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2023年度四川重点作家评论文集

蜀山:2023年度四川重点作家评论文集
作者: 四川省作家协会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4.19
折扣购买: 蜀山:2023年度四川重点作家评论文集
ISBN: 9787521231953

作者简介

四川省作家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四川各民族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作家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四川省作家协会是省委领导、省委宣传部代管的正厅级单位。

内容简介

地方志的经纬与纹理 ——蒋蓝的《成都传》与空间制造术 崔?耕 摘要:蒋蓝的百科全书式城市传记《成都传》,以其独特的结构方式和写作手法建立起一座新式纸上建筑。本文从文本出发,详细分析了这部作品经纬交织的网状结构和空间定位的写作手法,深度剖析《成都传》作者如何在纸上施展出空间制造术,建构成都这样一个具有纵深向度、充盈着诗性的美学空间。 关键词:蒋蓝;《成都传》;经纬交织;空间制造术;空间定位 罗伯-格里耶在《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的卷首语中谈到了附着在一座城市之上层层叠叠的印记,它们是历史留下的划痕,这座城市已经变成散落在四面八方的残瓦破片,站在破瓦堆里,仔细辨认它们的过去,仿佛能看到城市经历的辉煌,以及辉煌过后被摧毁的细节。屏住呼吸,作者似乎能听见那些“早已不存在的极细微的声音”。 一、城市传记的纬线 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就像罗伯-格里耶笔下的幽灵城市,寄居在城市中的“幽灵”,通过层层叠加,填充了这个既定的有限空间,使之拥有了无限的细节,也让这个空间保留了难以穷尽的阐释余地,周身散发出让人着迷的想象的光晕。蒋蓝笔下的成都,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他的《成都传》并非平常地方志,批评家白浩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专门的阐释:“这(《成都传》)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史学文体书写,而更接近于地理文学,在历史与生活中的踏勘记、探索录、揣测录,是一部文学化的寻城史、读城记。史家笔法强调理性客观,而文学家笔法则在独抒性灵,《成都传》对于二者的结合,以非虚构文学来归类更为恰当。史家的客体记录求其信,要隐藏写作主体,而非虚构文学则客体与主体并存,同时出场,主体出场求其灵,性灵。由上述难度和具体处置法,就可以理解‘成都传’与‘成都志’的区别,也就明白《成都传》的突破口在哪里,魅力何在。”《成都传》的前三章,先确定了这部城市传记的纬度——首先理清蜀地文明的中心在地理学上的历史轨迹,先由粗略的“蜀地”开始,一层一层,如剥洋葱一般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地进行定位——公元前6000年左右,四川盆地形成早期的农耕聚落,之后以成都为中心,逐渐形成古蜀文明。《成都传》里写道:“在这个文明中心的基础之上,耸立起一个金字塔一般的足与中原夏商文明相媲美的古蜀王国。它初创于夏商之际,灭国于战国晚期(公元前316年),前后相续1500—1600年之久。综合古史和传说,这个王朝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更替。”王朝更替的过程,也是古蜀国中心地理位置不断产生微小调整的过程,而这种变化的产生,跟彼时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直接相关,比如“蚕丛”“鱼凫”的名称是对当时生产方式的反映,而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先民聚居地是依山还是傍水。蒋蓝在《成都传》中,结合大量文献资料、传说、考古记载甚至文字学演变等,加上一些合乎情理的推测,理顺了蜀地文明中心地的变迁史,岷山一带、都江堰附近、郫县、双流等地,都曾是蜀地文明存在发展过的地方,古蜀国的先民们,经过一代代迁徙、融合,“到了春秋中晚期,开明王朝成功移都成都,以成都为都城的古蜀城市文明体系得以最终确立,大大推动了古蜀文明的进一步蓬勃发展”。 作为一名几乎不会循规蹈矩的写作者,蒋蓝在写作《成都传》的时候,很少采用通常城市传记或历史传记那样清晰的写作手法,《成都传》无疑是有阅读门槛的,这种阅读门槛不是指它的语言有多艰深晦涩(在《成都传》中,很难看到读不懂的句子),而是指这本书结构的复杂性,在确定了古蜀国文化中心的地理位置的历史沿革(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确定这部城市传记的纬度)后,以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历史人物的情感踪迹和物理踪迹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将成都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成功复刻于文本,形成一座迷人的纸上城市。 《蜀山》是对“文学川军”的一次全面检阅,18篇力作深刻剖析了马识途、阿来、裘山山、罗伟章、梁平、蒋蓝等四川作家领军人物的文学精髓。它不仅是四川文学的璀璨展示,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文学记录。文章都充满洞见,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盛宴的同时,感受到四川文学的魅力与力量。 从文学主题到艺术特色,再到思想内涵,本书对四川重点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无论是资深作家的沉稳笔触,还是青年作家的新锐视角,都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宝贵资料,也是创作者提升写作水平的绝佳参考。 作为四川省作家协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蜀山》的编选出版彰显了四川文学的高质量与活力。它不仅是对本省优秀作家的宣传和推介,更是对四川文学未来发展的有力推动。读这本书,既能领略四川文学的辉煌成就,也能感受到文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