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的胜利(铁血权谋)

四哥的胜利(铁血权谋)
作者: 燕山刀客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四哥的胜利(铁血权谋)
ISBN: 9787513914475

作者简介

燕山刀客,男,生长于八百里秦川,求学和工作在北京城;长期专注于明史研究与写作,曾出版《心学圣人***》《大明设计师刘伯温》等。作者潜心研究朱棣十多年,查阅大量明朝正史、野史、笔记以及近代所著朱棣传记,终成此书。本部书展现了很多靖难战争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力图刻画出朱棣在夺权大战中的真实面目。

内容简介

三、掌握了话语权,所有的兆都能是吉兆 这一年,是建文元年,距**朱元璋去世,只过去了十四个月,所谓守孝三年的古训,当然已经被朱棣扔在了一边。 这一月,是七月。上个月,朱棣还是一个躺在大街上装疯的北平病人,现在,他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动,无数的战士,将成为他的*灰;无数的生命,将成为他的祭品。 这**,是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是一家团圆的*子,可在朱棣眼中,每**都是一样的,都只是他迈向*高权力宝座中的**。 太阳已经出来了,强烈的阳光照在每个叛乱者的脸上,刺得人睁不开眼,所有能参加战斗的士兵,已经集结在王府前的广场待命。他们队列整齐,披挂整齐,神情严肃,只要朱棣一声令下,他们随时愿意赴汤蹈火。 这两万名精锐之师,将成为朱棣夺取天下的有生力量。他们大都跟随燕王多年,对朱棣的忠诚甚至胜过了对朝廷;他们之中,还有父子、兄弟齐上阵的,从这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和燕王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成则加官进爵,扬名立万;败则战死沙场,甚至满门抄斩。 张玉、朱能、陈珪、郑亨、孟善、火真、张信、郭亮,这些朱棣的主要将领,齐刷刷地站在了队伍的*前列。 朱棣还特意找了道衍**的术士金忠占卜,这伙计装模作样算了半天,结论有了:**是个好*子—七夕,黄道吉*,就这天吧。 朱棣站在广场正中的帅旗下,穿上了父皇御赐的铠甲,这真是很有喜感的一幕:十年前,父亲赐甲给他,是希望他为大明守住边关,为大哥朱标把好帝国北大门;十年之后,他却要披着这身铠甲,去*打父亲**的接班人,从大哥的亲儿子那里抢夺江山。 这一次,他又将如何激励将士呢? 朱棣从回忆中醒来,捋了捋胸前的长须,又想起袁珙的话:“年交四十,髯须长过于脐,即登宝位。”他今年的确四十了,胡子也确实长过了肚脐眼,虽然并没有登上宝位,但起兵造反,去夺取皇位,一样能说得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朱棣自己是信了。 起兵檄文早已经写好,朱棣甚至把它背下来了。他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磁性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宣示给众人(这段文言确实很有气势,史书上也留下了记载,大家看一看原汁原味的,欣赏一下祖先的智慧): 我**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至亲。*封以来,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续无穷。一旦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之恶。”今祸迫于躬,实欲求生,不得已者。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鉴予心。 战士们群情振奋,“千岁”之声不*于耳。这正是朱棣和道衍需要的效果。他们多少年的隐忍,多少天的等待,多少次的酸楚,不就是为了这一时刻吗? 檄文写得当然很有气势,虽然开头就在说谎,“我**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至亲”是蒙人的。