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六十年+故宫六百年

明亡清兴六十年+故宫六百年
作者: 阎崇年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267.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明亡清兴六十年+故宫六百年
ISBN: 9787507556223

作者简介

阎崇年,山东蓬莱人,汉族, 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名誉馆长 。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

内容简介

《明亡清兴六十年》 序言 阎崇年 《明亡清兴六十年》是我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 · 教育频道(CCTV-10)《百家讲坛》主讲系列历史讲座 48 讲的讲稿。讲稿有四种稿本:一是文案稿,二是播出稿,三是录音稿,四是综合稿。本书就是取前三种稿本优长而成的综合稿,稍加润色,结集出版。全书讲述的时间跨度,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努尔哈赤起兵,到清顺治元年(1644 年)福临定都北京,其间整整六十年。这六十年历史的特点是四个字—“明亡清兴”:乃胜乃败,斯兴斯亡;兴亦悲壮,亡亦悲壮。为什么呢?我想起了贤哲释迦牟尼。 释家三世的哲学是:要用三双眼睛看世界—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智者的思维,也是贤者的思维。因为不了解过去,就不能科学地认知现在;而不了解现在,也就不能科学地认知未来。历史学正是认知过去的学问。所以,在文明的时代,智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智者;贤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贤者。那么,中国历史的江河,源远流长,曲折回旋,日夜不息,奔腾向前,为什么要选取明亡清兴这段历史来学习呢? 明亡清兴的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山谷陵替、格局剧变、悲欢离合的时代。在明亡清兴的历史舞台上:格局,雄伟壮阔;人物,群星灿烂;事件,繁复跌宕;故事,生动有趣。人们都在表现,也都在表演:真与假、善与伪、美与丑,智与愚、勇与怯、廉与贪。明亡清兴的六十年,又是近世社会的缩影。凡是近世社会的重要元素—贫与富、夷与夏、官与民、中与西,都在这里展示;求民生、求自由、求平等、求民权,也都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明亡清兴的六十年,亦如《尚书 · 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是说人心不安、道心不明。正义者不安其死,不义者鸡犬升天。而治国平天下,应当明道安民,道明则民安,民安则国泰。 三百多年来,人们在思考:明朝何以亡?清朝何以兴?其道其理,亦显亦隐。 一个人、一个群体、一支军队、一个民族,其兴衰、其成败,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结论和答案、经验和教训、思考和启迪、聪明和智慧。所以,每位后来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国籍,都可以从明亡清兴六十年的历史中,学到宝贵的智慧并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灿若星汉的人物中,我选取袁崇焕作为一面折射明亡清兴的历史镜子,是因为他所身历的大喜大悲:喜,惊天地;悲,泣鬼神。袁崇焕值得后人景仰的仁、智、勇、廉及其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既是其时志士仁人的典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十年来,我一直在研究袁崇焕,出版了《袁崇焕研究论集》、《袁崇焕资料集录》(合)、《袁崇焕传》和《袁崇焕》,多次倡议或主持袁崇焕国际学术研讨会,考察全国同袁崇焕相关的历史遗迹及其在海外华人圈的影响,也出版了《努尔哈赤传》《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满学论集》,进而从明与清两个视角,加深了对明清之际六十年历史的考察与思索。 在明亡清兴历史的背后,西方一些国家正在崛起。我们重新阅读这段历史时,应当既看到中国,又放眼世界。要避免两种认识上的误区:或持傲自矜,或过于悲观。应取的态度是: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既讲求历史的科学性,又力戒历史的片面性。 真实是历史科学的生命,玄幻则是历史科学的肿瘤。历史的大众传授要深入浅出,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否则“浅”是浅薄;历史的大众传授要雅俗共赏,只有大雅才能大俗,否则“俗”是庸俗。观众和读者需要的是浅明而不是浅薄,是通俗而不是庸俗。