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6.90
折扣购买: 邓力群自述(1915—1974)
ISBN: 9787010151489
(二)我的祖辈 山口这一支是从流源分 过来的,那是迁到流源后的 第五代以后了。 我家是一个大户,在山 口村有三座房子,一座砖房 ,还有两座差_些,半砖、 半土。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 祖母都去世了,还有一个继 祖母在。我懂事的时候,她 已经七八十岁了。她没生儿 女,跟我们家一起生活。这 个老太太不论春夏秋冬,每 天坐在房檐底下,戴着老花 镜,搓麻线,不是纳鞋底, 就是纳袜底和鞋垫。我们全 家的鞋底、袜底都是她纳的 。在我的印象里,她老人家 一辈子就干这件事。 祖父邓碧华,号树庵, 有六七十亩地,算个中等地 主。据大哥说,他有廪生的 功名。当了一辈子私塾先生 。祖父母生育的儿女,真正 长大成人的是四儿一女。姑 妈在我懂事以后就不在了。 (三)我的父亲母亲 我父亲名邓肇垣,又名 恪诚,是前清最后一次科举 考试的秀才。算起来,我祖 父的四个儿子中,境况最好 的就是我们老三家了。据我 母亲讲,我们家一贯重视让 小孩读书。父亲小时候就在 祖父的私塾里念书。我母亲 一姓唐,她父亲是地主,有 四个儿子,五个女儿,我母 亲是老三,人称三姑娘。 母亲比父亲大三四岁。 当时桂东有这种习惯,男的 岁数小,女的岁数大,普遍 如此。大约在他们结婚后的 第二年,父亲考上了前清的 秀才,是在郴州考的。母亲 对我讲,那时赶考可难啦, 交通不方便,地区也穷困。 父亲赶考时挑着担子,一头 是小锅、大米、冬菜,一头 是几本书,笔墨纸砚。挑着 担子,走三天的路程,到郴 州赶考。进考场时,检查得 非常严格,除了书、笔墨和 吃的以外,什么都不准带进 去。进了考区以后,各人做 各自的饭,要关在里边好几 天。这次父亲考上了秀才。 在流源这个地方,秀才 很少,没听说过还有谁是秀 才。举人倒是有一个,辈分 比我们小,但岁数比我父亲 大。邓姓家族出了这么两个 真正的读书人吧。当时父亲 19岁,戊戌维新之后,是个 维新派。他与另外一个维新 派搞了一个四年制的初等小 学堂。兴办新式学校(那时 叫洋学堂),在桂东,他是 第一个。不但在桂东,邻县 都没有这样的小学,所以, 邻县的学生也有到流源来上 学的。父亲有时任校长,有 时任校董,同时也是教员, 上课堂教书。每月六七元钱 ,一年七八十元。祖父很喜 欢我的大哥,让他到这个学 校去读书。乡下有句俗语, 祖父爱长孙,父母爱幺儿。 据大哥讲,他小时候身体不 太好,在私塾里的学习成绩 不算好,因而经常挨骂或挨 打。到了初小以后,他的成 绩才好起来。以后我们兄弟 几个也都在父亲办的这个学 校读书。 分家后,我父亲有二十 多石田(一石田相当于七八 分),耕作比较粗放,每石 收二百多斤稻谷。有三四块 油茶山,每年除家用外,还 可以卖茶油三四百斤。有一 头母牛,还经常有一头小牛 。农具齐备。经常养一头母 猪,几头肉猪。还养一群鸭 ,约三十来只,到秋天杀了 做板鸭,自己家吃。当时家 里有十口人。二十多石田全 部自己种,雇了一个长工, 农忙时雇短工,有时一天二 十多人吃饭。 (四)我的伯父、叔父和堂 兄妹们 我父亲排行第三,我有 两个伯父,一个叔父。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