但朱棣显然抓住了实质问题,封藩是**朱元璋*得意的安排,朱允炆又口口声声当**的好孙子,可是却违反祖训削藩,甚至闹出了人命—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 但是,朱棣当然不能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而是拿力主削藩的大臣出气,把齐泰、黄子澄当成了靶子—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当然,就像当年造反的吴王刘濞,在汉景帝答应了他的停战条件,杀了“奸臣”晁错之后,依然继续叛乱一样,朱棣当然也不会因为这两人的死活,而改变自己的既定方针。 朱元璋《皇明祖训》中,相关规定其实是: 凡新天子正传,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许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员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规,委任正臣,内无奸恶,三年之后,亲王仍依次来朝。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 这么一对照,问题就出来了,朱元璋其实是说,如果皇帝在朝中控制不了局势,有奸臣想要谋权篡位之时,亲王可以奉天子诏领兵入朝勤王。灭了奸臣之后,还得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京城没你养老的地方。朱棣却没这么迂*,他和**的不法商贩一样,深深懂得“*终解释权在自己”的精髓。 誓师大会可谓人心所向,群情激昂,大块头朱高炽也明白,只要造反成功,自己就是太子,早晚也要坐到龙椅上去;朱高煦也相当期待,老爸的**,就是自己的明天;张玉、朱能等一干将*也知道,如果靖难成功,他们就和当年的徐达、常遇春一样,成为开国元老,获得世袭爵位,子子孙孙享*荣华富贵。其实,他们对于未来也不是没有担忧,但他们已经无路可走了,一边是自己的项上人头,一边是封公封侯的巨大**,到了这个时候,难道不值得赌一下吗? 场面是热烈的,群情是激昂的,气氛是感人的,朱棣是开心的…… 但就在这时,突然出事了! 天公不作美,刚才还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转眼之间就乌云密布,大风骤起。顷刻间,一场大暴雨就降临到了这座城市。在夏天,气候变化无常,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朱棣他们又不能用飞机降雨,下就下呗……慢着,这么庄严肃穆的活动,下雨总不是什么好事情吧?何况这雨下得太不可思议的大了。 没有人惊慌,没有人逃跑,没有人害怕,所有人都站在广场上,站在大雨中,任由盔甲被雨衣打湿,任由黄豆大的雨点砸在脸颊上。他们知道,仪式没有结束,这时候离开,就和*队溃败逃跑一样,是**、**不吉利的。 仪式的主持人朱棣表面上镇定自若,内心其实是相当着急的,他也不是不相信封建迷信,碰到这样的突发事件也相当不爽,感觉金忠这二货真是不中用,老天爷真是不配合。朱棣正想着说点什么缓和一下尴尬气氛,就听身后“哗啦啦……”一阵巨响,好在仪式没有女人参加,不然又是一片又一片的尖叫声,但即使一帮老爷们儿,也被吓得一哆嗦。这是什么现象哇?当时又没有空*,不用担心是敌人的定点轰炸,那会是什么呢? 众人朝着发出声响的地方看去,顿时一片哗然。 原来,王府宫殿上面的琉璃瓦,在大风大雨的折腾下,终于按捺不住,来了个大面积崩裂,瓦片纷纷落在了地上,也重重地敲打在了所有人心上。大家都不免犯嘀咕:早不碎晚不碎,偏在这时候出事,这不是天意不让我们造反吗? 越是在危急的时候,越需要有人跳出来表演。你别说,还真有一个人果断地站了出来,他穿着一件旧袈裟,拎着一串破念珠,满头皱纹,满眼欣喜,朝着朱棣行礼:“恭喜燕王,贺喜燕王,大吉大利啊!” 朱棣差点没笑出声来,真是不服不行啊。 大师一席话把大家都说愣了,不知道这和尚吃错了什么药。只见道衍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亢不卑,清楚而有力地说:“飞龙在天,一定会有风雨相随;殿瓦落地,预示着大王要*换黄瓦,难道这还不吉利吗?” 