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与表达(用心理学经营婚姻)

接纳与表达(用心理学经营婚姻)
作者: 余轶非
出版社: 轻工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60
折扣购买: 接纳与表达(用心理学经营婚姻)
ISBN: 9787501990689

作者简介

1990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多年。2003年就读于中科院心理所。2005年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开始从事专职心理咨询工作。 至今已经积累了1000小时以上的咨询量,为多家机构举办过婚姻情感和亲子关系的讲座,并为多家杂志撰写专栏。

内容简介

曾经不止一个人这样和我说:我和我老公价值观很不一样,我们无法 交流,很多话没办法和他说。她们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都透着落寞、无 奈的表情。她们多么渴望身边最亲密的那个人能懂自己,能给予自己支持 和理解。 能够在她仰望星空的时候,了解她在体验这份和自然的联结感,默默 地陪伴在她身边,如同她的一部分。能够在她读完《万物简史》后,理解 她对威尔伯的惊叹和赞赏,并能欣赏她的领悟。能够在她看《泰坦尼克号 》泪流满面的时候,搂住她的肩膀,什么也不说,只是让她知道她的感动 也在感动着他。 有多少人在渴望着夫妻之间能有这样的一种心灵沟通。但很遗憾,很 多夫妻都做不到。包括我自己。也曾经因为这样而失望和不甘,对他有很 多抱怨和不满,想要改变他。但以不满和抱怨的方式去改变一个人.必然 会引发对方的防御,甚至是攻击。于是吵架不断,慢慢地,不满升级成了 怨恨。 怨恨如同冰块,让关系越来越冷.离我们最初渴望的心灵交流越来越 远。去仔细探究这一过程,我惊讶地发现,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竟然是最 终的冷漠的源头。我无语了,难道我的渴望错了吗?是的,错了! “夫妻是最亲密的关系,就应该有心灵交流”,这句话如同咒语般让 我陷入了痛苦之中。 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只是在期待对方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 我们能清晰地看见自己。我们那么渴望的心灵交流其实就是期待对方给我 们想要的反馈,这份反馈能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确认我们的 所思所想是可以被认同的。 我们想通过对方来完成自我认同和寻找到自我价值感,知道自己究竟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渴望原本并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当我们以为婚 姻中的另一方有义务来帮我们完成时,痛苦就来了。 因为很多时候,对方没有能力做我们的镜子,但他可以做别的。如果 我们是一朵花,我们会渴望对方是和我们一样美丽的花朵,这样我们就能 通过看它知道自己是什么模样了。可它偏偏是一盆土,我们无法通过看着 它去看清自己,所以我们会怨恨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但也正因为它是 土而不是花,我们才能依靠它存活下来,它会提供我们所需要的营养。那 些营养是无形的,只有在花离开它的时候,才能切实地感受到。 单单两 朵花在一起,是无法相互滋养的,慢慢就会枯萎。作为一朵花,我们最初 很智慧地选择了和土在一起,但是随着内心成长的需要,我们渴望看清自 己,于是期待那盆土还能成为和我们一样的花,让我们借着它了解自己、 陪伴自己、欣赏自己。可是遗憾的是,土终究是土,永远变不成花。于是 我们感觉到失望和不满。 如果这时候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我们的期待上,而不断想去改变对方 ,那么婚姻就成了痛苦和绝望的温床。 当了解心灵交流的本质是为了完成自我内心的整合,而这个工作只有 我们自己能去完成时,我们就能允许夫妻双方各自成为自己。真正的爱就 是让对方做他自己,而不是我们成长的工具。 我把上面这段文字放到_『我的博客上,想看看大家有什么看法。 一位朋友写评论说:广义上讲婚姻是找个伴侣一同生活,抱有“最亲 密的关系,心灵交流”这样的期盼的人我猜会是大多数。让他们放弃心灵 交流和沟通的期待,只剩下传宗接代的任务。一旦完成任务后,还在一起 .那还有意思吗? 我想,如果我的那篇博文让他以为我的想法是夫妻之间不再需要心灵 交流,而只剩下传宗接代,那么我一定表述得不够清晰。于是有了下面这 些文字。 我想说,很多人在夫妻关系中无法满足自己沟通和交流的需要的时候 ,会去质疑这样的关系还有没有维系的必要,会去怀疑自己足不是找错了 人,会有不甘和遗憾。在这样的关系里,真正让他们痛苦的是这些质疑、 不甘和遗憾。 这些质疑的前提是执着地抱着一个想法不放,那就是:夫妻之间必须 要有心灵的交流。当这样的想法和现实不符,却无法去放下时,就会给自 己带来继发的痛苦。 所以,上面的文字是想探讨如何避免因为对一个观念的执着而带来的 痛苦。我们可以去期盼夫妻之间有深刻的心灵交流,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去 做到,但是不要在满足不了的时候,让自己陷入继发的痛苦中,并将自己 痛苦的原因归结于对方。这对对方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做他们 自己,而不是完成我们成长的需要。 总之,我不是在否定夫妻交流的合理性和我们对它的期盼,而只是想 探讨如何能看清这种期盼的本质,不会因为缺失或不满去质疑亲密关系, 带来后续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放下这种执着,我们会有更大的空间去看清自己能做些 什么来改善交流的现状,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这种为自己负责的态度才 是放下那些执着观念的真正目的。 写完这些文字,我又将它们发到了博客上,又有朋友评论说:受教了 。不过内心还是有一份在婚姻内相互交流的渴望,实在行不通,再让他去 做土吧.呵呵…… 我回复说:呵呵,放下的是执着的观念,而不是交流的行动。尽力去 做吧。 我发现,看了这些文字,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我在提倡放弃夫 妻之间心灵交流的渴望。其实不是.我只是想说,我们不要因为对渴望的 执着而给自己带来后续的痛苦。要通过看清渴望的实质,承担起自己心灵 成长的责任。P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