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力十讲——与青年编辑朋友聊做书

编辑力十讲——与青年编辑朋友聊做书
作者: 高若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9.70
折扣购买: 编辑力十讲——与青年编辑朋友聊做书
ISBN: 9787100188593

作者简介

高若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留校任教,研习、讲授美学,著有《〈考工记〉与美学》《怪诞的美学意义》等论文,结集为《美的寻踪》。后调入复旦大学出版社,任编辑、副总编辑、总编辑,直至退休,曾兼任上海编辑学会副会长。1995年获国 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首届“上海出版人奖”,2004年获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首届高校出版人荣誉奖”。

内容简介

我清楚地记得,当看到前辈学者一笔一画手写的书稿时,是一种怎样钦敬的心情。当年轻学者把他们的第一本书稿送到我的手上,出书后高兴地对人说,高老师是我的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时,我又是何等欣慰。 先是为老师辈的学者出书,后来是为老师的学生,我的同辈学者出书,再后为同辈学者的弟子出书,以至为这些弟子的弟子出书。我看到了绵绵不绝的学术传承的力量。 如果说谭其骧先生、贾植芳先生、蒋孔阳先生、章培恒先生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第二代学人,那么他们的弟子就被视为第三代学人。所幸的是,自己作为两代人中间过渡的一代,耳濡目染,既看到了第二代学人在思想解放的召唤下振聋发聩的贡献,又看到了第三代学人的学术崛起,他们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硕果累累,桃李满门。 自己身在出版社,能用出版物记录、反映这种薪火相传的学术传承与嬗变,分享学术的盛宴,记录学术的年轮,实在是件难得的乐事。 初到出版社时,我祈求的是一张平静的书桌,只想认认真真看稿,静下心来读书;后来我才知道,昔日潜心伏案的想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要求。我做编辑的30年,逢遇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社会发生了乾坤再造、剧烈而深刻的变动。大学出版社虽然不是裂变的核心地带,但也深受大潮的荡涤与洗礼。 有人说:“大学出版社的崛起,是改革开放在出版界的一个重要成果。” 是的。改革开放为出版社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大学出版社的每一步前进,都享受着时代甘霖的浇灌。 在这30年间,我们经过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洗礼,经过了打破“大锅饭”的惶恐,经过了从文稿编辑向整体策划转变的调适,经过了顺应时代呼唤,重写学术史,开拓学科新天地的历练,经过了打造品牌与精品的激励,经过了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需求释放,迎来大学出版社大扩展的春天。改革要求出版社跟着变,而改革催化的思想解放与学术创新成果,又源源不断为出版社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又要求编辑向经营型、全能型跨越。 巨变在物质方面也是空前的。仅以印刷材料、印刷技术而论,发展变化之快,可用日新日日新来形容。在刚刚建社时,印书用纸,因为是计划外的,只能到乡办小厂购进那些颜色发黄质地粗糙的纸。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淘汰了那些质量差、污染重的小纸厂,而且纸张等级提升,品种增多,可以任我们选择。原先用来印制重点图书的60克书写纸,已经用在普通书上,而重点书则改用更高级的70 、80 克双面胶版纸或者纯质纸。 原先我们曾为彩色印刷而烦恼,甚至远下深圳去找厂,现在不少教材采用双色印刷,全彩的图书印制已是家常便饭。而数字出版更是黑白与彩色同时印刷,一次完成。封面包装纸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早已经不像过去只有牛皮纸、布纹纸那么单调,而是选不胜选,满目琳琅。 现在,正如人们所说的,书已经做得越来越精致,中文版图书在“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中连连夺魁,与外国的精品书已经不相上下。这些进步,都是在1981年想也想不到的。 30年间,旧汰新来,沧桑巨变,自己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又何尝不是乐事? 写给新编辑的指导书,写给读者的科普书 本书是讲述出版行业编辑能力培养的专门书籍,由著名出版人高若海先生编写,归纳与分析并举,案例与乐趣同在。内容涵盖相稿、书稿的定位、学术出版的原创性、大学文科教材的优化、对话作者、书稿的精读与解读、学术规范、树立品牌文化、做好文案等多个方面,是编辑入行实战的指导宝典,也是读者了解出版行业的门径。书中丰富的案例,更是涉及众多名家名作,体现了编辑工作的甘苦,展现了一代学人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