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新解(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常识)

古训新解(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常识)
作者: 李忠刚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26.80
折扣价: 18.80
折扣购买: 古训新解(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常识)
ISBN: 978754840741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太阳在正午。从古至今,就一直有很多人用 这个成语来比喻某个事物生机勃勃,正处于顶峰,就像太阳正午在头顶上 一样。 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教育家李宗吾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做过中学校长, 大学教授,四川省议员,当过畅销书作家,没过多久又当上了教育厅的副 厅长,算得上是平步青云。这时,很多人来到李宗吾家里,道贺的道贺, 送礼的送礼,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李宗吾个性比较“怪异”,大礼从来 都不收,只收些薄礼。被谢绝的那些送大礼的人就说:“宗吾兄现在可是 大人物了,官做得如日中天,我们的礼都嫌少了。”李宗吾爽朗地笑道: “我没这个意思,官再大终究还是要卸任的,收了礼回去我还得记账,就 像借了你的钱一样。”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日中天”这个成语有一个典故,意思与我 们平常理解的意思有着巨大的差异。 唐朝的佛教非常盛行,有个居士(在庙里剃度修行叫出家人,在家里带 发修行叫居士)叫庞蕴,湖南衡阳人。他的修行非常高,在当时和后代的影 响也很大,很多经书都有他讲经弘法的记载。庞蕴平时常常带着女儿一起 修行,父女俩就这样生活了很多年。有一天,庞蕴即将入灭,就叫女儿灵 照出去看看太阳在什么位置,如果到了正午就回来告诉自己。灵照出去看 了看,然后回来告诉父亲,太阳已经在正午了,但是出现了日食。庞蕴一 听,自己马上就要入灭了,怎么会有日食呢?这的确有点蹊跷,也很少见 。于是就起身出去看个究竟。这时,灵照迅速盘腿坐在父亲入灭的位置, 双手合十,替父亲入灭了。 这位庞居士出去并没有看到什么日食,正觉奇怪,回到屋子里一看, 自己的女儿竟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入灭了,于是他笑着自言自语:“我女 儿也开悟了。”然后开怀一笑,枕在女儿的膝盖上入灭了。 可见,“如日中天”的原意不是拿来夸赞别人的事业正值顶峰的,它 真正的意思是说女儿善解父亲的心意,也是孝顺的表现。和现在一句流行 语“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诠释了为什么女儿是父 亲最贴心的人,因为现在说的“情人”和古时的“知己”类似,“知己” 就是知心人,但是直接说女儿是父亲的情人在伦理上说不过去,就只能说 是前世的情人。前世今生的关系,也算是莫大的缘分。 在这个典故故事里,“如日中天”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两个人同时遇 到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抉择的时候,当双方都很难作出抉择的时候,其中一 个人就像故事中的灵照姑娘那样,替对方作出这个决定,甘愿作出退步或 牺牲。 以德报怨 ——这不是孔子的观点 以德报怨 ——《论语·宪问》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用我们的美德去对待别人的责备和怨恨。 现在这句话大多被引用来说明—个人的处世态度和方式:当我们被别 人误会,被别人责备和怨恨的时候,我们不能以怨报怨,而应该用我们美 好的德行去感化、包容他们。虽然这样理解是正面的,没有错,就如人们 也常常说“以德服人”,但是我们在用德行去感化别人的时候,别人如果 不愿意被感化而固守自己的怨,我们又当如何做呢? 关于这个古训的由来是这样的: 孔子的一个弟子来问孔子:“老师,当别人打我的时候,我不打他, 我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去感化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回答:“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呢,和有德行的人交往, 你也同样用你的德行和他交往。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 怨’,他怎样对你,你也怎样对他!” 孔子在回答弟子提问的时候其实说得很清楚了,首先我们自己要要求 自己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别人报我们以德的时候,我们就要以德报之,别 人没有道德,以怨报德的时候,我们也不用以德报之,他给我们什么,我 们也给他回报什么。 现在这句话只被人们引用了前面的半句“以德报怨”,而不知这半句 的后边还跟着“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到这里,你是否翻 然醒悟了呢? 这让我想起西方基督教的一句名言:“当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把 右脸也伸给他。”有点类似于我们理解的“以德报怨”。这句话固然没有 错,人如果学会了忍耐,就会减少许多冲动所造成的麻烦,同时也提升了 我们自己的品德。可是很多时候人是冥顽不灵的,他既然想打你的左脸, 自然有许多说服他自己来打你的理由,如果你把右脸也伸过去,那他也不 会因此受感召而停止打你的右脸。如果面对这样的人,用这样的做法是愚 昧的。其实我们可以换很多方法去教育他,比如你也可以打他的左脸,让 他也深刻地体会被别人扇了巴掌的滋味,他才能停下手。一味地忍让退步 ,只会助长别人嚣张跋扈的气焰,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是 有道理的。 因此,当我们在遇到有“怨”的人的时候,我们既要用对方法,又要 把握好“德”的忍让度,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假如有人真的来打了你的左 脸,我们先不必考虑要不要伸右脸去感化他,但从他随意侮辱人这一点就 能判断出,这个人不懂礼貌,如果给了他右脸,很可能是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或者是对牛弹琴,那么你就应当“以直报怨”。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