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被误解的日本人(精)
ISBN: 9787542654267
野岛刚 NOJIMA TSUYOSHI 1968年生,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朝日新闻台北特派员,朝日中文网主编等职,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战地前线采访。在日本,中国大陆,台.湾的媒体开有专栏。著有《两个故宫的离合》、《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及《*后的帝国军人——蒋介石和白团》。
被中国人误解的日本人 日本人似乎总是被中国人误解,但凡与中国人有 些交往的日本人,或许大多免不了会有这样的感受。 然而说到底,毫无误解的人际关系是不存在的。 至情夫妻、至亲友人之间也多少存在着误解。国家不 同,其间的误解则更甚。 日本人自然也对中国人有所误解。但就我的切身 体会而言,可以这样说,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误解要多 于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误解,且更为根深蒂固。 中国人原本对日本人所知甚少,此种情况一直延 续至一百多年以前。理由很简单,纵观中日两千年的 交流史,中国虽然在汉代已有史籍提及日本,但总体 而言,古代中国人对于具体了解日本的状况,并无兴 趣,也没有感兴趣的必要。 日本人是怎样一群人,在想些什么,信仰又如何 ?这些对当年的中国人而言,都不是值得费脑筋的问 题。近代以前,日本与中国之间仅有过一次战争,而 且还是被日本称为“元寇”的元军侵日。严格说来, 这场战争中日本的对手并不是汉族,而是蒙古族。 中国的历史上,大凡诞生一个新的王朝,统治者 往往都一心扑在统治广袤疆土,或是抵御来自北方或 西方的异族侵袭上,但也没必要为此与远隔海外的日 本结盟。简单来说就一句话,你在我的“视线之外” 。所谓“一衣带水”更像是一句客气话。 直至近代,中国都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日本 学”、“日本人学”研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 于中国而言,日本实在太小,太落后。远在华夏秩序 圈之外的日本,中国人没有非交往不可的理由。放眼 当时的世界,如果以日本传统运动相扑作比,中国位 列最高级别的横纲,或是仅次于横纲的大关等级,而 日本连列前头以后的第七、第八位都勉强。如今的日 本在世界上就算不是横纲也得是大关、关胁级别,但 这也不过是近一百年来的事。 现在的中国,有许多人从各种角度写作了不少出 色的“日本论”。然而从积累程度来看,还是远比不 上日本人的“中国论”深厚。长期以来,中国人的“ 日本论”近于空白,即便有一点,也都笼统,还混着 猜测与传说,因此后来的分析基本上总还是流于表面 ,自然也免不了有失误。归根结底,所谓对外认识, 只能是通过本国人视线的一种积累。仅仅一百年的积 累,还远远不够。 中国比较像样的“日本论”出现在近代以后。日 本在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清朝,又在 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功实现近代化的日本在清 末民初时期,首次成为了中国的学习对象。然而,此 时尽管出现了不少“日本论”,但总体而言,中国人 对日本的态度多半很严苛。 曾留学日本并留下诸多有关日本论述的周作人先 生,曾经在《谈日本文化书》中说道: “中国在他独特的地位上特别有了解日本的必要 与可能,但事实上却并不然,人家都轻蔑日本文化, 以为古代是模仿中国,现代是模仿西洋的,不值得一 看。” 周作人先生认为,这种论断不可取,日本文化固 然是取材于海外,却经过“一番调剂”,成为自己的 东西。他指出:“正如罗马文明之出于希腊而自成一 家,所以我们尽可以说日本自有他的文明,在艺术与 生活方面最为显著,虽然没有什么哲学思想。” 周作人先生这一观点所反对的关于日本最具代表 性的言论,出自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名的人物戴季陶 先生。 戴先生留学日本四年,自称对日本“大概亦有心 得处”。.他认为日本人“狡而易迁”,“历史上本 无独立之价值(一味模仿他人)”。戴先生有这样一段 论述: “岂其民族之英锐聪明而至于此欤……日人所以 成为一等国者,以所乘之势与所遇之时甚优故耳。至 其民族在世界中以程度而论,亦不过与马来、朝鲜之 种族等耳。”P1-4
继《两个故宫的离合》及《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之后,日本作家野岛刚首部纯原创中文作品。 首部以“知日之书”为理念推出的图书,内容极具价值! 这部书有三个优点:优势地位真诚,发人深思,有趣好读。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为日本人开脱的书,那你就错了。这是一位日本资深媒体人写给中国人的书,全书并不在说理,而是用有趣的故事、真实的见闻、不曾听闻的史料,展示常识性的误读,书中既说日本人,也讲中国人。中国和日本,文化交往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历史超过一千五百年。政治和战争把中国和日本撕裂,发生在*近一百年里。而为了超越对立与纷争,减少误解,我们应该重新回到文化交流的原点,这正是作者创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