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代科学家朋友——《蔡伦的故事》

我的古代科学家朋友——《蔡伦的故事》
作者: 徐鲁|责编:于潇|绘画:书小宇
出版社: 山东文艺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7.40
折扣购买: 我的古代科学家朋友——《蔡伦的故事》
ISBN: 978753296842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古 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材料来 书写文字、绘制图画的呢? 远古时代的苏美尔人( 他们当时生活的地方,在今 天的伊拉克一带),先用黏 土制成平展的泥板,再在上 面刻写文字符号。 生活在尼罗河流域的古 埃及人,是利用生长在尼罗 河畔的一种茂盛的水草—— 莎草的茎写字、绘画的。削 去外面的皮,把内茎剖开, 切成薄片,在水中浸泡几天 后再捞出来,用木槌反复敲 打,让它失去水分,再将薄 片对齐叠放,压上石块,让 它们自行黏合,晒干后就成 了一种可以写字、绘制图案 的莎草片。严格地说,莎草 纸还不是“纸”,只是一种莎 草片。 生活在恒河河畔的古印 度人,是用一种叶面阔大的 棕榈树的树叶(又叫“贝叶” )来书写文字的,有时也写 在白桦树的树皮上。他们写 在这种贝叶上的经文,后世 人就称为“贝叶经”。 此外,古代的欧洲人, 是把文字写在羊皮纸上的。 可见,在纸还没有发明 出来之前,生活在各地的人 类,都在努力寻找和尝试用 各种方法来记录文字和符号 ,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 那么,古代的中国人. 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和 符号的呢? 经过考古发现,远古时 代的中国人,是把简单的文 字和符号刻在龟甲、兽骨上 的。大约在3500年以前的 商朝,我国就出现了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符号,后 世人称它们为“甲骨文”。 在甲骨文之后,古代中 国人还尝试过把文字刻写在 青铜器上和岩石上。例如, 自远古以来就生活在贺兰山 一带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把 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符号 ,刻在了岩石上。这就是后 来人们发现的贺兰山岩画。 但是,龟甲、兽骨这类 东西,毕竟不太容易获得, 它们的表面积也不大,写不 了几个字,而且还不容易携 带和保存。慢慢地,充满智 慧的中国人又开始把文字刻 写在竹简、木牍上。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甲骨渐渐被竹简和木牍代替 了。 竹简和木牍,就是把竹 子破开形成的竹片和把木头 破开形成的木片。较为狭长 的竹片,称为“简”;略微宽 一点儿的木片,称为“牍”。 二者亦统称“简”。 实际上,在一片简牍上 刻写不了太多的字,如果要 刻写一篇文章,就需要使用 许多的简牍。所以,写完之 后,人们会用结实的绳子把 这些竹简和木牍矛联起来, 展示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这 些穿联起来的简牍,就叫“ 册”。 用竹简和木牍来刻写文 字,显然比用龟甲、兽骨、 青铜器等要便利多了。做简 牍的竹木材料,遍地都是, 也比较容易获得。所以,简 牍在中国古代流行了很长一 个时期。 然而,时间久了,人们 渐渐发现,竹简和木牍其实 也很笨重。据说,秦始皇当 了皇帝后,每天要批阅大量 的文书,这些文书都是写在 简牍上的。每天送到他面前 的简牍,重达25公斤,需要 两个人抬到他跟前。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 东方朔的文人,写了一篇文 章给汉武帝看,一共使用了 3000多片竹简,由两名武 士抬进宫中,汉武帝看了两 个月才看完。 看来,还得继续想办法 ,寻找更为便利的书写材料 。 果然,这个时候又出现 了一种新的书写材料,就是 缣帛,也叫“丝帛”,就是用 蚕丝制造出来的一种柔软轻 便的帛。 丝帛作为书写材料,柔 软轻薄,方便书写。可惜的 是,丝帛的制作成本很高, 价格昂贵,宫廷里只有在记 录皇帝圣旨时才会使用,也 只有达官贵族才有能力使用 ,一般读书人根本用不起这 种材料。也就是说,这个致 命的弱点,使缣帛很难得到 更广泛的推广使用。 所以这时候,寻找一种 又轻便、又实用。而且成本 又不那么高的书写材料,就 成了一种比较迫切的社会需 要。 此时,在东汉的宫廷里 ,有一位尚方令——主管和 监督制造宫廷御用的各种器 物的官员,名叫蔡伦。 蔡伦为人聪明,脑子灵 活。他平时也喜欢和宫中的 手艺精湛的工匠们一起,研 究各种器物的制作工艺。 当然,蔡伦也会看到, 皇帝每天都要批阅很多文书 。这些文书,都是用竹简和 木牍写成的,每天都像小山 一样,堆到皇帝面前。 披阅完的文书,要保存 起来,也需要很大的库房。 面对种种不方便,蔡伦 就开始琢磨,能不能找到一 种更合适的材料,制作出一 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 取代这些笨重的简牍呢?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勤 劳、聪慧和不断创新、不断 进步的民族。 果然,就在东汉时期, 一种既符合人们的期待,又 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新型书写 材料,应运而生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纸”。 而发明了纸的人,就是 东汉时期的发明家蔡伦。 P3-9

