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4.72
折扣购买: 食器之味(长物2017)
ISBN: 9787540479237
黄磊,当了很多年演员、很多年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多年前也曾是歌手,唱过一些到了现在自己还是挺喜欢的歌,演过不少让一些人难忘的戏。至今还在演,还在讲,仍然精力无限,无限好奇,无限地热爱着工作,热爱着朋友和家人,还有美食,认为它们就是人生之中能让人感觉活得质地丰满、滋味美妙的一些存在。 2015年将爱好变成创业,创立生活方式品牌“黄小厨”,“黄小厨”致力于发现有关美食、美器、美好厨房、美好生活的一切美意,用爱心订制幸福厨房的美好日常。
物的审美生活 吴湘云 Text 美物,在使用和审美中一如既往地使人快乐。 这样,物质转化成为一种精神的愉悦。 那日,去银行办事,坐在椅子上等待。阳光透过 玻璃墙照在脚边,我向外看去,行道上的玉兰正开, 如云一般停靠在楼前。一朵朵玉兰像白瓷的茶盏,碗 盏疏密相间摞放在枝头,像极了博物馆错落摆放的精 美瓷器。好吧,办好事,我就去南京博物院看看。 看以江苏区域为主题的文明展示,先要穿过只有 恐龙、猛犸的纪年,来到人类纪年的旧石器时代、新 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曾经被我们祖先使用过的 石片依旧棱角锋利,有些透着玛瑙的光泽留下使用过 的包浆。石核、石镐钝重得还能传递出使用者的力量 。当我看到这个时期的珠串和玉器的时候,常说的“ 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得到再次印证。那幅雕凿玉器的 工具示意图上示意,玉器上的线条是麻绳勒出来的, 玉是用石头切出来的,图案也是石头刻画出来的。这 里轮到我托好下巴了,在如今拥有电动、激光工具的 时代,切个大铁块,刻个比头发丝还细的线条,是动 动手指的事,那时要使出浑身解数吧。用石头和勇气 获得食物,用石头和耐性获得美物。可见,在我们先 祖的生活里,美物和食物同等重要。 我曾经在美术陶瓷厂上过班,做过陶瓷。一看到 陶器,就觉得亲切。这些陶器在肩线、腹线、足线的 长高宽的比例变化中活动起来,变化出很多器形。就 像高低胖瘦的人带着丰富的表情和姿态迎面走来。这 不,博物馆里几个专室里,陶器在架子上从地上一直 排到了天花板,这阵势太大,起码看到第三回才能心 态平复。看到那些陶拍在陶器上印出精美的网格、回 文、云纹等等图案了吗?我真的想拍拍那些师傅的肩 膀,举起大拇指说,好棒!那一个师傅在一个及腰大 瓷尊的口沿下盘了云纹的小纽作装饰。 这师傅真是,弄一个小纽是要浪漫主义还是超现 实主义啊?我,每来一次都要对着小纽拍一次。你烦 不烦?好了,青铜器来了,鼎、尊、盏、灯、剑戟、 编钟、淳于,来到祭祀、生活、娱乐、战争中。一个 青铜四凤盘,假如没了这四个逆时针云纹振翅的凤鸟 ,这铜盘顿失神采。这一个春秋晚期的青铜军中打击 乐器“淳于”,云纹虎钮。在两军对阵的时候,旗鼓 相当,军士在敲击的军乐中进退。如今我们大概还能 从赛龙舟的鼓点中领略一二。淳于为青铜所制,可以 不用云纹、不做虎纽依旧敲击如钟。此淳于做云纹虎 纽正像“春秋笔法”,用含蓄迂回的方式表明战争的 态度和目的。那战国的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错 金银镶嵌绿松石,带着战国时期的开放风气,精细做 工奇思妙想。那些古青瓷上的堆塑,鸟鸣鸡唱、猪肥 狗欢、亭台楼阁、吹拉弹唱,一幅现世乐土的模样。 一对错金银虎形席镇,圆乎乎呆萌萌形象可爱。在古 人席地而坐的习俗中,既不会钩绊衣袍,又让坐席四 角平整,真是好物。须弥山一样的香薰、树枝形灯盏 、漆器碗盏、抄手砚台、铜镜瓦当、鸭嘴果盘等等, 都是好物。 看博物馆的好处是可以一眼看千年万年万万年, 迅速做出比对。南朝的那些姿态丰富的舞俑、笑意可 掬的厨师和邻家夫妇,自然天趣。唐代、宋代的风格 截然不同。唐代陶俑胡人胡服色彩绚烂,器形也都饱 满,连女子的体态也是以肥硕为美。那个挎着“LV” 坤包的一组“闺蜜逛街”陶俑里的女子,左手挎着包 ,右手轻松搭在腹部,走路袅袅婷婷。从她们腹前凸 肩后倾的姿态判断,估计坤包中带了不少钱币或者买 了不少钏钗胭脂。宋代就讲究清奇了,碗盏多广口瘦 足,器形的线条在平衡上见功夫,少一分就要有风中 摇曳的感觉了。宋瓷,要么刻画青瓷青影,要么窑变 绚烂,仙得风拂袖,道得逍遥。明代发达的手工业, 在建筑、造船、家具、纺织、陶瓷、印刷等等行业, 简约和华丽同存。可以有蓝白为主的青花,可以有五 彩的织物和琉璃。航海通西域,物产交流,艺术风格 交织。清代风格,以“堆砌”为主。用色彩线条的堆 砌、工艺的堆砌来堆砌“荣华富贵”的生活理念。如 此看来,器物可以是时代精神的佐证。又看了一个以 “和合”为主题的特展。一个客厅,八仙台、条台、 中堂、瓶插等等摆饰齐全,这是如今在偏僻的地方还 能看到的以前的一种标配。婚迎嫁娶的服装、妆盒, 如意、瓷器……又有很多青铜器和画像石,在展厅出 口的地方看到一组红山彩陶。我竟然把中国文明又倒 过来看了一遍,以生活的名义。 在中国的博物馆,我们看不到神的雕像,看不到 太多宗教的痕迹,只是以连续的生活场景、生活的器 物来铺呈文明。这种文明显示出来的是一种生活艺术 和生活哲学,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我深深地觉得 那种对人生能够尽量享受和聪慧地醒悟的哲学,便是 他们共同的福音和教训——就是中国民族思想上最恒 久的,最具特性的,最永存的叠句唱词。”中国人从 古至今对器物的美锲而不舍的追求,注满了生活的艺 术性。如今,断代了几十年的对美物的需要和拥有又 回归人们的生活,美物在使用和审美中一如既往地使 人快乐,物质转化成为一种精神的愉悦。 P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