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之美

极端之美
作者: 余秋雨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4.90
折扣购买: 极端之美
ISBN: 9787535458773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的**教材,获“全国**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美学的高度完成了**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地*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佳书奖、金石堂*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内容简介

一 一个人总有多重身份。往往,隐秘的身份比外显的身 份*有趣。 说远一点,那个叫做嵇康的铁匠,还能写一手不错的 文章;那个叫黄公望的卜者,还能画几笔淡雅的水墨。说 近一点,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其实是**厨师,一个天天 **买菜的邻居大妈居然是投资高手。 辛卯年秋*的**,深圳举办“新生代普洱茶”品鉴 会,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各家**茶场、茶厂、茶庄、茶商 提供的入围产品,经过多次筛选,**要接*一批来自亚 洲不同地区的品鉴专家的**评判。 一排排茶艺师已经端坐在铁壶、电炉、瓷杯后面,准 备一展冲泡手艺。一本本精致的品鉴书,也已安置在品鉴 专家们的空位之前。品鉴书上项目不少,从汤色、纯度、 厚度、口感、余津、香型、气蕴、力度等等方面都需要一 一打分。 众多媒体记者举起了镜头,只等待着那些品鉴专家在 主持人读出名字后,一个个依次登场。 品鉴专家不多,他们的名字,记者们未必熟悉,但普 洱茶的老茶客们一听都知道。突然,记者们听到一个十分 疑惑的名字,头衔很肯定:“普洱老茶品鉴专家”,却奇 怪地与我同名同姓。仔细一看,站出来的人竟然也长得与 我一模一样。 不好意思,这是我的一个秘密身份的无奈“漏风”。 本来,我是想一直秘而不宣偷着乐的,没想到这次来 了这么多“界外记者”。这次和我一起“漏风”的,还有 我的妻子马兰,她在文件上标出的头衔也是“普洱老茶品 鉴专家”。但她觉得我们两人既然一起“漏风”就不必一 起亮相了,便躲在茶桌、茶客的丛林中低头暗笑。其实, 几乎所有的高层专家都知道,她在普洱茶的品鉴上,座次 还应该排在我的前面。 人们一旦沉浸于自己的某一身份,常常会忘了其他身 份。如果不忘,哪一个身份的事都做不好。每当我进入普 洱茶江湖,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能写文章的人。当然也会 看一些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章,那也只是看看罢了,从来没 有以文章的标准去要求。这次在深圳“漏风”之后,就有 很多朋友希望我以自己的文笔来写写普洱茶。 这就要我把两个身份交叠了,自己也感到有点不知所 措。 想了半天后我说,本人对文章的要求极高,动笔是一 件隆重的事。当然,隆重并不是艰深。文章之道恰如哲学 之道,至低很可能就是至高,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如果 谈普洱茶谈得半文半白、故弄玄虚、云遮雾罩,那就坏了 ,禅宗大师就会朗声劝阻,说出那句只有三个字的经典老 话:“吃茶去。”这就是让半途迷失的人回到起点。因此 ,如果由我来写一篇谈普洱茶的文章,一定从零开始,而 且全是大白话。 二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 障碍来自对比。*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