火把悠个

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
  商品名称:我的古代科学家朋友——《蔡伦的故事》
  作者:徐鲁|责编:于潇|绘画:书小宇   定 价:29   开本:32开
  出版社:山东文艺   ISBN号:9787532968428   页数:108
  出版时间:2023-04-01   版次:1   商品类型:图书
  印刷时间:2023-04-01   印次:1   

书籍目录

没有纸的时代 不幸的童年 小太监的心思 发奋攻读 才华初露 看不见的祸根 小溪边的发现 “蔡侯纸” 蔡伦之死 的礼物 后世的感念

试读内容

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材料来书写文字、绘制图画的呢? 远古时代的苏美尔人(他们当时生活的地方,在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先用黏土制成平展的泥板,再在上面刻写文字符号。
生活在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是利用生长在尼罗河畔的一种茂盛的水草——莎草的茎写字、绘画的。削去外面的皮,把内茎剖开,切成薄片,在水中浸泡几天后再捞出来,用木槌反复敲打,让它失去水分,再将薄片对齐叠放,压上石块,让它们自行黏合,晒干后就成了一种可以写字、绘制图案的莎草片。严格地说,莎草纸还不是“纸”,只是一种莎草片。
生活在恒河河畔的古印度人,是用一种叶面阔大的棕榈树的树叶(又叫“贝叶”)来书写文字的,有时也写在白桦树的树皮上。他们写在这种贝叶上的经文,后世人就称为“贝叶经”。
此外,古代的欧洲人,是把文字写在羊皮纸上的。
可见,在纸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生活在各地的人类,都在努力寻找和尝 各种方法来记录文字和符号,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那么,古代的中国人.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和符号的呢? 经过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中国人,是把简单的文字和符号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大约在3500年以前的商朝,我国就出现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符号,后世人称它们为“甲骨文”。
在甲骨文之后,古代中国人还尝试过把文字刻写在青铜器上和岩石上。例如,自远古以来就生活在贺兰山一带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把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符号,刻在了岩石上。这就是后来人们发现的贺兰山岩画。
但是,龟甲、兽骨这类东西,毕竟不太容易获得,它们的表面积也不大,写不了几个字,而且还不容易携带和保存。慢慢地,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又开始把文字刻写在竹简、木牍上。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甲骨渐渐被竹简和木牍代替了。
竹简和木牍,就是把竹子破开形成的竹片和把木头破开形成的木片。较为狭长的竹片,称为“简”;略微宽一点儿的木片,称为“牍”。
二者亦统称“简”。
实际上,在一片简牍上刻写不了太多的字,如果要刻写一篇文章,就需要使用许多的简牍。所以,写完之后,人们会用结实的绳子把这些竹简和木牍矛联起来,展示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这些穿联起来的简牍,就叫“册”。
用竹简和木牍来刻写文字,显然比用龟甲、兽骨、青铜器等要便利多了。做简牍的竹木材料,遍地都是,也比较容易获得。所以,简牍在中国古代流行了很长一个时期。
然而,时间久了,人们渐渐发现,竹简和木牍其实也很笨重。据说,秦始皇当了皇帝后,每天要批阅大量的文书,这些文书都是写在简牍上的。每天送到他面前的简牍,重达25公斤,需要两个人抬到他跟前。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东方朔的文人,写了一篇文章给汉武帝看,一共使用了3000多片竹简,由两名武士抬进宫中,汉武帝看了两个月才看完。
看来,还得继续想办法,寻找 为便利的书写材料。
果然,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书写材料,就是缣帛,也叫“丝帛”,就是用蚕丝制造出来的一种柔软轻便的帛。
丝帛作为书写材料,柔软轻薄,方便书写。可惜的是,丝帛的制作成本很高,价格昂贵,宫廷里只有在记录皇帝圣旨时才会使用,也只有达官贵族才有能力使用,一般读书人根本用不起这种材料。也就是说,这个致命的弱点,使缣帛很难得到 广泛的推广使用。
所以这时候,寻找一种又轻便、又实用。而且成本又不那么高的书写材料,就成了一种比较迫切的社会需要。
此时,在东汉的宫廷里,有一位尚方令——主管和监督制造宫廷御用的各种器物的官员,名叫蔡伦。
蔡伦为人聪明,脑子灵活。他平时也喜欢和宫中的手艺精湛的工匠们一起,研究各种器物的制作工艺。
当然,蔡伦也会看到,皇帝每天都要批阅很多文书。这些文书,都是用竹简和木牍写成的,每天都像小山一样,堆到皇帝面前。
披阅完的文书,要保存起来,也需要很大的库房。
面对种种不方便,蔡伦就开始琢磨,能不能找到一种 合适的材料,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这些笨重的简牍呢?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勤劳、聪慧和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民族。
果然,就在东汉时期,一种既符合人们的期待,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新型书写材料,应运而生了! 这就是我们 所说的“纸”。
而发明了纸的人,就是东汉时期的发明家蔡伦。
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