无论历史的学术表述,还是历史的通俗表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表述史学的著作忌长—能省一个字,就不多一个字。知理虽易,实行则难。一部儒家经典《大学》才 1 753 个字,字字推敲,句句雕琢。一部《史记》,太史公司马迁写它不过 526 500 字。 我说过,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这里补充一句:对历史的传承与表述,也应当采取敬畏的态度。 本书的旨趣在于同广大读者进行“求知、求真、求励、求悦、求鉴”的对话。 —求知,历史会提供丰富有趣的知识; —求真,历史会提供江山风雨的真实; —求励,历史会提供修齐励志的经验; —求悦,历史会提供赏心丽目的愉悦; —求鉴,历史会提供参政资治的通鉴。 我们应从明亡清兴六十年的历史中,学习胜利者的智慧与修养,记住失败者的愚蠢与骄纵。 《故宫六百年》 一 六百年前,在北京、在中国、在世界,发生了一件具有政治、文化意义的大事:明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初四日,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皇宫奉天殿(今太和殿)暨殿前广场举行盛典,向臣民、向天下,庄严宣告:北京宫殿“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明太宗实录》卷二三一)。以北京皇宫坛庙告成,接受朝贺,大宴群 。这就表明,明朝北京宫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初四日,已经建成。 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再次表明: 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明太宗实录》卷二三二) 北京故宫博物院在198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故宫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北京故宫有过辉煌、有过凯歌,也有过沧桑、有过悲泣。这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一座巍巍高山的历史见证,一段滚滚江河的历史实录。 2020 年恰逢北京故宫建成六百年,笔者继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大故宫”之后,应喜马拉雅之邀约,在网络音频平台讲故宫,分作100 讲,每周播出两讲,共计50 周,几乎占一年的时间。在整整一年的准备过程中,经过草稿、一稿、书稿、录音稿和定稿,五易其稿,虽不免有瑕疵,却是尽了心力。现应华文出版社宋志军社长之邀,讲课的文稿由该社出版。 二 北京故宫,文化元素纷繁灿烂,琳琅满目,但其核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其一,是建筑。故宫占地面积72 万平方米,建筑占其最多的空间。这些中华古典建筑,殿堂台阁,宫院亭榭,壮丽辉煌,丰富多彩。 其二,是藏品。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180 多万件文物,其器物、书画、典籍、档案、珍玩、瓷器、丝绸、珠宝、家具、陈设等,物华天宝,珠玉华翠,天禄琳琅,美轮美奂。 其三,是人物。这里的人物指的是宫廷建筑的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守护者,从帝王将相到太监宫女,从文化精英到外域使臣,从各色工匠到宫廷帝后,都离不开故宫建筑的舞台、场景。这里的人物还指的是故宫藏品的制造者、使用者、欣赏者、收藏者。 可以说,自北京故宫建成六百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名人,都同北京、同故宫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所以,故宫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动、演绎,成为故宫六百年的历史。 《明亡清兴六十年》 1.阎崇年经典作品 双色插图本 重装上市! 2.这是天崩地裂、改朝易代、浓墨重彩的六十年,明清之间生死对决,精彩博弈。这是让人热血沸腾、让个性表露无遗的舞台,努尔哈赤的坚毅,皇太极的进取,万历帝的怠惰,天启帝的庸顽,袁崇焕的忠烈,魏忠贤的奸诈,东林党人的绝望抗争,阉党群丑的擅作威福……这些人物,这些事件,述说着那个正邪对立、忠奸并陈的时代,见证着清之勃兴、明之将亡的历史大变局。 《故宫六百年》 1.去过故宫1000多次的史学大家阎崇年完整讲述故宫600年!钩沉史料、纵观横览,探究故宫建筑的玄妙,剖析故宫藏品的奥秘,解读宫墙之地的是非,揭秘人性和规律。配图详解100余座宫殿建筑,追溯30余件国宝背后的渊源,重现500多位人物的风云往事,解开朝代更替兴衰的终极密码! 2.100讲文稿从构思到定稿增删8次,从定稿到出版修改10遍有余,近两年匠心打磨,阎崇年扛鼎之作!附赠阎崇年亲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