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父与子/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作者: (俄罗斯)屠格涅夫|总主编:柳鸣九|译者:张铁夫//王英佳
出版社: 江西教育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父与子/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ISBN: 9787539287478

作者简介

王英佳,武汉大学教授。 张铁夫,湖南新化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会长,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10月获俄罗斯联邦政府颁发的普希金纪念奖章。出版有《普希金论文学》《面向秋野》《普希金情人回忆录》《普希金文集》《罪与罚》《父与子》《俄罗斯的夜莺——普希金书信选》《玫瑰——屠格涅夫散文诗集》等译著。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赴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 柳鸣九先生一生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勤奋写作,可谓著译等身。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曾著有《法国文学史》(三卷本)、《走进雨果》《法兰西风月谈》《山上山下》等;翻译作品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局外人》《小王子》等。其中有三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部作品获“中国图书奖”。

内容简介

“怎么样,彼得?还看不见吗?”一位四十岁刚 刚出头的老爷问道。这是1859年5月20日,他穿着一 件满是尘土的大衣和一条方格裤子,光着脑袋,从× ×公路边一家旅店里出来,走到低低的台阶上。被问 的人是他的仆人,那是一个年轻的、脸蛋胖胖的小伙 子,下巴上长着些许浅白色茸毛,一对小眼睛呆滞无 神。 仆人身上的一切,不管是戴在耳朵上的绿松石耳 环,还是抹了油的、色彩斑斓的头发,还是彬彬有礼 的举止,都显示出这个人属于时髦的、先进的一代, 他顺从地朝路上望了一眼,回答道: “看不见,连一点儿影儿都没有呢。” “看不见吗?”老爷又问了一次。 “看不见。”仆人又回答了一次。 老爷叹了口气,便坐到一条小板凳上。当他弯着 两条小腿坐着,若有所思地打量着四周的时候,我们 把他给读者作一介绍。 他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在离旅 店十五俄里的地方,他有一片很好的领地,这片领地 有两百名农奴,或者按照他跟农民划定地界、创办“ 农场”以后的说法,有两千俄亩土地。他的父亲,一 个参加过1812年战斗的将军,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大 老粗,但却是个没有恶行的俄国人。他在军队里辛辛 苦苦地干了一辈子,先后当过旅长和师长,经常驻扎 在外省,由于官高位显,他在那些地方起着相当重要 的作用。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像他的哥哥帕维尔(关 于帕维尔的情况以后再谈)一样,出生在俄国南方, 十四岁以前在家里受教育,身边都是些庸俗无聊的家 庭教师、放纵不羁而又卑躬屈节的副官,以及团里的 和司令部的其他人物。他的母亲出身科利亚津家族, 闺名叫Agathe,但当了将军夫人以后便叫作阿加福克 列娅?库兹明尼什娜?基尔萨诺娃,属于“喜欢发号 施令的官太太”之列。她头上戴的是十分华丽的包发 帽,身上穿的是窸窣作响的丝绸衣服,在教堂里她总 是最先走到十字架跟前;讲起话来嗓门很大,而且滔 滔不绝;早晨她让孩子们吻她的手,晚上孩子们临睡 前她给他们祝福——总之,她的日子过得称心如意。 作为将军的儿子,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尽管他不 仅不以勇敢出众,而且还得了个“胆小鬼”的绰号— —应当像他哥哥帕维尔那样去服兵役;然而就在获悉 关于他的任命一事的当天,他摔断了一条腿,卧床达 两个月之久,一辈子成了“瘸子”。父亲对他不再抱 什么希望,让他走文官之路。他刚到十八岁,父亲就 把他带到彼得堡,让他进了大学。那个时候,正好他 的哥哥成了近卫团的军官。两个年轻人合住一套房子 ,并且偶尔受到身为大官的表舅伊里亚·科利亚津的 监督。他们的父亲回到了自己的师里和自己的妻子那 儿,只是偶尔给两个儿子寄来一张张四开的灰色大信 纸,上面用奔放的文书体写满了字。这些四开大信纸 后面的落款是“陆军少将彼得?基尔萨诺夫”,落款 周围还精心画了一圈漂亮的、弯弯曲曲的“花边”。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