!你有朝一日会成为名人的!” 漠不关心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好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获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他们 每天都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点。 5年前,杰利在一家酒店担任夜间核数员的工作 。一天晚上,杰利正在大堂核实一项数据,忽然接到 了一个电话。 “您好!有什么可以为您效劳的吗?”杰利礼貌 地问。 “哦,你好!”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哈瑞先 生是我的丈夫,他现在正住在你们酒店的家园套房里 。明天是我丈夫的生日,我们5岁的女儿想送给她父 亲一份小礼物,你是否能帮她这个小忙呢?” 接着,电话里传来了小女孩的声音:“叔叔,你 好!我想送爸爸一件生日礼物!” “是什么礼物呢?”杰利问。 “一份有薄煎饼、鸡蛋、熏肉的早餐,那是平时 爸爸最喜欢吃的早餐了!”小女孩说。 “太好了!我能为可爱的小姐做点什么吗?” “请帮我订一份这样的早餐送给爸爸!” “好的。我愿意为你效劳!”杰利高兴地说。杰 利知道,酒店里并没有配套的早餐服务,这也不属于 他的工作范畴,但他不愿让小女孩失望。 第二天早上,杰利下班后,开车在附近寻找有薄 煎饼、鸡蛋和熏肉的早餐。买好早餐,路过一个小礼 品店时,他又停下来,买了一张小贺卡,用一支蜡笔 在上面写上:“祝爸爸生日快乐”,落款是“爸爸的 乖女儿”。然后,杰利返回旅馆,把餐盒送到家园套 房的哈瑞手里,这位父亲又是惊讶又是感激。 杰利并不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多大的好事,他只是 不愿意让小女孩失望。他和哈瑞先生一样,有个可爱 的小女儿。他想,假如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他能拒 绝孩子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吗?可杰利没有想 到,这件小小的礼物,这份包含着父女之爱的早餐, 给一个长期出门在外的父亲带来了那么多的欣慰和快 乐——哈瑞先生从中感到家庭的温馨,亲人的眷爱并 没有因为他的远离而有所减弱,而是始终陪伴着他, 跟随着他,并为之深深感动。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