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传

宜家传
作者: [瑞典]伯迪·托尔卡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64.80
折扣购买: 宜家传
ISBN: 9787545562392

作者简介

伯迪·托尔卡(Bertil Torekull),瑞典先锋商业记者,知名作家、编辑。1931年10月16日出生于瑞典龙讷比市。曾任《商业周刊》编辑,1976年创办了瑞典最大的经济日报《瑞典工商业日报》;曾出版20余部作品。受英格瓦·坎普拉德邀请,托尔卡用一年多时间写成本书。他通过对坎普拉德本人及家属、员工、朋友、“敌人”等的近百次采访,查阅了坎普拉德保存的很多演讲稿、私人信件及笔记等珍贵资料,客观真实地还原了宜家的发展史。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记者可以像托尔卡这般走近坎普拉德,亲历他荡气回肠的商业人生。

内容简介

我的农场时光英格瓦·坎普拉德亲述:我是家里的长子,出生在阿尔姆霍特的邻镇皮亚特教区的白十字妇产医院。我们家开始住在马吉托普(Majtorp)农场,靠近永比镇,位于阿尔姆霍特镇和皮亚特镇之间。我的外祖父在阿尔姆霍特镇上拥有一家大型商店,马吉托普农场是他送给我母亲贝尔塔的嫁妆。每个女儿结婚时外祖父都会陪嫁一块地产,算是提前分配遗产,他把商店传给了唯一的儿子。有几年我父亲一直在马吉托普和艾尔姆塔里德两座农场来回奔波,其间20 千米的路程他得骑自行车、骑马,或者赶马车。尽管作为长子的他在1918 年就已经继承了家业,但艾尔姆塔里德农场一直都是祖母的天下。1933 年,我们在祖母的命令下搬回了艾尔姆塔里德农场。当时年仅25 岁的父亲根本不想接手农场,但祖母的话就是圣旨,他不得不乖乖遵命,回家听凭祖母指挥。我的母亲人见人爱,即便活在她婆婆的阴影里也总用乐观、幽默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女超人。我不太清楚她自己有什么想法,但至少她和父亲一样从不违背祖母的命令。家里人都知道,“老夫人”和“少奶奶”说话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婚后,母亲很快就发现父亲不是块做生意的料。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她开始出租农场的客房,用来补贴家用。母亲把房子租给夏天来的短租客,还为他们提供三餐。起初,父亲对这门生意根本就不上心。但没想到我们的客房爆满,特别受欢迎,以至于全家人不得不挤到父母的卧室里住。母亲还从祖母那儿借了几间房子出租。我们虽然只向每个客人收取几克朗的微薄租金,但这笔额外的收入缓解了农场的经济危机。母亲是我们家的无名英雄,但她还不到50 岁就不幸罹患癌症。饱受疾病折磨的母亲从未真正享受过做艾尔姆塔里德女主人的好日子。母亲53 岁时去世,那一年我30 岁,正是而立之年。许多年后我建立了以母亲名字命名的癌症慈善基金会。每年圣诞节,阿尔姆霍特的宜家员工们都会向基金会捐赠善款。每次想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在母亲住院治疗的最后日子里,父亲寸步不离她的病床,没日没夜地守候在她身旁。他们一辈子都那么恩爱。还记得那时农场上有一位叫蒂勒·安德松(Ture Andersson)的马夫,他的儿子卡勒(Kalle)是我儿时最要好的朋友。那会儿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家长同意我留在卡勒家过夜,我喜欢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玩儿。晚上,我们几个小孩全都挤在一张长毛绒大沙发上睡觉,两个人头朝一边,其他三个人头朝另一边。每次去他们家,我都喜欢爬到沙发上睡觉,头挨着小伙伴们的脚。我很享受这种感觉。我是一个典型的群居动物,只要和大家打成一片我就特别开心。童年时代我就有了做生意的意识,这一点与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我央求姑妈帮我从斯德哥尔摩的批发市场以88 欧尔的低价订购了100 盒火柴。姑妈都不肯向我收取邮费。后来我以3 欧尔一盒,甚至有时5 欧尔一盒的价格,转手把这些火柴都卖了出去,从中赚取了每盒2 ~ 4 欧尔的差价。那时我还不到5 岁,不懂什么边际利润。这次做生意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赚钱的快感,这种感觉我一辈子都记得。后来我还卖过圣诞卡片和墙面装饰品。我自己抓鱼,然后骑着自行车到处叫卖。我还把自己采摘的越橘委托巴士送到赖尔多(Liatorp)卖给买家。11 岁的时候,我为延雪平省奈舍市(N?ssj?)的J. P. 佩尔松公司(J. P. Persson)经销园艺种子。这是我的第一笔大生意,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赚到钱后,我立刻把母亲那辆老旧的爱马仕牌(Hermes)自行车换成了最新款的蓝色诺德施南牌(Nordstjernan),还奖励了自己一台打字机。我可能不是干农活儿的好手,但某年夏天我曾和朋友奥托·乌尔曼(Otto Ullman)一同照看过牛棚。奥托是德国犹太难民的后代,打仗的时候逃难到我们农场,成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一度与我共事。此外,我还会手工挤牛奶,会用镰刀割草。掌握这些技能使我很自豪。从那时起我就迷恋上了做买卖。对于还是一个年幼的小男孩的我来说,做生意不仅能满足挣钱的欲望,还能让我惊异地发现商品原来可以低价买进、加价卖出,并从中赚取差价。