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公共体育服务与民生幸福指数研究:基于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实践的考察
ISBN: 9787504774699
\"乔均,江苏徐州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 学士、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南京 大学管理学博士后,美国 Ohio University 新 闻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南京财经大学 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公共体育 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审委员, 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 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 “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 技术带头人,江苏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在《中 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产业经济研究》 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 杨靖三,副教授、博士,南京财经大学经 济数学实验室主任、数学建模教练组组长,全 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优秀指导教师、评委,江苏 省公共体育发展研究院专家、秘书长。主要研 究方向为金融工程、大数据处理、数学建模、 群众体育。近年来在《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上 海金融》《云南社会科学》《体育与科学》等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指导学生获得美国大 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 2 项、一等奖 6 项,以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 1 项、全国二等奖 6 项。 胡娟,湖北荆州人,教授、博士,硕士 生导师,江苏省公共体育发展研究院专家,毕 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主要从事公共体育管理、 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年来出版专著 2 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 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项目等 4 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在《体 育科学》《体育与科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多篇。从 2014 年开 始参与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公共体育服 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连续 5 年作为主 要研究人员参与并完成江苏省体育局重大科研项目。\"
\"第二节 模型建立和权重确定 一、 研究指标选择 民生幸福不是靠单一要素的作用, 也不是靠各个要素作用的简单相加, 而是靠各构成要素的科学加权平均。 国内已经有将行业各指标综合考量的指 数研究法, 如物流综合指数研究等 (陈刚、 乔均, 2010)。 本研究提出的民生 幸福指标体系由人居环境、 生活质量、 教育发展、 卫生健康和公共体育服务 5 个一级指标, 33 个二级指标组成, 各指标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制 约、 相互作用。 孤立地强调或限制任何一个要素或指标, 都不能完整地、 准 确地体现和评价一个地区的民生幸福。 因此, 怎样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把 33 个 指标值综合起来, 采用何种方法科学地解决各个指标权重问题和指标量化问 题, 对幸福的评价至关重要。 综合权衡各测评方法, 本研究将加权和模糊隶 属度函数法确定为江苏省民生幸福评价的有效方法。 采用加权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法构建江苏省民生幸福评价模型, 需要解决两 个关键问题: 一是如何科学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本研究已采用评价指标体系 权重赋值的层次分析法 (AHP) 模型; 二是如何科学地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使其量纲、 表现形式以及与总目标的作用趋向不同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 进 而构建江苏省民生幸福评价模型。 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和正向 化处理后, 所有指标均表示越大越好, 因此本研究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中的 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各指标的 “实际数据” 进行标准化。 半升梯形模糊 隶属度函数如下: 其中, eij为第 i 个地区第 j 个指标的具体属性值 (i = 1, 2, …, m, 代表 参与评价的地区个数; j = 1, 2, …, 64, 代表指标个数); Mj、 mj 分别代表 第 j 个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Φ(eij )代表指标模糊隶属度函数值, 其值介于 0 ~ 1。 量化值消除了量纲的影响, 使不同指标之间有了可比性, 某指标的模糊 量化值越大, 表明该指标的实际数值越接近最大值 Mj; 量化值与其相应权数 的乘积越大, 表示该指标的数值对总目标的贡献就越大; 量化值与 1 之间的 差, 即该指标与最大指标或 “先进指标” 水平之间的差距。 指标权重和量化值确定以后,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公共体育服务指数: 其中, wj 表示第 j 个指标的权重, Φ(eij) 表示第 j 个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函 数值。 最后, 根据计算出来的 f (1), f (2), …, f (n) 排序, 得到江苏省各 市民生幸福的综合得分和排名。 二、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指标相对于评价目标重要性的一种度量, 不同的权重往往会 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 不同的人对同一指标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即使同一 个人对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也会有不同的认识。 