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2.00
折扣购买: 农神后稷(典藏古河东丛书)
ISBN: 9787521219517
顾文若,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北方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尤其关注山西文化研究。2020年出版专著《山西地区金代文学家族研究》,在《山西大学学报》《编辑之友》《北方论丛》《江西社会科学》《名作欣赏》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第三章?后稷:农业之师 第一节?尧舜禹时代 后稷的族属与事功与五帝中的四位有关联。黄帝生玄嚣与昌意,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后稷是帝喾之妃姜嫄所生。颛顼又是昌意所生。帝尧是帝喾之妃陈峰氏所生。帝尧禅位舜帝,舜帝又禅位大禹,大禹是颛顼之孙,为夏朝开国君王。后稷为周族始祖,商族始祖契也是帝喾之子,是其妃子简狄所生。 继帝喾以后,尧、舜、禹成为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三位圣人。其所处时代与历史时期较为接近。 帝尧定都平阳,在现在的山西临汾县(古时地名是随人迁移的。陶唐和平阳,在山东、山西都有传说的遗址),他的事迹大半发生在那里。 近年来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尧都平阳说提供了佐证。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史前最大的城址,其时代大体与传说中的帝尧时期相当,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尧都基本符合。从这些材料看,尧都平阳是可信的。如果这个推断是正确的,那么中华文明时代可以上推至距今四千五百年的先夏时代。 具体说来,尧对后世人影响最大的事件有两个:制定历法与禅让政权。 华夏族的农业垦殖历史悠久,尤其重视农时,君主主要的行政是指导和改进农耕。农事和季节最有关系,尧命掌天文历法的官羲和仔细观测天象,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推定节气,告诉农民什么时候可以种麦、什么时候可以种稷。羲和的四位属官分任测定四时的工作,同时指导农人耕种。他们分处四方观测,互相印证,平均的结果比较准确。羲仲居东方隅夷叫旸谷的地方观测日出,定春日时节的早晚,指导农人开始农作。到昼和夜一样长,傍晚时正南方出现了星宿(二十八宿之一),那是春分节,春天已过去了一半。羲叔在南面的南郊观测天象,指导夏日的农作。到白昼最长、傍晚正南方房宿出现了,那是夏至节,是夏季的正中间。和仲到西面叫昧谷的地方观测日落,决定秋日的收获。到昼夜等长、傍晚正南方虚宿出现的时候,是秋分节,也是秋季的正中间。秋尽冬来,是农民休息的时期。和叔到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测天象, 到白昼最短、昴宿在黄昏的时候占据了正南方,告诉我们冬至到来,恰是冬季的一半。羲和推定四时,尧就命他们制成历法。一个太阳年是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五秒多一点,据说尧时候算作三百六十六日。月亮围地球转一周需要二十九天半多一点(实际上是二十七天多,但地球自己还在动)。这样日月在天空中一年有十二次交会。我们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朔在月初,望在月中,造成了阴阳合历。可是月转十二周只要三百五十四天多,比一个太阳年少十一天多,不到三年,月亮就多跑出一周来,成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叫闰月。据说尧时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季节。 现在我们无法知道尧时历法的详细情况究竟怎样,只能说那时在历法上一定有一些成就和进步。历法告成,农民有所依据,一切事情有所系属。 对节气的重视及历法的颁布具有强烈的指导农业生产的目的。节气在古时最基本的功能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岁时节气的确立使人们顺应自然时序,以利于民众生活。节气是人们为适应自然而进行的文化创造。虽然在先秦时期人们对天时奉若神明,认为它是从属于天帝的意志,时序具有神圣不可逆转的性质,但毕竟人们对自然运动的规律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帝尧时正是上古中国文明向前飞跃发展的时代,之所以能如此,关键在于尧帝对人才的破格使用和全力支持:他任用后稷发展农业,解决大家的生存问题;任用羲和等人测定历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气候依据;任用伯益凿井以摆脱对河流湖泊地表水的依赖,扩大生存范围,他的继承者舜又任用大禹平息了滔滔不息的洪水,他们的成功,标志着华夏文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传说帝尧耗费了半生心血,也不知道天下究竟怎样,老百姓的反应怎样。他就私下出来探访,在外面听到小孩子们唱歌:“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思说,我们民众都有饭吃,都是你想的办法;我们不常听到皇帝的命令和宣告,却不知不觉地跟着你的领导走。尧很高兴,知道自己相当成功。还有一个故事说,当时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路上击壤,击壤是一种游戏,用木板削成两块壤,形状像人的鞋子,一个放在三四十步的远处,拿另外一个投掷它,击中为胜。