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本雅明文选(精装)

启迪:本雅明文选(精装)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著 汉娜·阿伦特 编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50
折扣购买: 启迪:本雅明文选(精装)
ISBN: 9787108051011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是出身德国的阿什肯纳兹犹太裔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散文家,被苏珊·桑塔格称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拱廊街计划》,涵盖诸多领域,如文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神学、语言学,且均有建设性的理论贡献。

内容简介

使一个故事能深刻嵌入记忆的,莫过于拒斥心理分析的简洁凝练。讲故事者越是自然地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故事就越能占据听者的记忆,越能充分与听者的经验融为一体,听者也越是愿意日后某时向别人重述这故事。这个融合过程在深层发生,要求有松散无虑的状况,而这闲置状态却日益鲜见。如果睡眠是肢体松弛的顶点,百无聊赖则是精神松懈的巅峰。百无聊赖是孵化经验之卵的梦幻之鸟,枝叶婆娑之声会把它惊走。它的巢穴是与百无聊赖休戚相关的无所为而为,这在大都市已绝迹,在乡村也日趋衰竭。随之而来的是恭听故事的禀赋不存,听众群体失散。因为讲故事总是重述故事的艺术,当故事不被保留,这一艺术就丧失了。之所以丧失,原因是听故事时,人们不再罗织细节,增奇附丽。听者越是忘怀于己,故事内容就越能深深地在记忆上打下印记。故事的韵律攫住他,听着听着,重述故事的才具便会自动化为他自身的资禀。这就是讲故事的艺术得以哺育的网络的情状。这就是之所以当今之世,这网络在最古老的工艺氛围内编织了数千年之后已开始分崩离析。 当代大众有一种欲望,想使事物在空间上和人情味儿上同自己更“近”;这种欲望简直就和那种用接受复制品来克服任何真实的独一无二性的欲望一样强烈。这种通过持有它的逼肖物、它的复制品而得以在极为贴近的范围里占有对象的渴望正在与日俱增。无疑,由画报和新闻短片提供的复制品与由未加武装的眼睛看到的形象是不同的。后者与独一无二性和永恒性紧密相连,而前者则与暂时性和可复制性密切相关,把一样物体从它的外壳中剥离出来。毁灭掉它的灵晕是这样一种知觉的标记,它的“事情的普遍平等感”增强到如此地步,以致它甚至通过复制来从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中榨取这种感觉。 修道院的条例指定修士们去冥思苦想的论题本意在使他们脱离尘世俗物。我们在此进行的思考也出于同样的目的。法西斯主义的反对派曾把希望寄托在一些政治家身上,但这些政治家却卑躬屈膝,随波逐流,以背叛自己的事业承认了失败。在此情形下,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旨在把政治上的凡夫俗子同叛徒为他们设下的陷阱辨别开来。我们的观点来自这样一个洞察:那些政治家对进步的顽固信仰,他们对自己的“群众基础”的信心,以及他们同一部无从驾驭的国家机器的奴颜婢膝的结合是同一件事情的三个方面。这样的观点试图向人们表明,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得为一种新的历史概念付出高昂的代价。这种历史的观念将避免同那些政治家仍然坚信的观念发生任何同谋关系。 本雅明探讨了翻译、叙事及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等问题,对卡夫卡、波德莱尔和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其深度和广度让本书即便在今天读来也如黑夜中的烛火一般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