因此, 保证指标体 系权重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直是评价和赋权工作的重要领域。 从国内外指标体系权重研究现状看, 权重的确定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 观赋权法两大类, 具体包括专家调查法、 二项系数法、 层次分析法 (AHP)、 主成分分析法 (PCA)、 直接给出法 (DDM)、 比较矩阵法 (CMM)、 环比评 分法 (CCM)、 模糊区间法 (FIM)、 重要性排序法 ( IOM) 等, 其中运用范 围较广泛且较成功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 (AHP)。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 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 另外, 笔者对江苏省的苏南、 苏北、 苏中的多个地方 进行深入调研, 并邀请全省体育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打分, 最后根据调 查表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 进而得出我们课题中的对比矩阵。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 系统化、 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 各层子目标及具体评价指标的顺序分解为 不同的层次结构, 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 求得每一层次的各 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 最后再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指标 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 整个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 即分解、 判断、 综合。 经过理论上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 层次分析法现 在已被运筹学界公认为是简单而有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 在大部分情况下, 决策者可直接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 这大大提高 了决策的有效性、 可靠性和可行性。 层次分析法的关键环节是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否科学、 合理, 会直接影响层次分析法的效果。 1.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步骤 (1) 确定递阶层次结构 递阶层次结构在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事物的属性, 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按照 递阶层次结构加以分解, 对于深入理解系统的功能、 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 关系和系统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第一个基 本步骤, 是建立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 这个过程的目标是将复杂问题的 各组成部分分解为元素, 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把这些元素按照属性分成 层次, 构成该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 大系统处于不确定的环境, 在决策时为了克服不确定性的影响, 需要用 较长时间积累资料和经验, 但是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却要求及时而迅速, 否则 控制就不能适应环境变化。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 可采用多层控制结构。 多层 控制结构就是将复杂决策问题分解为子决策问题的序列, 每个子决策问题都 有一个解, 就是该决策单元的输出, 同时也是下一决策单元的输入, 根据这 个输入, 再确定下一决策单元中的参数, 从而确定下一决策单元的输出。 如 此一层一层进行下去, 形成决策层的递阶。 (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A (或 B) 假定上一层元素 Q 为准则, 所支配下一层次的元素为 u1 , u2 , …, un , 目的是要按它们对于准则 Q 的相对重要性赋予 u1 , u2 , …, un 相应的权重。 针对准则 Q, 将元素两两比较, 对其重要性程度赋值。 重要性程度赋值有 (1 / 9, 9) FM (因子分解机) 法或 ( - 2, 2) FM 法。 选择前者的主要原因 是它符合人们做判断时的心理习惯。 由于层次分析法属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的评价方法, 一般应用于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复杂系统, 因此 (1 / 9, 9) FM 法大体上属于序标度。 后者比前者需要更少的信息, 易被专家和决策者接 受和适应。 ( - 2, 2) FM 法构造的判断矩阵 B 要转换成 A, 再用 FM 法求解 最大特征根 λmax和排序权重向量 W, 对转化的矩阵 A, 则由主特征根法、 最小 二乘法及最小偏差法给出相同的排序方案。 (1 / 9, 9) FM 和 ( - 2, 2) FM 标度如表 5 - 2 所示。 2. 单一准则下元素相对权重计算 (1) 完全判断矩阵单一准则下元素相对权重计算 完全判断矩阵单一准则下元素相对权重计算有幂法、 根法、 特征根法、 和法和最小二乘法 5 种方法, 一般采用特征根法。 特征根法, 即求出判断矩 阵的最大特征根以及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 Aw = λmaxw 其中, λmax 是判断矩阵 A 的最大特征根, w 是相应的特征根向量, 把特征 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重向量。 (2) 残缺判断矩阵单一准则下元素相对权重计算 当层次太多或因素复杂时, 可能出现专家对某个因素判断缺少把握或不 感兴趣的情况, 这种情况允许出现, 此时得到的矩阵的某些元素必定出现空 缺, 称该矩阵为残缺判断矩阵, 残缺判断矩阵的单一准则下, 元素相对权重 计算称为不完全信息下的权重计算。 3. 判断矩阵一致性 判断矩阵是计算权重的根据, 所以要求矩阵大体上具有一致性, 避免出 现 “甲比乙极端重要, 乙比丙极端重要, 而丙又比甲极端重要” 的违背常识 的判断, 这将导致评价失真, 因此, 要对判断的相容性和误差进行分析。\" 随着群众休闲与健康意识的提升, 生活水平提高和居民健康知识的普及,国民的健康与健身意识不断增加, 拥有健康体魄、 享受幸福生活, 成为居民的重要诉求。本书是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委托的研究课题的成果, 课题由江苏省体育局、 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省公共体育发展研究院联合承接。乔均教授、 胡娟教授、 杨靖三副教授等等学者根据江苏省各个地市实证数据,经多次讨论撰写本书,为群众体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