他玩得很高兴,旁边看的人说:“我们的帝王真好啊!”这个老人说:“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一天到晚很自然地生活着,并不知道帝尧的力量在哪里。其实尧防患于事先,成功于无形,这正是他的伟大处。清代沈德潜将《击壤歌》收入《古诗源》第一卷,作为中国诗歌的开篇之作。这首民间小诗影响深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为对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经典描述。 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之间政权转接和更迭的一种方式。禅让作为上古帝王实行的一种纳贤传能的制度,涵纳着“授贤不授子”和“不同族邦首领担任族邦联合体领导者”两层含义。尧舜禅让是为了维系和稳定联盟体的存在与发展,是若干原本相互独立的社会集团走向联合时产生最高领袖的一种方式。由于一定时期内联盟内部力量对比和外部环境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尧舜禅让具有连续性。而平等式联盟是尧舜禅让故事发生的社会基础。不过,平等式联盟是十分脆弱和不稳定的。一旦外部环境有所变化或内部力量对比失衡,就会打破原来的联盟形式,或者联盟分裂,或者不平等式联盟代之而起,并进一步促使政治一体化由不稳定状态逐渐趋向稳定。 舜,因生于姚墟,故姓姚,名重华,舜是他的谥号。《帝王世纪》记载:舜都蒲坂。《舜典》称舜“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将其赞为仁君。《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 在舜五十岁时,尧进行禅让,让舜摄行天子之政。都蒲坂(现在的山西永济市),政治上已经有了基础。朝廷上新进的人才济济,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舜任命禹为司空,治水分地,又对后稷说:“弃(后稷的名字),洪水之后,黎民忘了耕种,饥饿不堪,你做稷官,教他们种五谷。”对契说:“现在群臣百姓不亲睦,父母、兄弟、子孙不顺伦理,你做司徒,要教他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不过这种事情,要慢慢施教,不能急迫。不除水害,不能耕种。百姓饱食暖衣,不受教育,和禽兽无别。”又对皋陶说:“蛮夷侵犯中国,盗贼作乱,教化的力量达不到。你做士,用刑罚待他们,各种刑罚要施行得当。刑罚要公正分明,才使人信服。”舜又问大家说:“谁能管理百工技艺?”大家回答说:“倕可以。”于是命倕为共工。 又命益管理畜牧的事业;让伯夷做秩宗,管理祭祀;命夔司乐;命龙做纳言,发布命令,传达外面的消息。大家各司其职,共同治理天下,开创了一个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史书赞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颂扬帝舜功德的乐舞叫《韶乐》,演奏时曾有“凤凰来翔”的祥瑞。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听了《韶乐》,赞为“尽善尽美”“叹为观止”。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 传说舜当年巡视盐池,看到盐工们辛勤劳作,生产的食盐银光闪闪,和煦的南风徐徐吹来,舜心中十分惬意,爱民之心油然而生。便在卧云岗弹起五弦琴,唱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后来人们便把舜在卧云岗弹琴之处称“琴台”“舜抚琴处”。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巡盐监察御史蒋春芳为纪念舜帝抚琴歌南风,在卧云岗修建了歌薰楼。该楼坐北向南,面对盐湖,重檐歇山顶,三层木质结构,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在楼前还建有“舜弹琴处”木雕牌楼,可惜1947年毁于战火。《平阳府志》中录有清代王逵《帝舜弹琴台》诗,其中有“海光楼下弹琴台,临池对坐条山隈”句。在日本学者水野清一、日比野丈夫合著的《山西古迹志》中详细记载了歌薰楼:“从海光楼出来过了牌楼,有数十级平缓的台阶,从这里到平台的南端有150米左右。平台南端有‘舜弹琴处’牌楼,在它右面的石台上放着一面石琴,这应该就是舜所弹的琴了。牌楼南面为歌薰楼,这里是最南端了……”值得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潮流中,运城旅游事业飞速发展,如今在卧云岗上又重新修建了歌薰楼,使其以雄伟壮丽的新姿迎接着八方游客宾朋。 后人总结舜德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伦理上忍辱负重,仁爱敬孝;社会上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政治上施政以德,举贤任能;思想上以和为贵,人神共乐。舜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道德文化为内涵,通过儒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的本色。 从这套丛书中,我读出了神之奇,人之本,天之伦,地之道,武将之勇猛,文人之风雅,仿佛看到河东先祖先贤神采奕奕,从大河岸畔、田野深处朝我走来。 ——李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