记得10 岁那年,父亲费奥多尔带我走在林间的草地上。父亲专门学习过森林管理,他指着一片林子对我说:“真想在这片林子里修条路啊!但修路实在太费钱了。”接着,他带我去了另一片林子,又跟我抱怨因为缺钱很多计划无法付诸实践。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能帮爸爸就好了!如果我能得到一笔钱就好了……要想实现任何计划,都得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就是我的金钱观。只有一次,为了做成一笔大点儿的生意,我跟父亲借过90 克朗(相当于11 美元)周转。90 克朗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还有一次,赖尔多的斯堪雅银行(Sk?nska Bank)的经理埃克斯特伦先生(Mr. Ekstr?m)被我少年时蓝眼睛里流露出的勇气感动,借给我500 克朗(相当于63 美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一笔钱)。有了他开的这张银行汇票,我才有足够的资金从巴黎进货,一下子采购了500 支自来水钢笔。说真的,这是我这辈子仅有的一次“真正”跟人借钱。做买卖的基因可能是我与生俱来的,因为我母亲家本来就是阿尔姆霍特镇最会做生意的经商家族。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祖父卡尔·伯纳德·尼尔松(Carl Bernard Nilsson)当时经营着阿尔姆霍特最大的商店,也做五金经销生意。我的舅父瓦尔特(Valter)后来继承了外祖父的商店,可他不太擅长经商,但擅长打猎。舅父热衷于参加“国际扶轮社”(Rotarian)组织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还是商会成员。他是个很随和的人,有段时间我一直跟在他身边打杂。外祖父经营的是特别传统的老式乡村商店。店里有四五个伙计,到处弥漫着一股鲱鱼、太妃糖和皮革混合的味道,后院很大,可以养马、喂马。对顾客来说,不论天上地下,凡是你想买的店里应有尽有,连火药都有得卖。小时候我帮不上家里什么忙,外祖父也从没要求我必须在店里帮忙。但我自己乐意时不时给他当当小跑腿,有时候会在他的店里待一整天。我是外祖父在这个世界上最疼爱的人,而他也是我童年最要好的玩伴。小时候我一直幻想自己有两个如影随形的好朋友。这两个虚构的小伙伴是印度人,一个叫康菲特(Kamfert),一个叫香奈(Schane),不管我做什么, 他们都会忠实地伴随在我左右。那时我还用大写字母G 代表外祖父。我们总是“四个人”一起过家家,一起搭城堡,一起讲故事。每当晚饭的时候,外祖父都不顾臃肿的身材,耐着性子陪我和虚构出来的好朋友康菲特、香奈爬到餐桌底下玩,还会依着我的性子从桌底下钻出来陪着我们“开汽车”。外祖父深谙与儿童相处的艺术,也懂得如何玩游戏,他对我的异想天开一直很包容。对我们来说,想象力没有边界。外祖父在做生意方面太过心慈手软,仁慈善良得好像陪我过家家一样,很难开口向顾客要钱。外祖父的商店早就不在了,宜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收购了外祖父的商店。20 世纪60 年代的一天,瓦尔特舅父宣布破产,我便买下了他的商店和周围的土地。后来宜家在这块地基上投资兴建了酒店。幸亏当时的英明决断,加上我从当地政府手里收购的其他地皮,我们才能在宜家当年起步的原点上建设新的商场。新商场就在阿尔姆霍特火车站的正对面,中间隔着一条铁轨。在这块地上的宜家商场凝聚了我双亲的血脉,交织着母亲和父亲两个家族的历史。外祖父那个传统商店现在已变成了现代化的家具商场,而我们售卖的所有家具都是用周边黑森林里的木材制造的。 1. 企业家、创业者、商业领袖、品牌管理者、设计师BIDU的商业指南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是福布斯富豪榜的常客,是个商业天才,与生俱来带着“赚钱”的天赋,5岁就开始做买卖。他是“家具界的史蒂夫·乔布斯”,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作为宜家的掌舵者,他为宜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打造了无人能及、新颖独特的宜家哲学和闻名全球的宜家帝国。在这本书中,英格瓦·坎普拉德亲述了“宜家的一切是怎么来的”,讲述了一个17岁的乡村男孩如何白手起家,使一家小小的邮购公司发展壮大成世界上知名的家具家居零售企业的故事。同时,书中还阐述了宜家的经营哲学、品牌建设等企业管理理念,对企业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首创自助组装家具的形式,在收银台附近售卖瑞典特色美食,“10根热狗”战略等创新经营理念。这些创新经营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2. IKEA官方WEIYI授权版本本书是经过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WEIYI授权出版的作品,也是WEIYI被允许出版后可以在宜家店铺以及宜家网站销售的图书。瑞典语原版销售了近二十万册,已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出版,读者超过百万人。 3. 精校修订升级版本书是对上一版中文简体版的精校修订,经过与原作者伯迪·托尔卡先生反复确认,纠正了上一版及原版的一些错讹,对内容进行了优化升级,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