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分享海洋/地球大视野丛书
ISBN: 9787507540031
郭友钊 福建霞浦人。地质学学士、应用地球物理学博士,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兼任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科学诗集《我是宇宙的影子》、《生命的印痕》、《中国地学上空的恒星》;长篇报告文学《走向海洋》、《沐雪燃冰》、《生死大营救》(合著);长篇科普读物《探索火山之谜》、《揭秘天碑地书》等。
蓝色的地球之上,水无处不在。从雪花纷飞的高 山之巅, 经延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过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到 浩荡无 边的汪洋大海,长途跋涉的水步步脱胎换骨:高处不 胜寒, 一片片的雪花自九霄云 外悄然降落下来,堆积成 厚厚的冰川;桎梏挡不 住滑翔,冰川越过雪线, 冰舌舔着温暖的空气与 热情的大地,感动得热 泪盈眶,形成涓涓细流; 一股股细流从山坡汇集 山谷,从小山谷到大山 谷,携沙带石而下,形 成溪流、河流;一旦冲 出山口进入平原地带, 天地间豁然开朗,没有 了山石的约束,河床顿 时宽阔起来,万马奔腾的河流、江流瞬间安静、松弛 下来, 从从容容地左顾右盼,安安心心地融人欢腾的大海与 喧闹的 大洋。 水迹所至,世界随之色彩缤纷。生命的瑰丽,都 因为有 了水! “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地球成 为蔚蓝 色的行星,生机勃勃,水对生命的恩情可谓浩浩荡荡 。人类 总想弄个明白,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看到晶莹剔 透的雪 花、雨点,珠圆玉润的冰雹都是从天而降,给人们的 直觉就 是水从天而来!如果是这样,地球水圈的水倘若都蒸 发成水 汽,天上的大气圈应该能够容纳自如。可事实上,水 圈内海 水的重量就是大气圈总重量的280倍!大气圈是不可 能承受 水圈1%的重量的!因此,水自天上来的说法等于只见 树木, 不见森林,成为片面的无稽之谈。 饮水思源。干百年来哲人贤士不断探索水的由来 。科学 提出了三十余种地球上水形成的假说,可归纳成针锋 相对的 两派:“天派”认为水源于太空中的外星体,是舶来 品,如 水可能来自冰彗星;“地派”坚持水伴随地球的演化 而生成, 是地球的土特产,如地球的水可以来自火山喷出的水 蒸气。 不管何种假说,源远流长的水都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 思索, 一是水自何处而来,二是水自何时而来。当然,两个 问题不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不可辩驳、没有标准答案的 问题, 而是可以通过分析与水伴生的现象来追溯水形成的源 头。 曾几何时,纯净水、矿泉水、磁化水、南极水、 深层水 等名称各异、林林总总的水金贵于葡萄美酒,似乎是 20世 纪人类时尚的代名词,足见人类对于水的关注。在人 的机 体中,水占到体重的近七成;在人的血液中,水竟占 去了九 成,可见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从熙熙攘攘、高楼林立、霓虹灯光闪烁、地下水 地表水 湿润的人类文明,穿过冻死猛犸象的冰川、冰盾、冰 原覆盖 欧亚大陆的冰河期,走 过和风细雨吹抚地球上 第一朵鲜花的白垩纪, 望见了始祖鸟或孔子鸟 在雷鸣电闪、急风暴雨 的苍穹下哆哆嗦嗦地进 行滑翔的侏罗纪,看到 了一只只硕大无比的恐 龙伸直长长的脖子啃食露珠滚动的树叶的三叠纪—— 这已是 2.25亿年前的景象了!再往前追溯,就是某一条总 鳍鱼从某 一块水面露出它自己大大的脑袋,游到某个岸边长出 四条腿, 进化成两栖类的泥盆纪。接着是遨游水底的鱼儿长大 了头颅, 发达了神经,健壮了骨骼,而演化到脊椎动物的奥陶 纪。稍 稍往前迈进小小的一步,生物进化史上惊心动魄的一 幕就展 现在眼前——海洋的每一个角落,在极短时间内不约 而同地 突然涌现出水母、三叶虫、蠕形动物、海绵动物、内 肛动物、 环节动物、腕足动物等五十余门海洋生物,而没有留 下任何 进化或演化的痕迹,这就是发生在6亿年前寒武纪海水 中的 生物大爆炸! 人类肉眼可以分辨的生物遗迹还有北美19亿年前 、中 国华北24亿年前、南非34亿年前、西澳大利亚35亿年 前 的叠层石,它们原本都是随波逐流、放荡形骸于温暖 的浅海 海域中的蓝藻! 通过沉积地质和生物化石,地质学家已追溯到地 球在 35亿年前就有水的存在了。那么,还有什么办法能够 证明 更早的时期有水的存在呢?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