道衍把朱棣比作飞龙,龙既然要飞起来,那就一定得有风雨伴随,而且这风雨越大,说明对龙的重视程度越强;黄瓦是皇宫专用,王府宫殿只能用绿瓦,反正要当皇帝了,这是老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朱棣的造反行为做出的*大肯定! 话都是由人说的,理都是由人编的,道衍的反应确实够快,也见过大世面。经过他这么一解释,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情绪都逐渐稳定了下来。 又过了一会儿,暴雨停止了,天光放晴,湛蓝的天空被一场大雨清洗得分外干净,雨后的阳光也不再灼热,让人觉得相当舒服。参加仪式的将士,情绪再一次得到了升华,欢呼声此起彼伏,直冲云霄。 朱棣笑了,道衍笑了,尽管他们心里还是很紧张。他们知道,人助者,天助之。世界上没有什么必然的事情,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中,谁就永远是对的。 六、明朝建国以来的*大战役——郑村坝大战 在收到朱棣进入松亭关的战报后,李景隆决定把*打北平的事情先放一放,堵截朱棣要紧!他命令部将胡观带领五万人继续围*北平,自己赶到郑村坝,等候与朱棣的决战。 郑村坝在通州东北二十里,距离北平正好也是二十里,这里是从松亭关回师北平的必经之地。 朱棣现在手下的人马将近十万,与李景隆的三十万相比,人数还处于下风,但这十万士兵都能征善战,并且由一位**的指挥官和天才的煽动家—朱棣来亲自指挥。*重要的是,他们还有当时世界上*凶悍的雇佣*—朵颜三卫骑兵。 趁冬天白沟结冰,燕*顺利渡河,前锋直指郑村坝。 李景隆认为,朱棣远道而来,一路肯定**辛苦,如果派出一支骑兵慰问一下,那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想到这里,他不厚道地笑了,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亲信陈晖。 陈晖是一个做事很有条理、很重视细节的将领,他知道天寒地冻,一万人马漫无目的地乱转,没让敌人杀死,自己就得冻个半死。因此,他分兵几路打探,当有一股人发现了大量的马蹄印和丢弃的*用物品,向他汇报时,陈晖**得意,知道燕*已经被自己跟踪到了。 当陈晖在路上追赶时,朱棣他们正在渡河,当时白沟河结了厚厚的冰,但十万人马一起过河,还是得小心翼翼,生怕踏破冰面,带来非战斗减员。也许冥冥之中有天意,如果陈晖的行*速度再快一些,趁朱棣渡河的时候偷袭,带来的麻烦将是相当可怕的。 幸运的是,陈晖赶到时,燕*主力已经顺利地通过了白沟。 陈晖的小算盘打得很精明,他想悄悄地跟在朱棣身后,一直跟他们去郑村坝。这样等李景隆和朱棣打起来之后,他就从北面进*,与明*主力形成合围之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遗憾的是,他们的动向,还是被朱棣很快发现了。 朱棣派出蒙古兄弟,招呼这些聪明的追击者。双方在白沟附近交上了手,显然在骑兵兵种上,朵颜三卫占有明显优势,不少明*被砍于马下,*多的人被赶着往北跑,一直追到了白沟河里,秩序大乱。 就在这时又出事了,河上的冰层发生了断裂,很多明*被挤下了水,而蒙古骑兵则在后面放箭,这些可怜的士兵,死亡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被当场射死的,有掉下马被踩死的,有掉进水里被活活淹死的,总之很惨就是了。只有很少一部分逃了出去,包括他们的领队陈晖。 有时候,聪明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自作聪明,则要面对输光老本的风险。陈晖的对手如果是一般人,他也许就会立下盖世奇功,但撞上了阴谋专家朱棣,他就没有好戏唱了。如果他没有发现燕*,没有跟在后面追赶,也就没有后面的惨剧。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没有出现。 打跑了陈晖,燕*继续按原计划前进,与等候多时的李景隆主力在郑村坝相会了。 建文元年十一月初五,朱棣起兵四个月之后,迎来了*大规模的一场会战,双方投入的兵力之多,超过了朱元璋建国以来的任何一次战役。 历史选择了郑村坝,郑村坝注定要载入史册。 这场会战从早上开始。冲在燕**前面的,还是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他们得到了朱棣丰厚的回报承诺,但这些许诺的生效,必须是在燕王夺取天下之后。所以,蒙古人必须格外卖力,不然支票无法兑现。而且,这些蒙古人觉得,打败了南京朝廷,也等于变相给大元报了仇,替自己的同胞出了一口恶气。 上万匹战马扬起的尘土遮住了天色,上万把锃亮的马刀,在太阳下寒光闪闪。双方混战在了一起。面对如狼似虎的三卫骑兵,明*即使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还是因为能力上的差距,在交战中处于下风。**相撞之间,吃亏的总是明*;寒光闪处,明*的惨叫声*多。很快,李景隆中*的七座大营都被拿下,战场上到处是明*的尸体和丢弃的**盾牌。当然,北*的损失也并不小。 在顶住了蒙古人的三板斧之后,明*凭借自己几倍于对方的人手,很快组织起了有效的反击,挡住了燕*起初势不可当的锐气,双方进入了一个胶着状态,杀得难解难分。 李景隆把三十万大*分成了左中右三*,自己亲自统领中*,而朱棣则是骑着他那匹**的战马—龙驹,带头向朝廷中*发起了*势。 作为统帅,朱棣从来没有龟缩在后场的习惯,而是骑在战马上亲**敌。这当然是个人风格问题,无所谓好坏。而且,主帅应该尽量把自己搞得安全一些,万一被偷袭了,直接影响本方的战略指挥,但朱棣却不太在乎这个。 而且说来也怪,在如此激烈对抗的战场上,一支冷箭就可能要了任何人的老命,而朱棣左砍右劈,亲手杀死了明*数十人,自己却没有*什么大伤,也没有中箭。可怜的龙驹倒是被射中了一次,把朱棣当时就给掀下马来,但经过简单的处理,拔出了箭,上了点药,这匹宝马又带伤战斗了。 难道是朱允炆的免死令在起作用吗?可是,在战场上并不是所有的明*将士都认得朱棣,也不是每一个对手,都把这个命令放在心上。 那不得不说,朱棣临场杀敌的能力太强了。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太阳在一点一点地西移,交战的双方,很难分得出胜负。如果就这么缠斗下去,人数偏少的燕*,很可能会相当不利。 关键时刻,朱棣阵中有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了。 他是个男人,但没有人把他当男人。 他是个太监,即便不是中国历***有名的太监,但却很可能是赢得正面评价*多的太监。不信,说出他的大名来,你肯定知道—马和。什么?不认识,那说他后来的名字吧,郑和。 洪武四年(1371),马和出生于云南昆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平定云南。四年之后,傅友德返回北平,并带来了几十个在当地净身的太监,其中就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让朱棣相当欣赏,他就是马和。 朱棣从此将马和留在了身边,并让他拜道衍为师,学习旁门左道,又令他跟随燕山护卫一起练武。因此成年之后的马和,可谓是文武双全。 马和本来是带一千骑兵监视朵颜三卫,防止他们阵前倒戈的—别以为这帮雇佣兵干不出两面吃回扣的事。但在胶着的战事中,他敏锐地观察到,李景隆的左**马,正在向中*方向移动,想对朱棣进行合围。 马和没有犹豫,立即命令手下行动,向明*左翼发动猛*。他也像朱棣一样,挥着大刀冲在了*前面。 战场上的节奏与均衡一下子被破坏了,马和知道自己只有一千人,但明*并不知道,只感觉这帮人动静挺大,还以为自己被反包围了,一下失去了正常心态,被打了个阵脚大乱。朱棣这边乘势也加强了进*,明*抵抗起来越发吃力,渐渐处在了下风。 天色慢慢黑下来。双方还真是心照不宣,都各自鸣金收兵,李景隆的队伍回到原来的营地,朱棣的部队没有那样的待遇,他们走得急,没有扎营装备,只能找个宽阔的地方就地休息。 十一月的夜晚已经相当寒冷,北风吹来,让人有一种渗到骨头里的凉意。士兵们穿着铠甲,白天都是一身汗,这时候还没有**干,一个个冻得浑身发抖,哪里能睡得着。朱棣看在了眼里,立即叫来了都指挥火真,吩咐他如此如此。 1.故事精彩不输***,谋略智慧胜于曾国藩!读一遍惊叹历史,读两遍醒悟人生。 2.朱棣的经历将告诉你,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依然可以靠创造变数争取胜利! 3.朱棣的*活在于习惯性不按常理出牌,但每张牌*终取得了常理的支持。翻开本书,让我们在紧张刺激、高超曲折的夺权大战中,领略朱棣的非凡权谋与意志。 4.书中密布着智慧与权谋、冒险与坚守、征服与热血、识人与用人、杀伐与决断、心法与玄机,是从政、从商、自我突破与成功不可错过的集成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